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日语中近向体和远向体的翻译方法的研究

2017-02-07王会玲

教师·中 2016年10期

王会玲

摘要:文章通过对近向体和远向体与汉语的“来”“去”进行比较性的分析,梳理出近向体和远向体的翻译方法。即先分为可以直译和不可以直译两类,然后根据中日语言习惯的不同分析其中的根源,从而归纳出近向体和远向体在不同情况下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可以直译;不可以直译;近向体;远向体;语言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9-0036-03收稿日期:2016-07-29

日语中的近向体和远向体是经常困扰学习者们的语法难题之一,笔者曾经在《关于近向体远向体的含义和用法的研究》 和《关于日语中的近向体和远向体与其前项动词关系的分析》两篇文章中进行了部分阐述。前者在总结以往学者对近向体和远向体研究的基础上,分为实意动词和助动词两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归纳总结和探讨,并作为近向体和远向体的翻译方法研究的系列论文之一,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后者则对日语近向体和远向体的含义、用法,及其与前项动词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整理。并针对其助动词用法,分门别类地讨论了它与不同前项动词接续时产生的不同效果。笔者将通过对近向体和远向体与汉语的“来”“去”进行比较性的分析,从而梳理出近向体和远向体的翻译方法。

近向体、远向体在翻译成汉语时往往能和汉语的“来”“去”直接直译。

例子:

(1)風は草原を渡り、彼女の髪を微かに揺らせ雑木林に抜けていった。(清风拂过草地,微微掠过她满头秀发,向杂木林吹去。)

(2)歩みは玉枝の言うままに、上がり口にゴムの長靴をぬいで上がっていった。 (小步按照玉枝的话,在台阶口脱下了长靴,向屋里走去。)

但是,由于一些极为复杂的原因,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往往存在明显的“翻译不均等”现象。

例子:

(3)それは何よりよい方法だということになり、これで現地の人々と接して行くことになる。 (他们只会按照日本的方式方法行事,并把这一套运用到与当地人的交往中(去)。)

(4)「嵐の夜に岩ツバメの巣をとりに険しい影をのぼっていくところまでですね」と僕を言った。 (我说:“在一个狂风暴雨的黑夜爬上险峻的悬崖掏鸟窝(去)吗?”)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了这种“翻译不均等现象”。因而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翻译其本身的含义,还要把汉语的思维方式融入进去。即既要翻译含义又要翻译思想。但是中日之间明显存在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对此,笔者进行了一番深入的研究,将在本文中进行分析与分类阐释。

一、可以直译的情况 在上面例子(1)和(2)的情况下,近向体远向体能够与“去”“来”进行直接直译。甚至如果汉语译文中把“去”“来”去掉的话,就会出现语句不通顺的情况。而在例子(3)、(4)的情况下,译文中是否加入“去”“来”并不影响其汉语意思。所以,这里我们就把像例子(1)、(2)那样的情况叫作可以直译的情况。从例子(3)、(4)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情况下,译文中有时出现“去”“来”更加自然,而有时不出现“去”“来”才更加顺畅。笔者将这种情况称作间接直译。因此本文将在后文中分直接直译和间接直译,对可以直译的情况进行分别的研究。

(一)直接直译

这里所说的直接直译是指近向体远向体能够直接翻译成汉语的“去”“来”。笔者曾经在《关于近向体和远向体的含义和用法的研究》一文中,分成由「いく」「くる」作为实意动词本身和「~ていく」「~てくる」作为助动词两类,十种用法进行了详细论述。本文将在此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后文的研究。

1在前项动词之后移动

例子:

(5)自分から外に遊びに出てくる(いく)。(自己到外面玩后就会回来(去)。)

(6)お母さん、今晩帰ってくる(いく)。(妈妈,今晚我回来(去)。)

(7)独立人生を開拓して行く。(去开拓自己的人生。)

像例子(5)、(6)、(7)那样,近向体远向体的动作在前项动词之后开始。 如果将“去”“来”从译文中去掉的话,意思就变得不完整了。 因此,在这种用法的情况下可以直接翻译成“去”“来”。

