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歌唱呼吸的高级阶段与“良性循环”的建立

2017-02-08邹爱舒

歌唱艺术 2017年3期
关键词:腰腹部歌唱家吸气

任何一门艺术,追究到底,都离不开科学性的支撑,声乐艺术亦不例外。纵观国内外优秀的歌唱家,高水准的演唱总是艺术性与科学性并驾齐驱的。声乐演唱方法一旦违背了科学的声学原理,就犹如鸟儿失去了羽翼,难以展翅翱翔。因此,对演唱规律的遵循、探索与总结是声乐演唱者进阶的关键。

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在教学中常说:“该用的用,不该用的不用。”在多年的演唱与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只有将“该用的”用上了、用对了,“不该用的”才能解放、达到“不用”。比如歌唱呼吸属于“该用”的部分,喉咙、下巴、脖子上多余的力量都属于“不该用”的部分。歌唱呼吸用得正确、用得积极,才能将喉咙、下巴、脖子上多余的力量解放;如果呼吸用得不正确或不积极,那么多余的力量是难以摆脱的,也就做不到“不该用的不用”。接下来,本文主要阐述的是如何将呼吸“用上、用对、用巧”的问题。

一、歌唱呼吸的重要性与特殊性

歌唱的基本原理是气息经过声带时,促使声带被动闭合的同时振动发出声音。从这一点来说,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源泉,是获得良好声音的基础。由此,很多大歌唱家总结歌唱技术时常常会有诸如“呼吸是声音的生命”(库尔特·鲍姆)、“呼吸至少占据百分之九十”(玛莉莲·霍恩),甚至“呼吸就是一切”等言论。细想起来其实并非言过其实,因为很多演唱者面临技术瓶颈或长期难以攻克的问题时,究其根本,多数都与呼吸的基本运用不科学、不合理紧密相关。

呼吸虽是人的本能,但歌唱的呼吸却与生活中的呼吸有诸多不同。比如,人们在正常说话时不需要很大的音量,不需要“均匀、节省”地用气;当需要高声调、大音量说话的时候,人们的本能是通过胸部上抬、肋部与腰腹内收、喉结上提等方式来进行。而演唱时,歌者要将自己的声音传递到观众席最后一排,遇到较长乐句时要保持连贯性与音乐的完整性,所需要的气息量、“截流式”的用气方式,以及所需要的腰腹部大肌肉群的协调配合等,都是与生活中的“自然呼吸”不同甚至是相悖的。“正确的歌唱呼吸”需要经过科学、系统与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达到。

二、代表性的呼吸用法与歌唱家

纵观古今中外的声乐文献,有不少关于歌唱呼吸的论述,通过这些理论成果,可以看出前辈们对呼吸问题探索的轨迹。笔者从运用呼吸“动力源”(发力点)的不同,将呼吸的运用总结为: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也叫丹田式呼吸法)、肋腹式联合呼吸法、叹气式呼吸法。

1.胸式呼吸法

这种呼吸法是“抬高胸部,并在肋骨的帮助下把呼吸保持在胸中;放松腹部,让呼吸缓缓流出。”①据西方音乐史料记载,19世纪著名的女高音莉莉·雷曼(Lilli Lehmann)曾用胸式呼吸法演唱了25年之久。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意识到这种呼吸方式并不是理想的歌唱呼吸方式,因此不再受到歌唱家们的青睐,本文不再赘述。

2.腹式呼吸法(也叫丹田式呼吸法)

这种呼吸法在吸气的过程中腰腹部扩张,帮助横膈膜(横膈膜将胸腔与腹腔隔开,上面是心和肺,下面是胃和肝)变平、下降,给气息提供存储空间;用气时,往往是以下腹(丹田处)的上提内收为发力点,气息从下至上流出达到支持声音的目的。我国戏曲、曲艺、传统民歌等演唱领域的艺术家,多以丹田式呼吸法来演唱。这种呼吸运用方式通常声音比较集中、灵活。在国际乐坛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花腔类型的歌唱家运用这种呼吸法,比如早期的花腔女高音莉丽·庞丝(Lily Pons)、当代的抒情花腔女高音曹秀美(Sumi Jo)等都擅长运用丹田式呼吸法来演唱。

