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军人身上的“长征精神”
2017-02-07郝健
郝健
江苏里下河地区,河网密布,农田纵横,圩堤交错。我,就出生在那里,也注定了我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载舟”,我想它富饶了一方土地,养育了一方人。“覆舟”,更多时候就是老家人口中所说的“发大水”。
我的记忆中,村头的那条潼河,每年到夏天就涨水,每年到冬天就落水,唯一不变的就是两岸高高矗立的河堤。河堤就像守卫潼河的军人,身姿挺拔,不可逾越。我的父亲告诉我,1991年大水时,大水与堤岸齐平,老天再下半天雨,堤防就保不住了。稍微年长后,我得知当年大水时,村里的民兵、党员干部在抗洪军人的带领下,不分昼夜地加高堤防,与上涨的洪水比速度,抢下了近一米的高度,才保住了两岸的河堤,也留下了“老天帮忙”的佳话。大水消退后,军人们又领着村民们疏浚河道、筑高堤防,抗洪军人于当时的我而言,是正义的化身,模糊但也清晰……
1998年,我已经是一个12岁的孩子。依稀记得,那时候的夏天,就是没完没了地下雨,让我们的暑假都“泡汤”了。里下河地区,水位还行。但是,电视的画面上,那滔滔翻滚的长江水怒吼着向下游涌去,大风吹起的波浪不断拍打着抗洪军人的身体,冰冷的江水滑上脸又滑下来,他们顾不上抹去脸上的水,半眯着眼睛,用力挺直半边在水里的身体,手里还不断将接过来的沙包堆放好;他们顾不上生命的安危,在抗洪最艰难的时刻,立下了“堤在人在”的生死牌。抗洪军人坚毅的脸庞,那一刻在我心中定格,久久不能忘却……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了镇江市水利系统工作。2015年、2016年,镇江市连续遭遇了大洪水,一度长江水位逼近历史最高水位,全市大部分河道“超警戒”。丹徒宝堰镇的通济河,部分区域河水已漫堤,现场“一片汪洋”。就在关键时刻,又是军人挺身而出,站在了抗洪救灾的第一线,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抗洪救灾壮歌。镇江军分区、驻镇部队投入了大量的军人、冲锋车,帮助撤出了大量受困群众,抢排了出现的管涌、渗漏等险情。这一次,坚毅的脸庞近在眼前,多年前的回忆重上心头,我对抗洪军人的身影越发熟悉……我笃定,他们身上有一种精神。
读历史,知兴替。在历史的记录中,我找到了那个精神的完美诠释,这种精神就是长征精神。
80年前,工农红军在最危险的时刻,选择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一次次的绝地逢生,一次次的转危为安,当4支红色大军在那个十月胜利会师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这些红色军人,不仅谱就了长征这样举世罕见的伟大史诗,而且铸就了无与伦比的精神丰碑——长征精神。在我近30年的经历里,了解的、看见的、亲历的抗洪军人身上的精神一直伴随着我,也还将延续下去,我想,这就是长征精神的传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