APP下载

康德“崇高的分析”的贡献与价值

2017-02-08徐晓庚

关键词:卢梭崇高康德

徐晓庚 李 艺

(1.华中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2.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康德“崇高的分析”的贡献与价值

徐晓庚1李 艺2

(1.华中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2.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康德崇高论在他的美学及西方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学者对其研究集中在他论述的表面性方面,而对其内在本质旨意缺少研究,没有研究其崇高的美感心理,鲜有对康德崇高思想的方式对后来美学的影响做总体思考。针对这些,本文研究康德崇高在美学史上的创造性,指出他将崇高纳入整体美学思想之中,突破传统美学仅将崇高理解为艺术风格的局限,在研究其崇高的外在形式之中,推理出其实质是崇高为人的心灵与精神道德家园,进一步深化崇高贯穿其整个美学的思想价值,进而研究崇高的美感心理主要特征,指出其对审美心理学派的影响,深化康德美学的研究。除此之外,本文还提出康德美学与黑格尔美学研究的不同走向。

康德; 崇高的分析; 价值

康德的“崇高的分析”在《判断力批判》中处于“美的分析”与“艺术论”中间,是美与艺术的桥梁,实现着美向艺术创造的桥梁作用。这是从康德美学内在的逻辑性角度认识康德“崇高论”价值,但对这一美学命题在美学史上的贡献与历史意义却研究不够,这样就不可能见出这一思想的丰富性,也不能窥见黑格尔等人对这一思想的倒退。本文拟就康德“崇高论”在美学史上的贡献与价值进行深入研究。

一、 崇高纳入美学考察

康德考察了博克与卢梭的思考后,发现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美学的崇高研究各执一端,它们都未能道出崇高的真谛。他认为这些崇高的思考局限于范畴论,限于心理活动而展开,背离崇高是人的审美心灵活动和精神性。博克推动了崇高心理美感研究的深入,但未能见出崇高是人的心灵高度。卢梭认识到人的尊严与道德责任,提高人的自觉,但是并没有认识人的崇高之美。莱辛与巴托局限在文学范畴讨论崇高,未拓展崇高美学的精神高度。康德将这些统一起来,认为崇高是人的职责与道德的必然性,并将崇高纳入审美体系之中研究,从而发现了崇高的美学意义,这是他的贡献。

康德诠释崇高后,在《崇高的分析·关于审美反省判断力的解说的总注》里讨论博克、莱辛和巴托的崇高思想。这就说明他研究了前人关于崇高的思想,见出前人研究的不足。康德认为崇高有独特的价值并具有美的特性,这是美的质的规定,从而显示出美和崇高的区别与联系。如果从外在看,崇高有经验主义的形式性和经验性,这些外在的形式与经验扩大了人的眼界与心域;从内在看,崇高是自然、对象与人内在的先验图式相符合,激活了人的情感,使心灵与精神产生了超越,并体现人的价值。人有心灵之崇高,才能实现艺术的创造,这就是崇高的寓所。鲍桑葵说:“康德关于崇高的论述插在关于美的论述的两部分之间,看来这一论述还迫使他不能不承认,美具有最初他以为只有崇高才具有的更深刻的象征性质。从历史上来说,他的崇高说大概是博克的崇高说所引起的。在它的精神性方面,很可能还受到文克尔曼的一句话的启发,虽然就我所知,文克尔曼的名字并没有在康德的著作中出现过。它后来所产生的影响可以在黑格尔关于象征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的看法中找到,更全面地来说,它是把表面上的丑带进美的领域中的一切美学理论的真正先驱。因为康德虽然在另一段文字中提到丑可以在艺术中被描绘得很美,那却是莱辛的见解的一种微弱的复活,同近代人对于露骨的阴郁、狂野或可怖的东西的日益增长的共鸣,并没有多大关系。”①康德的“美是道德的象征”是人的崇高的实指,后被黑格尔发展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温克尔曼“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符合理性主义精神,在德国很有影响,但康德更多是接受了卢梭关于人的思想。审“丑”是在康德美学中最早体现出来的,是康德的天才创造,在莱辛的劳伦父子雕塑上可以看见,并在黑格尔的著作中有所发展,成为当代艺术学的重要内容。

博克认为崇高是个人的心理活动,是“个人的”、“自私的”,是快适的,属于经验的享受,是伊比鸠派所主张的。康德认为这是感官判断,不是审美判断,这种研究虽有贡献,但没有认识到崇高的实质。他说:“布尔克,他在这一类的处理方法里也值得被看作最优越的作者……这种对心意诸现象的分析作为心理学的记述是非常美好的,并且对于经验的人类学的人们最喜爱的探究提供丰富的资料。”②这是博克的贡献。博克及朗吉努斯认为崇高是人的心理反应,是一种情绪活动,“崇高的情绪植根于自我保存的冲动和基于恐怖,这就是一种痛苦,这痛苦,因为它不致达到肉体部分的摧毁,就产生出一些活动,能够激起舒适的感觉,因它们从较细致或较粗糙的脉络里净除了危险的和阻塞的澀滞物,固然不是产生了快乐,而是一种舒适的战慄,一种和恐惧混合着的安心。”③如果进一步讨论,它是经验主义的快适或不快适,这是一种经验的活动,不具有“验前的形式”,不是先验的,没有经过主体心灵的转换,虽然其中有心理的活动,但不是美的特质,没有人人都会产生的同一性,这就是经验主义崇高论的贡献与不足。

