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声思维法翻译过程研究概述与思考
2017-02-08张晨
张 晨
基于有声思维法翻译过程研究概述与思考
张 晨
有声思维法,也称有声思维资料分析法((Think Aloud Protocols,后简称TAPs)近年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并出现在各类研究中。本文对TAPs在翻译过程中的研究进行了概述,总结了翻译研究的趋势、回顾了早期国外研究和近期国内研究,最后进行了思考,指出了TAPs翻译过程研究与测试的结合、TAPs编码框架的构建、TAPs研究范围的可能。
有声思维法 翻译过程 思考
1.翻译研究趋势
翻译研究不断发展成一个繁荣的领域,其中形成了两种趋势:一种将翻译归源于文化实践;另一种则为更为精巧的语言学趋势,从对翻译步骤的描述转为对翻译过程的观察。随着研究兴趣的转移,后一种趋势在近年来由一种观念驱动从而充分发展-即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思考的东西与分析翻译文本的最终产物相比,会对翻译研究来说会是更重要的贡献(Kvedyte,2005)。这种观念也被Bernaridini(2001:241)解释为,翻译文本的数据将提供“不完整和误导的翻译过程”并隐藏“成功的策略和问题”。
2.基于TAPs的翻译过程研究
2.1 早期国外研究回顾。TAPs的理论基础在认知和心理学领域是由Ericsson和Simon (1984)提出的。由于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许多研究者们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尝试结合理论实验来测试TAPs的可行性,后来这些研究变成了这个领域的开拓研究。其中较为出名的实验有:Krings (1986)为了识别翻译困难和策略,让8名德国研究生做德译英和英译德翻译。L.rscher(1991)在继续前面实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究翻译策略,让48名德国参与者口头完成一个笔译任务。但大多早期的TAPs研究都集中在翻译策略的识别和分类,而随后的研究范围更加多变,如翻译任务的研究、参与者群体、源文本类型、过程中使用字典的作用、情感因素,翻译过程中的专业知识和翻译策略对比等。
2.2 国内研究。即使TAPs翻译过程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由于环境的不同和对研究方法的不熟悉,TAPs这个概念进入中国已相对较晚,也只有较少的研究者们关注了这一领域。直到2004年,一些中国研究者们才开始熟悉TAPs的翻译研究。在早期, 研究大多在总结之前国外实验和解释这一方法 (李德超,2004;苗菊,2005),在熟悉理论后,一些研究者们试图把TAPs运用到实验中。从这时开始,TAPs研究在中国开始迅速发展。
然而,现阶段TAPs翻译过程研究仍处于国外此类研究的初始阶段,着力于识别翻译策略(文军,2010;陶丹丹,2010)。只有少部分的研究有不同的关注:教学启示(李德超,2008),翻译单位(刘农宏,2011),不同组比较 (梁高燕,2010),汉译英与英译汉任务比较等(赵护林,2011)。可以看出有声思维法下翻译过程的研究开始逐步转移到不同组的比较,这也与国外的研究趋势相吻合。
3.思考与启发
3.1 TAPs翻译过程研究与测试的结合。翻译几乎作为国内各大外语语言水平考试的必考部分,在测试和教学中都有很大的影响。然而,作为国家级高风险英语测试(CET,TEM)等大型测试,师生大都只是测试或研究翻译技巧,很少有研究关注到翻译测试的效度,翻译测试到底测什么,出题是否合理等问题,这也直接导致测试成绩的偏差和教学目的的模糊。现有TAPs在测试环境下翻译过程研究少之又少,可从现有的相关研究看出,TAPs在英语测试环境下的翻译过程研究还不太成熟,仍需要继续探索。
3.2 TAPs编码框架的构建。较多研究者在实验过程中,理论依据和实验过程都非常清晰,但在编码TAPs时没有自己的框架,无法展开研究。在国外的开拓性研究中,L.rscher和Kiraly的编码框架非常经典,但两者的编码框架都不完全适用于国内的实验,例如Kiraly框架中部分编码都与字典有关,而大多实验中是不允许使用字典的,故需要构建自己的TAPs编码框架。
3.3 TAPs研究范围。TAPs在翻译过程中的研究范围在国内的研究环境下还比较局限,可以借鉴国外的研究方向,向更宽的方向发展,如源文本类型、过程中使用字典的作用、情感因素等方向。其次,可以跳出翻译过程的限制,在其他过程如阅读过程,写作过程等条件下进行研究。再者,TAPs本身就起源于其他领域,在心理,医学等多领域纬度下也可展开研究。
[1]李德超.TAPs翻译研究的前景与局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6.5
[2]李德超.有声思维法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翻译,2008,6.34-39.
(作者介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