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粮票,一段“粮”缘
2017-02-08李思源
文/李思源
一枚粮票,一段“粮”缘
文/李思源
日前,国家粮食局举办了粮票展。带着一名档案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敏锐与感性,携着孩提时代曾经有关粮票的情结与感触,我与同事们一起参观了展览。
走进展厅,一枚枚粮票井然有序、分门别类地摆放在条形桌上。它们长短不一、版式各异,颜色鲜艳、小巧玲珑,宛若一幅幅微缩的画卷翘首以盼地等待人们前来观赏,使人犹如置身于粮票的海洋之中,思绪也开始变得百感交集。出乎意料的是,本次展出的粮票年限之久、品类之广、数量之最,让人叹为观止。陈列的粮票有红军时期的、抗战时期的、解放战争时期的,也有边区的、太行的、军用的、全国的,还有各省市、地区自行印制的等等。每类粮票旁边都配有文字说明,甚至还有当年的批复文件和领导批示,让参观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缓步穿梭在粮票的世界中,可以感受到每一枚粮票历史价值与文化魅力。
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经济发展疲软、人口数量庞大,粮食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如何解决粮食的供需矛盾,取缔资本主义粮食自由贸易的垄断经营,是摆在国家领导人面前的头等大事。为进一步解决粮食入不敷出的紧张问题,彻底消灭粮食私商囤积居奇、哄抬粮价、扰乱市场的野心,国家开始对粮食的分配和流通采取一系列措施。也正是如此,粮票逐步走入公众视野之中。粮票的大量发行和广泛流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特有的社会经济现象,是计划经济时期下的必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及扮演的角色确系举足轻重。
我对粮票有所了解,得益于我的爷爷。我的爷爷是位不苟言笑的长者,那一辈人都经历过跌宕起伏的动荡岁月,脾气有些执拗,就是这样一位倔强而又偏执的老头儿,却有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爱好——收藏。爷爷收藏的物件虽多,但在他心中最引以为傲和珍视如宝的就是粮票。翻开一本本粮票集邮册,唤醒沉睡的记忆,那依稀的往日又仿佛浮现在眼前。爷爷语重心长地诉说着当年往事,在新中国解放初期,经济不景气,人口众多而粮食物资又相对匮乏。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经济,推出了票证政策。家家户户在购买粮食、肉、衣服、煤炭时都需要出具相应的票证。面对养家糊口的重担,爷爷放弃了上大学的宝贵机会,选择了工作。一家子十多口人,还要救济亲戚,全家上下都过着紧衣缩食的日子。爷爷负责打工挣钱,奶奶盘算如何使用好每张粮票,做到合理安排,杜绝浪费。每张粮票来之不易,每粒粮食更是来之不易。或许他们身上那勤俭节约、爱粮如命的品行,就是在那段惨淡的光景中渐渐养成的。
一枚粮票,一个故事,一段人生。如今的我再也无法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他们经历过的岁月。但看着他们曾经使用过的粮票,从爷爷的只言片语中感受着他们老一辈人饱受沧桑的过往,虽不曾携手并肩,却也感同身受。一枚粮票,是一个经济产物,它折射着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下的科学决策;一枚粮票,亦是一段家风故事,它记录着一家人守望相助风雨同行的点滴生活;一枚粮票,更是一种历史档案,它见证着一代人历经的艰辛与磨难,也警示着我们要懂得爱惜粮食、心存感恩情怀。
通过参观本次展览,我领略到了“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深刻内涵。“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现在的美好生活让我们衣食无忧,但我们更应懂得居安思危、忆苦思甜,凭票吃粮的艰难岁月不能忘怀。爱惜粮食、杜绝浪费绝不是一句虚无缥缈的口号,它更应成为我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参观结束后,我郑重她在“爱粮节粮从我做起”的条幅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是对粮票这一作为特殊时期文化的历史档案的尊崇与敬慕,更是今后自己对爱惜粮食的一种庄严承诺。
(作者单位: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