卢梭是人文主义者,对人的认识启蒙了理性主义哲学。康德在美学中没有提到他,但从相关的研究资料来看,卢梭对人的尊严与人的觉醒影响着康德。“卢梭的语言文体风格不仅为康德所欣赏,而且还把康德一次次地吸引过来……他这样讲:读卢梭的著作,必须读到他华彩的文笔不再使我神魂颠倒为止,只有到那时候,我才能借理性去审察他。因而,在卢梭的著作中,康德既不想寻求刺激,也无意发掘,他所寻觅的,毋宁说是一种理智与道德的抉择,而且正是为着这种抉择,卢梭才对他富有挑战性和感召力。受卢梭笔锋的触动,康德从世界观到人生观都开始转变。他本来以为,精神的修养及其稳步前进,必然卓有成效地改善人类,使之更加自由和幸福,但这种天真的自信受到了摇撼。他感到,如果‘人的使命’问题能被给出哲学解,那他就必须在另外的支点上应用杠杆。”④在康德看来,道德是人的目的王国之王。只有通过道德,人才可能成为目的王国的一个立法者,道德和具有道性的人才是具有尊严的东西。其中一个过程就是培养人的崇高。康德说:“真正的道德只能建立在原则上,而且这些原则越具有普遍性,道德就变得越崇高和高尚,这些原则不是抽象思辨的定理,而是活在每个人的灵魂中,并对比怜悯和殷勤更深远的感情的领悟。我觉得,如果我说这就是‘美感’和‘人性尊严的优越感’,那我就说出了一切。”⑤人的崇高是心灵的崇高,人的觉醒是人有理性,人的伟大是精神的伟大。一个人有德性的自觉,他就是一个王。“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令康德赞叹与敬畏,他说:“德性法则就给我呈现出一个独立于动物性,甚至独立于全部感性世界以外的一种生命来。”⑥康德在“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中对崇高是人的心灵之崇高讨论诸多,讨论巴托、莱辛也是从主体的鉴赏角度进行的。崇高是一种主体的鉴赏活动,是一种对美的欣赏,也是一种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或外化,但崇高是一种审美的活动,与单纯的道德活动不同。责任感与道德法则潜在地影响人的崇高性。鉴赏审美实现了崇高向艺术的过渡。温克尔曼讨论美术的风格特点,概括古希腊艺术的特征,即“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莱辛和巴托将崇高看作是一种文学风格,分析诗与画的风格特点。康德认为这些是在艺术范畴里讨论崇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美学研究,没有认识崇高是人的精神之美,没有将崇高列入美学体系里完善,这就是他对崇高考察后的结果,也引导他的崇高研究思路。

如何将崇高纳入美学判断呢?目前国内学者对这个缺少思考,这是我们研究康德崇高论不足的地方。我们研究这个学术问题总是从外在现象展开,而为外面的论述所遮掩,具体地说,大家研究康德崇高局限在“力学的崇高”和“数学的崇高”或者“崇高与美区别”的讨论,只见崇高的外在“力”与“量”的形式美,或只看到对象美的形式,或只看到审美心理效果,而难以见出康德为何写作崇高的目的与价值。美学史上布洛与力普斯便是研究审美心理的佼佼者。他们从崇高与人的经验感知中见出心理活动,沿着心理学展开研究,这就是“审美移情说”或“审美距离说”所走的路。所以我们若只注重崇高对人的心理的影响,这又回到了经验主义美学的战区,是背离康德思想的,即单从崇高的“力”与“量”展开,自然便落入旧美学的窠臼,走形式主义美学的老路。在康德看来,“力”与“量”的崇高需要与主体的内在性结合,受制于一个有职责、有道德和理性的人,认为只有在这个意义上人才能实现意志的判断,人才能从自然王国走向必然王国,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崇高是意志和道德的属性之一,受意志和道德的管束与驱使。“力”与“量”是人的外在的考量,“意志”与“德性”是人的内在发动机。人只有在意志与德性的命题中,结合外在的现象,才有实践,就审美判断来说,才会产生崇高美。如果我们只看见康德崇高里“力”与“量”外在的形式美,而不认识到崇高是人的心灵与精神品格,就是“只见树林,不见树木”,就是被现象所遮掩。不然,我们如何判断“四两拨千斤”,麻雀虽小也能畅游宇宙,小鱼小虾同样可在大洋里存在,如何感受人的“心有宇宙、手握乾坤”,以及人的壮志凌云呢?今天人类探讨宇宙,实现人类登月,寻找人类的朋友外星人,等等,这些远超出了康德的心界。所以我们如果不在这个基础上去研究崇高,就是走理性主义美学与经验主义美学的老路。我们欲把握康德的崇高思想,需领会崇高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本质的联系与区别。