3.肋腹式联合呼吸法

这种呼吸法也有人称之为横膈膜式呼吸法。吸气时腰腹部扩张,帮助横膈膜变平、下降,给气息提供更大的存储空间;用气时,主要是以腰腹部、肋部下方的扩张为动力,促使横膈膜慢一点儿复位(上升),让气息节省、平稳地运用于歌唱中。世界著名男高音帕瓦罗蒂、科莱里、多明戈等都提倡此种呼吸法。东欧地区的歌唱家多数运用这种呼吸法来歌唱,比如世界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奥尔伽·鲍罗丁娜(Olga Borodina),她的声音醇厚、连贯,从唱功来讲,在世界级歌唱家中是比较突出的一位。还有一些歌唱家是提倡以上腹部腹直肌上端的三角区域的扩张与前推为动力,通过降低膈肌吸气和用气来支持声音。由于这种呼吸方式,腰腹部的扩张是随着腹直肌上端的前推同时发生的,因此,笔者将其归为肋腹式联合呼吸法的一种。

4.叹气式呼吸法

叹气式呼吸法是指在肋腹式呼吸的基础上,用叹气、“赖”着唱的方式帮助腰腹部控制横膈膜更缓慢回升,气息更加平稳,并通过反向的感觉来支持声音。这种呼吸法运用的代表当属俄罗斯声乐学派中的“格里戈利耶娃教学体系”。世界十大女中音之一的伊莲娜·阿布拉措娃(Елена Образцова)、世界著名女高音安娜·涅特莱布科(Анна Нетребко)、2015年获得“卡迪夫声乐比赛”第一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娜迪奈·库琪儿(Надежда Кучер)、维罗妮卡·娇耶娃(Вероника Джиоева)都属于这个体系的代表人物,她们的声音柔美、醇厚、典雅,深受世界观众的喜爱。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多年来一直提倡“叹到气上全身唱”,也是叹气式呼吸法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声乐艺术人才。

以上四种呼吸法中,腹式呼吸法、肋腹式联合呼吸法是目前声乐界最为常见的两种呼吸运用方式。二者的“动力源”虽然不同,一个是以小腹的内收上提为动力,一个是以腰肋的扩张为动力或者以腹直肌上端的前推与扩张为动力;但是两种呼吸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腰腹部的扩张与小腹的上提内收都是同时发生的。二者的区别首先是感觉上的不同。腹式呼吸法在用气时,有气息从下至上支持声音的感觉;而肋腹式联合呼吸法,在用气时感觉到更多的是横向的扩张和往下的感觉。其次是各呼吸肌肉群“主动参与”与“被动参与”的区别。腹式呼吸法,小腹上提内收是主动、积极的,动作幅度比较明显,腰腹部的扩张则是被动的,运动幅度相对小一些;而肋腹式联合呼吸法,腰腹部扩张明显,小腹上提内收幅度比较小。需要注意的是,二者在运用的过程中都需要将胸腔、肩部舒展而放松,才能让呼吸的运用相对自如。叹气式呼吸法是在肋腹式联合呼吸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气息运用方式。

三、气息运用的过程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

歌唱呼吸的过程可分解为:吸气-保持-用气-放松,气息运用则是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要协调、自如,才能把气息用好。

1.用哪儿吸,怎么吸是关键

气息的储备是演唱前的准备,因此非常关键。但是有些学生却因为吸得浅而储备不够,也因为吸得浅导致吸气肌与膈肌不能相互配合运用,从而不能良好地支持声音。吸气过程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正确的站姿是获得“深吸气”的关键。

在很多关于声乐演唱的论著中,第一章总是会说到歌唱姿势的问题。从舞台气质、台风而言,这是演唱的需要,而更加重要的意义在于正确的姿势是正确呼吸的基础,良好的姿势可以帮助演唱者获得良好的呼吸状态。

未经过歌唱呼吸训练的人多数习惯胸式呼吸,即吸气时胸部和肩部一边上抬一边扩张。这种吸气方式无法促使横膈膜下降而让出更多空间容纳气息,往往吸得比较浅,也难以完成较长的乐句。我们常说“饱吹饿唱”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吃饱了,胃里充满了食物会影响上面膈肌的下降,使肺的容积受到限制。

当然,正确的呼吸方法是需要通过训练来获得的,其前提是找到松弛而深入的吸气感觉。声乐初学者,通过鞠躬或者是坐在椅子上能够体会到深呼吸的感觉,但是恢复站立时却找不到了,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胸腔、肩部不够放松所致。在站立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够以腰椎为支撑,将整个上半身都松弛下来,那么就比较容易找到深呼吸的感觉。如果这样的姿势还是找不到气息吸到腰腹部的感觉,也可以靠在墙上,让肩膀、后背完全松弛,再去体验吸气的感觉。