2以前项动词的状态移动

例子:

(8)彼が仲間から離れて行くような時期があった。(有一段时间他离开了朋友。)

(9)息子が最初に中学の同級生を家に連れてきたのは、庭の野鳥を見せるためだった。(最开始儿子带中学同学回来是为了看院子里的野鸟。)

3移动的样态(方式)

例子:

(10)彼が歩いてきました(いきました)。(他走着来的(去的)。)

(11)一歩一歩踏みしめて行く(くる)。(一步一步用力踩着走去(来)。)

正如上面(2)和(3)的例子那样,近向体远向体以前项动词的状态或方式移动。 原文主要想表现“去”“来”的活动。 在翻译的时候,“去”“来”必须译出来。

(二)间接直译

前文中已经提到,在近向体远向体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其含义和用法,更有考虑不同思维方式所造成的语言习惯的不同。下面就分为译文中最好出现“去”“来”和最好不出现“去”“来”,以及出不出现“去”“来”都可以这三种情况进行分析。

1“去”“来”出现在译文中更加自然的情况

作为助动词,近向体远向体以表现移动的动词为前项时,能够表示空间性的移动方向。

例子:

(12)「わあ、おいしそうなショウガパンの坊やが走って行くぞ。捕まえて食べてやろう」

走っていく坊やを見つけて、町の人が叫びました。(看见跑过来的小男孩,镇子上的人叫道:“哇,有个拿着好吃的生姜面包的小孩跑过来了,我们抢过来吃吧。”)

(13)レイコさんはこの辺の山のことなら隅から隅まで知っているといったしっかりとした

歩調でその細い坂道を上がっていった。(玲子熟练地沿着羊肠小路走上去,一副对这一带地形十分了解的样子。)

人们认为在含有空间移动的近向体远向体的眼前描写的句子中,其含义继承了「行く」「来る」本身的性质。此时,为了表现出方向性,“去”“来”是不能省略的。

2“去”“来”不翻译出来更自然的情况

作为助动词,近向体远向体表示量的渐进性增减,或者以相应的他动词为前项时,表现变化的进展。

例子:

(14)この子は私一人の力で育てて行きます。(这个孩子要靠我一个人养大。)

(15)梅雨が明けて、日照りが続くと、土が固くなってくる。(黄梅季节已经过去,太阳直射地面,土质一天比一天硬。)

在汉语中,往往用“变得+形容词”来表示渐进。因此,此时如果用“去”“来”来翻译就显得不自然。所以应换成表示渐变的词语。

3是否出现“去”“来”意思基本上没有变化的情况

第一,作为助动词,近向体远向体以表现人的动作的动词为前项,表示动作的方向性。

例子:

(16)いつの間にか他のクラスの先生も加えて、「乙武をどのようにして連れて行ったらいいか。」という実踏に変わってしまっていた。(不知何时其他班的老师也参与进来,变成在考虑如何把乙武带去(带着)。)

(17)そうした訪問者が押しかけてくる前に、梶大助には一つしておかねばならぬことがあった。 (在这些来访者杀到(杀来)之前,梶大助有件事必须办妥。)

——学科窗——2016年10月

——学科窗——

第二,作为助动词,近向体远向体以表示出现、消失的动词为前项,强调出现、消失,开始、结束的意思。

例子:

(18)言葉は生活の中から生まれてきます。(语言产生于生活。)

(19)わたしたちは、生まれてくる前のことを思い出すことはできません。(我们无法想象出自己出生(生出来)之前的事。)

第三,作为助动词,表示前项动词和移动同时进行。

例子:

(20)子供をつれてくれば(いけば)、よかった。(要是带着孩子(来、去)就好了。)

(21)大声で怒鳴って行く(くる)。(大声叫着走了(去、来)。)

(22)私は、トランジスター?ラジオを持って行きました(きました)。(我带着半导体收音机(去了、来了)。)

像例(21)那样,日语句子中如果不加上「てくる」的话,就表现不出“语言”“出现”的过程。但是在汉语中,无论加不加“去、来”都不影响中文含义。

二、不可以直译的情况例子:

