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数学图形教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2017-02-08杨光丽
杨光丽
浅谈低年级数学图形教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杨光丽
图形与几何知识在小学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板块,因其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在小学数学中属于重难点部分。多年来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限制和缺乏空间想象力,再加上所学内容的抽象性,造成学生学习困难重重,教师也教得不顺手。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用数学的眼光抓住图形的本质,从而培养孩子们阅读图形的数学能力呢?如何在小学低段图形教学形成课堂阅读指导策略?
低年级数学 图形教学 阅读能力 指导策略
这门知识是学生认识空间世界的基础,对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重要意义。虽然低段的图形知识教材只安排了一年级的《认识图形》、二年级的《图形的运动(一)》这两个单元来学习,但进入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对象必须是直观的、可感知的。多年来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限制和缺乏空间想象力,再加上所学内容的抽象性,造成学生学习困难重重,教师也教得不顺手。新一轮的课改中提出,小学数学的课堂应该是“以学为主”的课堂,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学习能力。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用数学的眼光抓住图形的本质,从而培养孩子们阅读图形的数学能力呢?下面就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为例谈谈小学低段图形教学的主要策略。
1.明确教学要求,理清图形阅读教学策略的方向
小学的几何初步知识教学,既要“使学生理解、掌握几何图形的最基本的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为此教学时要把握好以下两点:
1.1 对图形的认识属于直观认识,不应也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刚刚萌芽抽象的逻辑思维。教学时应列举出大量学生熟悉的实物教具(生活中、教室里随处可见的物体)、学具,引导学生反复观察,从实物教具中引出几何图形。如长方形的认识,先出示作业本、课本、生日卡片等实物,引导他们观察这些实物的表面有什么特点。再应用课件出示画有国旗、黑板、课桌、信封等实物的图片进行教学,从而抽象出长方形。还可以让学生用笔沿着课本表面的边画出图形,为进一步认识长方形的特点奠定感性的基础。在教学中老师还应注意示范画图时不宜使用三角板来画图,也不宜使用圆规来画圆,这样的画法对学生来说太抽象,太难于理解和接受。
2.丰富感知材料,培养学生阅读图形的能力
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眼、耳、鼻、舌,它的某些属性在大脑中产生的反应,叫做感知。课堂中学生感知的材料应尽可能的典型、丰富、感知的方法应尽可能的变化多样。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生活原型,让学生按照一定的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帮助学生积累几何形体丰富的感性经验,并让他们通过分析、比较,找出事物的相同特征和不同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动手操作所获得的感性认识比观察看到的、老师讲解的都深刻得多,因为动手操作时要用耳朵听老师提出来的操作要求,眼手都要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操作后再用口说出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感受。这样,在整个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积极参与学习,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可采用先操作后阅读,实践回归理论,兴趣与能力同进;也可以先读后操作,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主体作用;还可以边读边操作,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证明理论,发展学生自学能力。
3.初步形成表象,想象所学知识
如果听到图形的名称,没看到实物就能在大脑中浮现图形的表象,就可以说初步形成了这个图形的表象。学生只有形成图形的表象才达到教学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形成所学图形的表象。
“闭上眼睛想一想”,是教学中教师必须使用的方法。教学时,一般都比较重视观察、操作等方法的使用,对于学生是否形成表象往往重视不够。观察、操作知识感知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时大脑中才产生反应,如果客观事物不在眼前,头脑中什么事物也没留下,就无法形成对图形的认识,通过教学,应该在反复多次的感知之后,在头脑中留下图形的印象。
总之,低段图形的教学是几何初步认识教学的开始,对以后图形的教学至关重要,有效的课堂阅读教学策略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关键,好的教学策略才能促使学生去学、去想、去说、去实践、去探索,这才是“以学为中心”的新型数学课堂,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
[1]刘成文.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实践研究 [J].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2015,24(1):121-124.
[2]周成平.给教师一生的建议[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8-111.
(作者单位:重庆市大足区西禅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