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岗位素质本位与终身发展相结合的高职高专学分制课程体系的建构方策研究

2017-02-07周运才

教师·中 2016年10期
关键词:研究

周运才

摘要:构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岗位需求及有助于学生身心长远发展的学分制课程体系是当前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改革的关键所在,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持续健康发展。现通过对职业院校学分制课程实施的现状分析,提出了树立现代学分制课程建构理念、建立与学分制课程体系实施相匹配的管理制度、构建合理的学分制课程模块等学分制课程体系的建构方策。

关键词:学分制课程;建构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9-0113-02收稿日期:2016-08-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岗位素质本位与终身发展相结合的高职高专学分制课程体系建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2014664)。

一、分析学分制课程实施的国际实践与国内现状1国际实践

学分制起源于选课制,选课制 18 世纪末首创于德国,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学分制于1872 年产生于美国哈佛大学,之后逐步推广完善。美国大学实行的是“完全学分制”,学生可自主选择学科、专业及课程,每修完一门课程,便可得到相应学分。学生当考取到毕业所规定的最低学分便可毕业。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学习进度,提前或延后毕业。德国实行“双元制”,每一类职业学校都并非一种学制,同一专业学制有两年、三年、三年半的,学生学习时间的长短通常按实际情况和需要而定。新西兰的职业学校学制也是长短不一,教学安排有全日制、半日制、部分时间制。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存在类似情况,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一般没有年龄和时间限制[1]。

从国际职业教育学分制课程实施来看,其课程重视学生发展和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等,课程建构既注重职业技能训练,也注重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及职业综合素质养成。

2国内现状

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部分高校试行学分制,之后逐步推行,但由于我国实际情况,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学分制”在我国高校中并没有完全铺开,基本上是“学年学分制”。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较晚,但发展较快,21世纪开始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制订了系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时间短,学科比较单一,师资、办学条件等资源比较缺乏,管理机制还不是很完善等因素的制约,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学分制并没有施行到位,个别职业院校有过尝试,但多是浅尝辄止。有的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按学分制要求设置课程,但作为学分制核心制度的选课制没有真正实施,或是由于形式,走个过场。

从我国国情及高职高专院校的现状来看,实行学分制有其必要性。它既有利于校内专业、系部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也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责任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推动学生创新创业。

二、树立现代学分制课程建构理念1知识本位

它重视知识的基础性和普适性,突出间接经验在课程中的基础地位,以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准确度和完整性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在这种理念下,人们习惯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或有所侧重地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选入课程之中或加强其学分值。它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知识的实践应用,也容易导致自然、社会和人文科学知识之间的割裂。

2能力本位

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产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岗位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能力本位的课程越发受到青睐,致使在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构建中,针对岗位需求的专业实践课程学分比例偏高,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类的文化基础课学分被大大压缩,有的课程甚至停开。但从长远来看,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能力本位的课程将会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需要。

3人格本位

“人格本位”的课程建构理念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人的“完美人格”,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和能力,使人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发展[2]。它强调人的性情、气质和品行等方面的培养,其核心就是“完美”人格的塑造。在学分制课程建构中体现为加大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学分比重。人格可以体现人的素质,但不能取代知识,也不能取代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它只是人持续终身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基于对以上课程建构理念的优缺点分析,作者提出了岗位素质本位与终身发展相结合的学分制课程建构理念。

岗位素质本位与终身发展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不仅应具有把学生培养成能工巧匠的能力,更应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着眼于人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课程体系的建构要有利于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既能满足职业岗位当前需求,又能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岗位素质本位与终身发展相结合的学分制课程建构理念突出行业企业对人才适应岗位的要求,突出“实践为重”,重视企业文化的引领与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力,同时也兼顾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与个性、特长的发挥,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能满足学生短期就业的需要,也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三、建立学分制课程实施的保障制度1导师制

学生导师制是一种由导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推行导师制,旨在加强导师对学生学业的指导,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择专业与课程,合理安排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特长,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及适应社会及岗位工作的综合能力。对学校来讲,不仅得有一支较高水平的导师队伍,还得有对导师的考核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导”,保证学分制的顺利实施。

2选课制

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学分制的目的就是通过灵活而富有弹性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教师、上课时间、修读方式、学习量等的权利,充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和志趣,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由于教学资源、师资等方面的受限,学生自由选课权限还不能完全满足。随着学分制的深入推行,必须改革完善现有选课制度。一方面要从专业与学生实际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或课程模块,让学生有课可选。另一方面要利用现代化的手段,给学生提供便捷的选课和学习通道,如完善网上选课,推行SPOCC、微课等网络课程资源。

3考试制度

考试制度是保证学分制实施的关键。高职高专院校学分制的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建立一套完善的、适应新时期社会对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的现代考试制度,以人为本,以知识测试为基础,以能力和素质考试为核心,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学分制下的考试评价体系,一方面要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另一方面要注重考试内容的综合化、形式的多样化及成绩评定的科学化,要建立相应的重修、重考及免考制度。

4学籍管理制

学籍管理是对学生从入学注册、辅修、休学、复学与退学、转专业与转学,到毕业资格审查和学生的毕业、结业等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学分制下,学生学习为弹性学制,允许提前或推迟毕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就业取向,有选择性地修习规定的必修课程和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当完成规定的最低学分之后就可以提前毕业,同样,校方也可以根据有关规定适度放缓学生的学习进度,学生可选择正常或延期毕业。完善的学籍管理制度是学分制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修业年限,顺利毕业[3]。

学分制课程的顺利实施,除了要建立以上制度外,还可根据实际情况,推行淘汰制、学籍预警制、学分收费制等,对学生宽进严出,对教师实施末位淘汰,体现学分的价值。

四、构建合理的学分制课程模块 课程体系的建构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深入推行课程改革,是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积极吸纳新兴课程,严格控制必修课程和着力增设选修课程,重点协调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课内与课外、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系统与局部等关系,是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与优化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4]。根据高职高专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学制及专业特点,需精选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组合,构建模块化学分制课程体系。

1必修课

必修课包括:通识教育课程(计算机、英语等)、专业基础课程(服务专业需要,据专业不同应有区别)、专业课程(据各专业岗位标准要求所必须开设的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能力课程),占毕业总学分的70%~80%。

2限选课

高职高专类专业限选课主要是:根据专业需要所开设的专业拓展类课程,以及学生达到一定基础条件,根据需要在专业范围内或跨相近专业进行选修的课程,占毕业总学分的10%~20%。

3任选课

任选课是为了活跃学习气氛,丰富学生生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结合学分制需要所开设的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主要有语言文学类、人文与社会科学类、生物与医学类、工程与信息类课程等,占毕业总学分的5%~10%。

4第二课堂

学生根据自身及专业需要,在保证修完“第一课堂”规定的各类课程外,自主选择参加学校开设的第二课堂学习,并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合格后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将“第二课堂”纳入任选课范畴,给予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一定的学分。

学分制课程体系的建构是一个不断优化完善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及产业的需求,应经常更新课程内容、调整结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建构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高洁如高职院校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建议[J]职教论坛,2012,(3).

[2]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覃海霞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4]张学梅,李松,杨玉萍,等医学院校学分制下人才培养方案的再构[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3):29.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辽朝“一国两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声、光、磁、触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层脱落的攻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