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玉米苗枯病的防治措施
2017-02-07信立权
信立权
编者按:玉米苗枯病是玉米苗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近年呈逐渐加重趋势,其病原较为复杂。近年来,在我国部分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并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对此,应引起重视,要加强研究,认真分析病田整体情况、土壤状况、苗枯病发生情况以及苗枯病发生症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文章对玉米苗枯病进行了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玉米苗枯病是一种弱寄生菌。该病害的病原为串珠镰孢菌中间变种,其发生为害程度主要是种子带菌、不良的气侯条件、品种间抗病性差、栽培管理粗放、传统的种植模式施肥观念等多种因素决定的。需要在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的前提下,制定推广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等农业措施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全面作好该病的防治工作,从根本上遏制该病的发生为害。
1 玉米苗枯病的田间诊断
1.1 田间调查方法
在玉米出苗后至大喇叭口期对苗枯病进行系统调查。记录玉米品种、土壤类型、发病的气候条件、发病的时间、发病的部位、症状特点、发病的叶片数,统计发病率和发病指数。
1.2 苗枯病田间症状
地上部分。叶片一般从二叶一心时开始表现症状,最初第一、二叶片的叶尖发黄,随病程的发展,逐渐叶尖、叶缘呈焦枯状,心叶卷曲,严重时心叶青枯萎蔫变黄,植株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干枯至枯死。地下部分,根系发育不良,胚根根尖溢缩,维管束变褐,后扩展成一段或整个根系,根毛减少。
2 发病特征
玉米苗枯病的病原菌主要是串珠镰刀菌,发病在玉米苗期。感病幼苗先从种子根部发病,引起整个根部发育不良,根毛减少,无次生根或很少次生根。初生根感病后坏死,根系变黑褐色,在基部节间形成坏死环,基部呈水渍状,用手轻拉易整齐断裂。地上部叶鞘褐色有撕裂状,叶片发黄,边缘呈焦枯状,心叶卷曲,以后叶片自下向上逐渐干枯,无次生根的导致死苗。有少量次生根的形成弱苗,在枯死病苗靠近地面部分产生白色粉霉,叶片出现火烧状枯死,心叶逐渐青枯萎蔫,用手可拔起,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进程。
3 发病重的原因
3.1 品种的抗耐病能力差
不同玉米品种间其抗耐病性差异较大,玉米品种抗耐病能力差是苗枯病普遍发生的重要因素。玉米品种及杂交种的亲本自交系对苗枯病的抗性存在差异,目前还没有发现免疫材料。陈种子或种子干瘪、受机械损伤、受冻等情况也易感病。
3.2 种子带菌
种子带菌是造成玉米苗枯病传播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发病严重的种子带菌率高。病原菌产生毒素,伤害受害植物细胞制种玉米种子和土壤中所带镰孢菌能产生多种毒素,包括恩镰孢菌素A和B、萎蔫酸、10-脱氢萎蔫酸、番茄萎蔫素、番茄萎蔫酸、亮红萘等,这些毒素有些可以破坏膜体系而引起胞内电解质渗漏,有的则破坏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和亚细胞器结构,引起一系列超微结构的变化。当细胞遭受病原菌或毒素伤害时,毒素即与细胞原生质膜的一种蛋白质结合,使膜的构造发生变化,膜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伤,导致膜透性改变,电解质外漏,电导值增加;当毒素作用于细胞核和核糖体的结构时,能抑制DNA指导下的RNA的合成,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原生质体颗粒化、线粒体肿大、双膜崩解等。
3.3 传统的种植模式和施肥观念
小麦、玉米大面积轮作,小麦机收高留茬面积大,田间积累了足够菌源,引起病菌连续循环侵染,为玉米苗枯病的发生准备了足够条件。化肥用量大,农家肥用量小,重施氮肥、磷肥,忽视了钾肥及微量元素的使用,造成养分比例失调,导致土壤板结通透性差,影响玉米根系的正常生长发育。
3.4 除草剂的大面积推广使用
玉米苗期正值雨季,田间杂草密度大发生重,化学除草省工省时、快速及时。但正是玉米播后苗前这段时间,喷除草剂后不易划锄中耕,加剧了土壤板结程度,易出现弱苗感染病害。此外,随意加大除草剂药量,雨后一些药剂随雨水渗入土壤中,使玉米种子的中胚轴及胚根坏死,影响出苗和生长。
4 防治对策玉米苗枯病的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加强测报工作,及时发布病虫情报,结合实际制定可行的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和减轻玉米苗枯病的发生为害,主要措施如下:
4.1 改善制种地环境条件和耕作栽培方式
注意轮作倒茬,合理安排茬口,减少田间病原菌的数量;有机肥一定要发酵腐熟后再施用。提倡玉米秸秆过腹还田,直接还田的,还田后要进行无害化灭菌处理。重视磷、钾肥和微肥的施用,特别是钾肥的施用。对于砂壤土地块、免耕直播田提倡同时施种肥或及早追肥。
4.2 选择抗病性较强品种,推广药剂拌种。
选育抗病性强的品种,采取包衣或药剂拌种等方式对种子进行处理,能有效降低发病率。拌种药剂可使用先正达2.5%咯菌腈种衣剂(适乐时),每100 kg种子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0.0~200.0mL,方法是将适乐时悬浮种衣剂用水稀释后充分混匀后倒入种子上,快速搅拌或摇晃,直到药液均匀分布到每粒种子上。
4.3 药剂防治
在苗枯病发病初期应及时用药,控制病情的扩展。可选择甲基托布津、多菌灵、恶菌灵、三唑酮等药剂,按常规浓度进行施药,重点对苗基部进行喷雾或进行灌根,每隔5~7 d喷1次,连续喷施2~3次,并且喷施叶面肥(天然芸薹素内酯、天达216以及磷钾肥、微肥等),促进植株尽快恢复正常生长。同时对发病地块及时中耕松土,增加土壤含氧量,促发新根,抑制土壤中病原菌的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