(23) それは僕を原始的に興奮させ、巨大な力で僕を押し流れていった。(这使我产生原始的冲动,一股巨大的力量劈头朝我压(去)来。)

(24)どんどん花が開いてきました。 (花渐渐开了。)

(25)一人っ子と幼稚園、保育所とのかかわりについて、これから述べて行く。 (我们接下来谈谈独生子女和幼儿园的关系。)

(26)新しい観光地として発展させて行く。 (作为新的观光胜地来开发。)

像例子(23)那样,根据说话的人的角度不同「ていく」翻译成了“去”或“来”。也就是说,这是由于说话人在空间性的视点上的不对名称性造成的。 像例子(24)那样,近向体和远向体表示反复,这时是完全不能够简单地用中文的“去”“来”来翻译的。 这是由于中日两种语言对反复动作在意识上的不对称性造成的。 而上文中的例子(25)和(26)则是由于中日两种语言在过程意识上的不对称性造成的。 总体上来说,“不可直译”主要就是由于这三种原因而产生的。

如例(25)、(26)那样,近向体和远向体表示持续、继续的过程,如果把“去”“来”放进去的话反而不通顺了。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中近向体和远向体都是不能直译成“去”“来”的。

1空间视点的不对称性

例子:

(27)彼は、面白くない話から面白い部分をいくつも見つけて行くことができるというちょ

っと得がたい才能を持っていた。(他有一种从无聊的说话中找出(找出去×)有趣的部分来的能力。)

像例子(27)那样以自身所处位置为参照物的时候,可以说“見つけてくる”;然而,当以「面白くない話」作为参照物的时候,就也可以说成「見つけていく」。那个参照物也就是视点。但在汉语中「找出去」的翻译就会显得不自然。

2过程意识的不对称性

作为助动词,近向体远向体可以表示持续、继续的过程,前项动词是过程性的动词。是从过去到现在的持续(「ていく」),或从现在到未来的继续(「てくる」)。两者都表示过程。

例子:

(28)ゆっくりと長い時間をかけてそれは通り過ぎ、あとに鈍い痛みを残して行った。 (等待这番袭击的过去,而这要花很长时间,之后还会丝丝缕缕的疼痛。)

(29)やっているうちに、この仕事が好きになってきた。 (在干的过程中爱上了这一行。)

(30)私は、自分のしたことを反省して、このことわざの意味がわかってきた。 (我在反省自身所做之后,才明白这句谚语的意思。)

除了连续性、持续性之外,也产生了心理上的方向性。 尤其是跟空间、时间性的移动相比,在表示心理变化的情况中往往会使用「わかる」「考える」等表示感情、心理上变化的继续动词。日语非常重视过程意识,而中文却不会特别强调“过程”。

3反复进行的动作在意识上的不对称性

作为助动词,近向体远向体能够以表示多次性的动作的动词作为前项,来表示动作的进展。

例子:

(31)彼は今日まで皆に軽蔑されてきました。 (至今为止,他一直受大家蔑视。)

(32)彼女は、自分の胸の中に育ててきた芽を、ぼきりと折られたような悲しさを覚えた。(她感到在自己心灵中一直培养着的萌芽,“咔嚓”一声被折断了似的悲哀。)

在汉语中,常用“反复”“一直”等词语来表示反复。这时也不能够直接用简单的“去”“来”进行翻译。

综上可见,我们在翻译实践中,不能简单地考虑能否把近向体和远向体直接翻译成“去”“来”。而是应该根据中日语言习惯的不同,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翻译。

参考文献:

[1]金田一春彦日本語の特質[M]东京:日本放送出版会,1991.

[2]古賀悠太郎移動動詞『行く/来る』文と日本語話者の視点一中国語との対照研究を念頭に置いて一〖=C〗中日理論言語学研究会発表資料,2012.

[3]大島中正反復継続七漸進の相―シテイクトシテクルの考察一[J]同志社国文学,1985,(30).

[4]中田一志移動動詞の意味論[J]大阪外国語大学論集,199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