二、 崇高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本质

在《崇高的分析》中,康德对崇高认识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崇高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本质。外在形式是“力学的崇高”与“数学的崇高”,这是显性的,我们对康德崇高的研究基本上是沿着康德的这条明线在走。崇高的内在本质是崇高是人的心灵与精神明灯,是人“内在的澄明”,这是康德未曾集中诠释说明的,是隐性的。如果我们缺少关于这方面的探讨,就难以将康德崇高论引向深入,这正是康德崇高论的骨髓。“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是外在的形式,是对象的外形式,它表现在自然对象的体积或能量方面,这是康德崇高论的基础与前提。

“数学的崇高”表现在体积的大小上,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结合。康德说:“在一个把某物一般地称为大的判断里,不单是要说这物具有一个量,而且将这大赋予它,超于一切其他同类之物,却又不确定地指出这个优越点:这样对于它固然是拿了一个尺度做基础,这个尺度是推断每个人能够接受的,但这个尺度只能运用在量的审美判断上,不能用在逻辑上面,因为它仅是一主观地在对于量的反省判断中作为基础的尺度。此外,它(这尺度)可能是经验中来的……或是先验赋予的尺度,由于判断主体的缺陷而被局限于在具体中表现时的主观条件。”⑦“量”是崇高的主观条件,是“先验赋予的尺度”,它可以被看作衡量的尺度,它是有限的。“对于数学的估量固然是没有所谓最大的量,但对于审美的却有一个最大(限度)的量。”⑧表面看崇高是没有限量的,外在无论多大,但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内心的需要,或是为了实现人内心的需要,即“却有一个最大的量”。具体的量的大小,就是相对的,有限的,总是可以比较的。即“数学的崇高”是“一切和它较量的东西都是比它小的东西。”⑨“这就是说对象的存在我们是不关心的,但单是这对象的大,纵然它被视作无形,能够引起愉快。”⑩所以“数学的崇高”在形式上体现出体积的相对大小,这是美的外在形式,它只是构成美的主观条件,是基础,是前提。

三、崇高的美感:“心意诸力”合力

康德崇高论旨在深入人的崇高本质的研究,讨论美感心理在人的心灵和精神的觉识,这个高度超越了历史,启迪后人。它导致了立普斯的“移情说”和布洛的“审美距离说”的产生,也影响了黑格尔的美论:即康德的“美是道德的象征”被黑格尔发展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但黑格尔却没有沿着康德崇高与美的研究路线走,即对主体审美能力的权限与心理构成做研究,而是从崇高的社会价值论方向发展,这背离了康德学宗。康德崇高论启蒙了柏格森和胡塞尔“内在时间”的研究,即崇高美主体的内在特征的研究,这是一个重大突破,是对康德审美心理学的深入。佛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也是对审美心理的解密。当代虚拟时空、媒体与数字技术等的发展呼唤新美学的发展,待新人开拓,其意义将超越康德美学。

注释

①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357页。

④卡西尔:《卢梭·康德·歌德》,刘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第6、7页。

⑤康德:《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曹俊峰等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4-15页。

⑥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58页。

责任编辑 曾新

The Contribution and Value of Kant’s “Analytic of the Sublime”

Xu Xiaogeng1Li Yi2

(1.School of Fine Art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2.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Kant ’s sublime theory had a great influence in his aesthetics and the history of Western aesthetics, the researches of which focused on the superficial aspect of his discourse other than inherent purport; none of them delt with the aesthetic mind of sublime and considered comprehensively the means of Kant’s sublime ideas on aesthetics. In view of these, the paper studies the creativity of Kant’s sublimity in the history of aesthetics, and points out that he integrated sublime into the whole aesthetic thought, breaking 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to artistic style. It deduces that the sublime in fact refers to the lofty human mind and moral home by inquiring the external form of sublime, further deepening the thought value of it through the whole aesthetics. Then it discusses the main features of aesthetic psychology of the sublime, its impact on the aesthetic psychology school, deepening Kant’s aesthetic study. In addi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ifferent trend of Kant’s aesthetics to Hegel’s aesthetic study.

Kant; analytic of the sublime; value

2016-09-26

猜你喜欢

卢梭崇高康德
与卢梭的狮子相遇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跟着卢梭去看原始派
无名的崇高
艺术百家
卢梭的思想实践及其争论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
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由思想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