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成了“聚宝盆”
2017-02-08陶文斯周超文
陶文斯 周超文
小山村成了“聚宝盆”
陶文斯 周超文
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棉花坡镇龙蟠村,溪水潺潺、莺飞鸟鸣,宛若世外桃源。这里地处两座海拔800多米高的绵延大山山脚,如今人见人羡的“聚宝盆”。
10月29日,笔者来到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棉花坡镇龙蟠村一组,只见溪水潺潺、莺飞鸟鸣,宛若世外桃源。一组村民小组长刘高银告诉笔者,这里地处两座海拔800多米高的绵延大山山脚,生态环境非常好,靠着养殖泉水鱼,变成了如今人见人羡的“聚宝盆”。
筑沟引水 稻田“流金淌银”
笔者看到,这些从高山上流下的山泉水,没有直接流入深沟小溪,而是通过一条条精心修筑的小堰沟拦截流进了全组的100余亩稻田,最后漫过稻田缺口注入溪沟。“田里喂养的鱼儿都保持泉水养殖,生态优质。这些鱼儿每年2月下田,现在小的都有三四两,大的有七八斤。”刘高银高兴地说。
刘高银介绍,前些年,龙蟠村一组因为地处山脚,竹林茂密,种植的水稻因光照不足和鸟儿“光顾”,水稻亩产只有500斤。面对辛苦一年种的粮食连填肚子都不够的现象,村民们纷纷选择外出务工。
“种稻谷收成低,为啥不在稻田里养鱼来弥补呢?”2013年10月,刘高银被全组村民推选为村民小组长,面对山上潺潺流下的山泉,他决定种稻养鱼,并组建通天河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村民以水田做股份全部种稻养鱼。
为了让鱼儿不缺水,刘高银自掏腰包买来水泥,请来工匠修凿沟渠,将山脚两边山上流下的泉水全部汇集起来流进了村民的稻田。今年夏天,尽管遭遇了连续50多天的烈日暴晒,但龙蟠一组没有一块稻田的鱼儿“喊渴”。“这山泉水就是我们村民眼中的‘摇钱树’,若不是引来的山泉水,浅浅的稻田在几十个烈日下,早就晒干晒裂了。”刘高银说。
换个卖法 鱼儿身价更高
这两天,在刘高银的带领下,村民陆续将稻田鱼“搬家”至通天河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用水田改造的活泉水鱼塘喂养,供泸州和纳溪周边的市民前来垂钓。
“我们的稻田鱼是冷泉水生态饲养,吃的也是麦麸皮、玉米粉和谷子,以前鱼贩上门收购每斤5~10元,而通天河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打造鱼塘放钓,批发每斤5元的鲫鱼要卖到12元;每斤10元的鲢鱼要卖到18元,垂钓者们还乐此不疲。”刘高银说起稻田鱼通过放钓增值,双眼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自2014年龙蟠村一组村民将稻田入股养鱼后,刘高银就早早为生态稻鱼收益最大化谋划起来。他调查发现,现在利用周末驱车来乡下休闲垂钓的人越来越多,而城市周边虽有不少放钓场所,但很多场所的鱼儿因是饲料喂养其品质不高。
当年4月初,刘高银租来挖掘机手,果断将位于山脚溪沟坎上距离水泥公路近且被茂密竹林遮掩的10余亩杂草丛生的稻田,全部改造成了深达2米的鱼塘,并将稻田外溢流入溪沟的山泉水又引入鱼塘,让“搬”至鱼塘的稻田鱼依然生活在流淌的山泉水中,当年秋天就引来不少垂钓爱好者。“很多垂钓者都是内行,饲料鱼在冰凉的泉水里是不能存活的,并且同样大的鱼儿,饲料鱼几乎要重一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今,靠着山泉水生态饲养和放钓,龙蟠村一组100余亩稻田每年产出的1万多斤“稻田鱼”,在家门口就给村民换来了15万余元的纯收入,社员每户每年平均增收达25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