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农产品质量是食品安全的关键
2017-02-08王瑞红
■王瑞红
抓农产品质量是食品安全的关键
■王瑞红
农业事关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时至今日,人们不仅能够吃饱了,而且正在由吃饱向吃好转变。人们期待着饭桌更加丰富,蔬菜水果更加新鲜,农副食品能够多一些、好一些。这就需要农业发展紧盯市场需求。因此,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农业供给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农业发展不断迈上新高度。今天,人民群众期待丰富的食品,更期待安全的食品。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如何减少农药残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并解决的问题。而在农产品运输的过程中,如何给农产品保鲜保质,也需要深入探讨。这些,可以说都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息息相关。
近年来,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很多。相对于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加工出来的食品,给人的感觉是,在农业生产中保证农副产品的质量更重要。因为,由于工业制成的食品,生产经营的链条是比较清晰的,在生产过程中抽检这种形式对于成批量生产的食品在监督上更有效;再就是加工食品如果发生问题,不仅容易追溯,而且追责更有力度,也便于按批次追回。而农副产品从现状来看,目前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还比较普遍,规模化、品牌化实现程度不高,适用于工业体系的监管与追溯机制很难实现全覆盖。与此同时,普通农户对农业科技的掌握相对较弱,就拿滥用农药来说,有时候只是方法出了错,未必全都归因于道德。
基于这种情况,所以就会有生产环节农副产品农残超标的情况经常出现。据媒体报道,2016年北京、济南等地就曾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有消息称食安部门要开展生鲜鱼类大检查,不少地方的农贸市场就连鱼都找不到了。这件事情可以说明一点,农产品在食品安全方面产生了信任危机,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更暴露了农业产业的脆弱。其实,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比如,有抽检报告称某种水果或蔬菜农残超标,这类水果蔬菜就会受到“全面打击”,因为以城市居民为主的消费者并没有能力分辨产地批次,销售商往往也说不清楚,那就只好“宁可不食”了。于是,就会有这样的情景,果农菜农含着泪“现场直吃”,把自己当成了活广告。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从宏观上为“三农”指明了方向。而具体到食品安全问题,更是抓住了关键,如文件中有关食品安全的表述,就是放在“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的大标题之下的,上下关联的内容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很明显是瞄准了农业现代化这一大目标。其实说到底,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更有助于建立追溯机制,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约束,让消费者吃得更安心,也避免对农业生产者造成误伤。
基此,中央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让人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多赢的远景。这就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工作,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工作主线。所以,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作为重要的目标,这就等于抓住了食品安全的“源头”,为进一步保证食品安全上了一把“安全锁”,让老百姓在今后的一日三餐吃得更安心、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