其次,吸气时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通道吸气”。

讲到吸气,往往要谈到的是用哪儿吸的问题。很多优秀的歌唱家谈论吸气时往往各执一词,有的提倡用鼻子吸气,有的则主张用嘴吸气,还有的主张口鼻一起吸。长期活跃于美国大都会舞台的男高音歌唱家约翰·亚历山大(John Alexander)曾提出“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通道”,即口鼻一起呼吸。笔者赞同这一提法,因为用口鼻一起呼吸可以帮助鼻咽腔与口咽腔更加充分地打开。鼻咽腔与口咽腔的打开,对于保持呼吸的通畅性与共鸣腔的充分调动都有着重要意义,鼻咽腔与口咽腔之上的空间都是形成歌唱共鸣的重要区域。

再次,吸气时腔体的“松弛度”不可忽略。

吸气的时候,很多教师经常会用“闻花式的吸气”方式来启发学生,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平静、均匀、悠长地将气吸进来。吸气时,气息所经过的通道应该是柔软而又舒展的,不应该有硬的力量;下巴、脖子、肩膀都要放松,喉咙、胸腔、腰腹部既要打开又要放松,后腰两侧要有气息充盈后的扩张感却不能有僵硬的劲儿。正如沈湘先生所言,“吸得深却不挂劲。”

有的人吸气时有较大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软腭与舌根没有分离,或者喉咙与身体有了多余的力量,气息进入体内时受到阻碍引起的。因此,一定要敢于放松身体,在放松的基础上积极、柔和地吸气。

2.保持——歌唱前的“宝贵瞬间”

气息保持,就是在气息吸进来之后有一个短暂的保持。这种保持既是吸气感觉的一种保持,也是后腰、肋部扩张的一种保持,是吸气肌与膈肌、呼气肌之间的相互对抗与配合,便于起音时找到气息与声音“搭上”的感觉,避免起音之前气息懈掉。

保持是起音前的准备,虽然很短暂却非常重要。因为这种保持除了是对气息的保持外,其实也能有效地帮助歌唱腔体(腹腔、胸腔、鼻咽腔、口咽腔)打开的保持。然而,也因为保持的时间非常短暂,常常被很多声乐学习者忽视。当这些腔体打开的保持没有做到时,会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比如用气的时候会“腆肚子”、气息不够用导致气息对声音支持乏力等。

3.用气方式

歌唱发声的过程中要求气息是“截流”的状态,而且是平稳地运用气息去演唱。因此,气息运用的方式就尤为关键。笔者在声乐演唱、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首先,要保持吸的感觉叹气起音。世界著名声乐教授达玛拉·诺维琴科达玛拉·诺维琴科(Новиче нко Тамара)主张用气的时候要往“回”唱,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主张“保持吸气状态来歌唱”,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则提倡起音时“往回抛”,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科莱里(Franco Corelli)说要“吞饮声音”。虽然说法不同,意思却是相同的,都是对起音时运气方式相类似的引导。“吸着唱”不仅可以与肋部、腹部肌肉相互配合,帮助歌唱腔体保持稳定的打开状态,从而更容易找到声音进头腔的感觉,最终找到气息与声音“搭上”的动态平衡感。一旦演唱者没有反向“拉”住,而只是单向“往外唱,往上唱,往外推,往前唱”,气息由于缺少反向支持而与声音同向运动,就容易出现气息对声音的支持不够、歌唱腔体不稳定,难以完成长乐句,甚至出现喉位高、高音吃力、乐句不连贯等一系列问题。

其次,起音时要注意“气息先行”。也就是说,声音与气息的关系,是气息向下的感觉产生类似喷泉般向上的“气柱”托着声音发出。因此,在每一个乐句的开始,气息总是比咬字发声要更积极、迅速一点儿。

用一句话来概括气息运用的方式就是:“吸也张、用也张”。要做到这里的“吸也张”,只要身体姿势对了,该放松的地方放松了,就能做到。而“用也张”却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训练,才能克服人们平常用气时胸部抬高、腰腹部收缩的自然习惯,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状态。

