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作文”评委点评
2017-02-07冯与蓝,魏斌,孙智正等
“千金作文”评委点评
冯与蓝(上海作家协会会员。出版长篇儿童小说《跑啊跑的程千里》、短篇小说集《不让一个南瓜掉队》等):读《窗外》的时候,我想到了江南一带的古典园林——在墙上开一扇窗,或挖一个大门洞,透过它们看到的是设计师想让我们看到的小世界。有时窗子对着的不过是一个极小的空间,种几棵竹子,栽一株腊梅,也能自成格局。古典艺术的雅趣落实到建筑上,追求的是如诗如画的生活境界。类似的手法进入文字,比如《窗外》,就显出了特别的意趣。作者撷取了窗外的五个景象,先是白描,随后是想象与抒情的交汇,不仅作者的想象力得到了发挥,也启发了读者的想象力。说到底,我们眼中的世界,只是内心的投射,所以,与其说是“我”的眼睛观察着“窗外”,不如说是“我”在经历着自我发现和自我审视。让人欣慰的是,即便是描述那“只属于我的窗外”,文章的整体气息依然是鲜活、生动的。(选《窗外》)
魏斌(诗人、编辑。发表作品百余万字,出版诗集《我看见雪花的翅膀》。湖南省优秀中青年期刊出版工作者、湖南省双十佳期刊编辑):本期的三篇习作中,《都飞走了……》的“孩子气”打动了我。文中“我”流露出的孤独,和被关在笼中的小鸟的孤独有几分相似。“我”用食物“招待”小鸟,分享鸟儿的快乐;通过观察、欣赏蝴蝶,感受它的美丽和随之而来的愉悦。可是,妈妈的爱过于细密,因为担心而赶走了小鸟和蝴蝶,伤害到了“我”那颗纯真而善良的童心。这让人心疼,也应该让自认为成熟的成年人反思:不要再用“为你好”的名义自以为是地伤害孩子了。这是一篇清新的作文,散发着淡淡的忧伤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之感,情感表达含蓄而自然,是一篇“走心”之作,值得鼓励。(选《都飞走了……》)
孙智正(浙江嵊州人,现居北京。出版长篇小说《青少年》《南方》《日食》等,拍摄电影作品《杀手》《90分钟》等):这期最喜欢《都飞走了……》。另外两篇也写得不错,只是《窗外》的构思似乎已不新鲜;《皎月》的开头很精彩,但总体上有点过于老成。《都飞走了……》尽管在文笔、情绪和想法上都还有些稚嫩,但它流露出的对动物的情感打动了我。就像老话说的那样,我们也是动物之一,对动物怀有感情,应该是自然而然的。文中的妈妈以“反面角色”的形象出现。当然了,妈妈的想法也无可厚非,不过是对自我和孩子的保护,只是态度和做法有点简单粗暴了——也许生活会让成年人变得急躁和“没有情趣”。希望文中的“我”在体谅动物的同时,也能对妈妈多些体谅,并继续保持对动物以及大自然的真诚的爱。(选《都飞走了……》)
史金霞(全国知名教育专家、著名语文教师,现任教于江苏苏州市星海实验中学。出版《不拘一格教语文》《重建师生关系》等教育教学专著):本期三篇文章,各有特点,但从整体而言,《都飞走了……》无论是在语言的表现力、主题的深刻,还是结构的安排等方面,与另两篇相比,都略显稚嫩,可能作者的年龄也是其中最小的;我在《窗外》和《皎月》之间有些迟疑,经过反复比较,还是选择了《皎月》。因为《窗外》一文,虽然内容丰富,立意精警,语言从容,却还是有一定的雕琢痕迹,不够自然;而《皎月》,则既富有真情实感,又在布局谋篇上不显生硬,加之小作者以明净的语言,将冷静与深情结合在一起,将哲思与意境融为一炉,耐人寻味。总之,《皎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美,颇有大家之风,令人读之再三。(选《皎月》)
梦天岚(诗人、编辑。出版长诗《神秘园》、短诗集《羞于说出》《那镇》、散文集《屋檐三境》等。现为《诗品》副主编):这次的三篇习作都生动展现了小作者们未泯的童心,在细节描述方面也都可圈可点。《都飞走了……》写小作者对小鸟和蝴蝶的关爱之情因妈妈的呵斥而受挫、被漠视,暗示着大人在教育方式上的不足。《窗外》以拼贴式的画面展示一幕幕场景,结尾处写到在窗户上写数字,颇有新意和意味。但我最喜欢的还是《皎月》,
更多“千金作文”及评点,请登录酷咖网(kuka.hnjy.com.cn)
手机扫一扫,进入酷咖网它以很短的文字呈现出了一个少年澄澈如皎月的内心。小作者的文字精确、干净,有态度,有诗意。他在面对人事与大自然时,心思透亮,无障无碍。全文看似在写皎月,但让读者感受到的,则是小作者对万事万物的爱,大到宇宙,小到忙碌的黑甲虫。(选《皎月》)
彭剑斌(青年小说家。出版小说集《我去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这次的三篇作品我都不是特别喜欢。《都飞走了……》看了开头就基本上能料到结尾;《窗外》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缺少紧密性;《皎月》在内容上略显单薄,虽然一路读下来没发现什么明显的缺点,但遗憾的是,似乎也并没有什么让人惊艳的地方。
在没有哪一篇明显胜出的情况下,出于比较个人化的原因,我最终选择了《皎月》。在文章中,“我”问爸爸,在成都怎么看不到这么好看的皎月,“爸爸说,成都在一个盆地里面,有雾霾,要不就有水雾,把月亮都遮住了”。这一幕马上让我愉快地想起了我非常喜欢的一篇小说——契诃夫的《带小狗的女人》——里面的那位爸爸。他在送女儿去上学的路上,看到下雪了,便对女儿说了一番话。“‘现在的气温是零上三度,却下雪了。’古罗夫对他的女儿说,‘可是要知道,这只是地球表面的温度,大气上层的温度就完全不同了。’” 这样的对话,都足以让人对文中的“爸爸”产生好感。(选《皎月》)
责任编辑:江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