四、呼吸的高级阶段——叹气式呼吸

呼吸的高级阶段,指的是呼吸运用进入比较自如的阶段,演唱者的喉咙与身体达到最大程度的解放,声音完全依靠气息的支持而达到想要的共鸣与高度,声音的强弱、快慢都能收放自如,演唱者可以根据作品需要驾驭声音的变化,等等。而叹气式呼吸在运用正确的情况下,可以帮助演唱者进入比较自如的阶段,它包括以下两方面:

首先,叹气式呼吸是建立于肋腹式联合呼吸的基础上。

叹气式呼吸,是在符合肋腹式联合呼吸状态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方面,叹气式呼吸能帮助腰腹部控制横膈膜更缓慢地复位,使气息支持声音的时间更加持久;另一方面,能够将体内的气息更充分地运用于歌唱中(见下文“换气”内容)。如果没有建立起吸气肌、呼气肌、横膈膜之间的相互配合的能力,直接用叹气式呼吸进行演唱很容易出现塌胸、腆肚子、身体发僵等问题。

其次,调动全身运动,反向支持声音。

叹气式呼吸,要求在腹式呼吸或肋腹式联合呼吸的基础上随着地球的引力“赖着唱、叹着唱”。与单纯的腹式呼吸或肋腹式联合呼吸相比,叹气式呼吸能够帮助身体更加积极、协调地参与歌唱,获得更好的气息支持,稳定歌唱状态与适度下降的喉位,摆脱多余的力量,最终获得更高规格的声音质量以及驾驭超高音域、高音的延长、弱声等。

叹气式呼吸是通过“向下的方向”达到反向支持声音的目的。“赖着唱”,能够引导演唱者身体各项机能的协调与配合,最大限度解放喉咙与身体,让全身以比较松弛、自由的状态参与歌唱运动。由此,从演唱者运用的感受来讲,所用的力量感觉上是很“小”的,但是由于是全身协调“往下赖”,所获得的气息对声音的支持力度(气息的压强)实际上是很“大”的。这也是“气息与声音同向时容易偏低,而反向时却不会偏低”的主要原因。

五、如何形成气息的良性循环

呼吸的良性循环,指的是形成呼吸“越用越有”“源源不断”的状态。这种良好状态的形成,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呼吸良性循环的建立,需要以演唱者正确的气息运用方式为前提,使身体能够始终保持松弛、积极、自由的状态,身体的这种“自由度”是呼吸能够形成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

2.正确的换气方式是呼吸能够形成良性循环的基础。在歌唱过程中,歌者要充分利用乐句的间歇。大歌唱家并不是生来气息就很好,而在于他们有良好的技术来保障,在演唱中较少出现气息不够、身体紧张的问题,更主要的是,他们能够充分利用换气的空隙做到“防微杜渐”,或者是在气息不够时利用乐句间的间歇积极、快速地调整。而这一点,正是声乐学习者需要努力的方向,不仅要投入到音乐中,有表情地换气,而且不要等气息不够了才换气。如果乐句比较长,身体稍微有些紧张,换气时就要及时放松身体,让身体重新回到松弛又积极的状态。另外,换气的时候打开的状态不能收,要保持腔体吸开的感觉去换气,以保证歌唱腔体的稳定性。

3.气息越不够用的时候,越要往下“赖”着唱。这一点在演唱长乐句时表现得尤为重要。当气息不够用的时候,人会习惯性地“往上找”,脱离了原有的呼吸支持用脖子、喉咙直接去找声音,体内剩余的少量气息缺少向下的压强之后更无法支持声音,从而导致越“往上找”气息越不够。而往下“赖”着的力量,能够帮助我们将身体里残存的少量气息继续送出来支持声音,以帮助我们完成较长的乐句。这就是越“赖着唱”,越能唱好长乐句、越能唱好延长音的原因。

4.要顺着气息的惯性换气、用气。叹气或“赖”着唱时,气息会形成向下运动的惯性。演唱时要注意气息“赖”到哪里,就从哪里换气,换了之后不能“从头再来”,而是从换气的地方继续往下“赖”,这样才能形成越唱气息越深越稳定的良好状态。尤其是在演唱过程中,气息要像小提琴的弓子一样始终在弦上游走,要始终保持摩擦而不能松掉,这是气息能够形成良性循环的关键,也是音色饱满、乐句连贯的重要保障。

5.叹气时要注意气息与腔体的“分离”。气息向下的时候,一定要吸开腔体并保持放松,尤其要放松肩膀与脖子,避免气息的气柱与腔体“粘连”,导致腔体跟着气息一起“往下压、往下坐”,产生向下的多余力量。

总之,气息的良性循环与呼吸运用高级阶段的建立,二者相辅相成,高级阶段的呼吸状态能够帮助演唱者进入呼吸“良性循环”的状态,而“良性循环”的建立也是呼吸能够进入高级阶段的重要条件。

六、呼吸运用的几个阶段

歌唱呼吸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与长期积累的过程。呼吸用对了,是简单的,但是在与吸开喉咙、良好起音相配合时,要达到正确而准确的运用、建立良好的平衡并达到高级阶段却是不容易的,同样要经历“螺旋式曲折上升”的过程。

1.“用”,即声音与气息“搭上”

这是歌唱呼吸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目标是“用上”,即树立用呼吸歌唱的意识,学习一边吸气一边吸开歌唱腔体,保持吸开的感觉积极用气,找到声音与气息“搭上”的感觉,让声音真正“坐”在气上。在这一阶段,由于呼吸肌运动的方式与日常呼吸不同,因此在训练或纠正不正确的呼吸状态时,会出现紧张、别扭、不够积极与声音搭配不好等问题,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在练习过程中,其实“最慢的速度往往是最快的速度”。这个阶段声乐学习者越能静下心来,放慢速度,“求正确,求质量”,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去协调,把基础打扎实,越能缩短建立正确呼吸状态的时间。如果浮躁,急于求成,反而会“欲速则不达”。

2.“活”,即气息积极、喉咙放松、建立平衡

声乐学习者经过一段时间声音与气息“手拉手”的训练之后,逐渐撤掉身体上僵硬和紧张的力量,基本建立起气息与声音搭配的平衡状态。这时就可以在“用上”的基础上练习“用得对、用得活”的呼吸状态,努力做到“气息要积极,喉咙要放松”。沈湘教授曾说:“紧张与放松是一辈子要解决的问题,因为你每唱一个新的作品都会遇到紧张与放松的问题……”②这里所谓的“紧张”,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紧张”,而是指一种积极“用气息、用身体”的意思,这种“用”需要活的劲儿,不能有僵、硬的感觉,身体越松弛,越能在演唱中协调、积极地工作。

3.“巧”,即运用自如、恰到好处

呼吸运用的“巧”,首先是指歌唱者已经将“气息先行”内化为自己的习惯,呼吸与声音的搭配自如,喉咙与身体协调得非常好,并达到较大程度的解放,气息能够掌控声音的强弱、快慢等。其次,从发声规律来讲,位置越高、越巧,呼吸越节省。而呼吸运用的巧与起音是紧密联系的,因此起音的时候声音需要多少气息就给多少,一点儿不能多、一点儿也不能少,也就是所谓的“恰到好处”。这是声乐演唱进入高级阶段之后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

小 结

歌唱是全身性的运动,因此,歌唱呼吸的高级阶段与喉咙的打开、松弛,良好的起音等多个方面是相互影响、互为支撑的。在谈论演唱技术时,曾有一位歌唱家说道:“歌唱者有两张嘴,一张是语言的嘴,一张是呼吸的嘴。”而歌唱技术的高低就在于这“两张嘴”的配合程度,用好了,“歌唱的嘴”与“呼吸的嘴”是相互帮助的;用得不好,二者则会“相互拆台”。因此,如何正确运用呼吸,并与歌唱语言的嘴达到良好配合,才是声乐演唱技术获得提高的关键。世界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吉诺·贝基到了八十岁还在与自己的位置与呼吸做斗争,其目的就是让自己的位置再高一点儿,呼吸用得再巧一点儿,这也是优秀歌唱家们在演唱技术方面毕生追求的境界。

注 释

①〔德〕莉莉·雷曼著,汤雪耕、蔡尔和、汤根译《怎样歌唱》,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②李晋玮、李晋瑗编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华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猜你喜欢

腰腹部歌唱家吸气
抽吸气流量对催化惰化系统性能影响
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耦合运动数值模拟
一种新型EMS智能腰围在腰腹部肌肉损伤中的康复应用
小歌唱家
浅谈腰腹部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
歌唱家与报晓员
草丛里的歌唱家
如何掌握歌唱训练中吸气与呼气之技巧
没事多练壮腰功
腰腹部吸脂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