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语法视角下“一带一路”宣传片的多模态分析

2017-02-07魏博文李春姬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语篇语法话语

魏博文,李春姬

(大连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视觉语法视角下“一带一路”宣传片的多模态分析

魏博文,李春姬

(大连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文章以Kress&van Leeuven的视觉语法框架作为理论框架,以“一带一路”官方宣传片为研究语料,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深入解读我国“一带一路”的方针政策,结合国际政治关系,运用多模态话语框架,为国家形象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多模态;视觉语法;“一带一路”;宣传片

当今世界呈现的是一个多元性的空间模态,大众需借助整合符号资源才可实现交际和交流的目的,传统的语言文字载体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多模态话语逾越了单一话语的藩篱,更倾向于融合多种社会符号,加深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体验,其中视觉和听觉模态的运用更普遍。朱永生指出:“多模态话语就其性质而言是人类感知通道在交际过程中综合使用的结果。”[1]宣传片是一种集合多类模态的新兴表现手法,有针对性地将构思转化为超文本的宣传形式,有助于受众实时有效地了解宣传的内容、性质和实质,最终达到资源共享最大化,实现宣传的根本目的。鉴于我国“一带一路”政治背景下的研究深入,《一带一路,连接你我》宣传片的问世令世界轰动,成为话语语料的重要素材。本文利用视觉语法理论框架,以该宣传片为研究对象,全方位系统性地剖析符号资源的建构理念。

一、视觉语法的理论基础

多模态话语分析汲取了系统功能理论的社会符号学和元功能论。Kress & van Leeuwen基于Halliday的语法元功能理论,以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为参照点,拓展其外延,将图像元素视为一种社会符号,创立了剖析图像的多模态话语视觉语法系统,并强调“正如语言中的‘语法’决定词汇如何组成小句、句子和语篇,因此我们的视觉‘语法’将决定被描述元素(人物、地点和事物)组成具有不同程度的视觉‘陈述’方式”。[2]视觉语法系统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多种模态以符号的独立或组合形式呈现并作用于超文本中,在具体语境中构筑并传递其语篇意义。Kress&Van Leeuwen概述了其内核覆盖的三大部分: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超文本内容形式日益丰富和完善,语言符号本身不再是唯一的文本载体,以多种符号媒介交换信息的多模态话语应运而生,从某种程度而言,多模态的介入拓展了语言沟通的渠道,突破了传统话语的单一性,将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感官符号融入于超文本体系,实现了多维空间的立体性,增深了对话语的解读,更全面客观地展示了超文本题材的真实性和多面性。多模态话语分析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其研究属于语言学范畴的创新型领域,吸引了大量学者的关注和探讨。其中,Kress & van Leeuwen著作《阅读图像:视觉设计的语法》首开多模态话语研究的先河,聚焦于元功能在视觉模式中的表达方式和蕴藏含义,为后续的多模态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可见,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4]

二、文献综述

纵观国内外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其历时十余年,O’Halloran,K.L.将电影中的模态分析手段运用于教学语篇中,有一定的突破性。[5]O’Toole以系统功能学为理论依托,钻研于视觉艺术领域,初步构建了适于电影语篇话语的语法系统。[6]Royce强调多模态语篇中符号的互补,并以二语教学为研究背景,讨论符号的配合意义。[7]

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很多与之相关的课题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度,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的成果有目共睹。很多学者注重多模态话语学理层面的框架分析,大致从多模态话语的起源、内涵、性质、意义等层次进行说明,如李战子、朱永生、胡壮麟、张德禄、张敬源、贾培培、代树兰等。[1;8-12]值得一提的是,朱永生提出了多模态话语的判别标准,其一是模态的种类,其二是符号系统的数量,以举例的形式做出简明扼要的阐述。还有部分学者依据视觉语法理论,结合不同类型的超文本语料,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更具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1]研究的文本形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海报、表情符号、图画书、图像、广告语篇、政治漫画、交通标志牌、记录片、PPT素材、诗歌、会徽等。[13-32]可见,多模态话语语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与此同时,笔者也发现,宣传片类的超文本素材较少,加之,宣传片本身的作用和功能非常强大,目的性也很强,尤其是在全球大环境背景下,且与时事政治相关的宣传片鲜有涉及,其发展空间和规模之大。因此,笔者聚焦于中美联合制作的宣传片《一带一路,连接你我》,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支撑,探寻宣传片背后的巨大潜势意义。

三、宣传片多模态话语分析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者合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重视,中国官方宣传短片《一带一路,连接你我》,于2015年9月17日起在美国CNBC电视台的美国频道和世界频道滚动播出,宣传片集合了多种社会符号资源模态,屏幕下方的中英文字幕简洁醒目,清楚明了,画面恢弘磅礴,效果令人震撼,加深了普通民众对“一带一路”的了解,同时也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赞誉。

笔者登陆视频中国网,反复观看宣传片《一带一路,连接你我》,此片播放时间为1分30秒,并根据视觉语法框架进行相应片段的定性研究分析。

(一)再现意义

再现意义是多模态语篇构建的根基,对应Halliday元功能的概念功能。图像的再现意义由叙事性再现和概念性再现两部分构成,符号资源可以客观地反馈真实的世界的模态及事物之间的关联。Kress & Van Leeuwen指出,当参与者由一个矢量连接,表示它们为他人做某事或互相做事,我们把这种矢量模式称之为叙事性再现。这种模式呈现出展开的动作和事件、变化过程和转化性的空间安排。[3]而概念再现表达的是类别、结构或意义的参与对象,不受时间的约束,具有普遍性和固定性。叙事视觉“命题”的特征是矢量:叙事再现有矢量,而概念结构中没有。在叙事图像中,元素形成斜线,强烈对角线形成矢量。叙事矢量承接单一或多个参与者的互动,也是构成元素关系的中介,在这个过程中,动作者发出矢量信号,参与其中,凸显了动作者的地位。叙事类包括有行动、反应、言语和心理过程,概念类包括分类、分析和象征过程。

图1

截图1为宣传片第24秒的画面: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一位商人走在最前面,后面跟着三个骆驼,还原和描述丝绸之路的场景。背景后方的沙漠中同样出现了一条红色的线路,上面标记“MULTILATERAL”(多变),“TRADE”(贸易),屏幕下方显示“And will directly affect billions of people across the world”(关系到全球几十亿人口)。商人和骆驼行走的腿被视为叙事图像的矢量。骆驼在沙漠中用其厚重的脚掌和有力的双腿,踏出了一条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连通不同国家的文明之路。人类和骆驼的双腿在镜头下格外抢眼,也展示了他们磅礴的体魄、坚毅的品格,也暗示着丝绸之路的曲折,但他们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致力于商贸往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他们积极乐观、无所畏惧的态度深深感染了观看者。

Kress & van Leeuwen提到,反应过程的矢量构成元素是参与者的目光,目光矢量具有一定的方向性,由主动参与者的目光指向另一参与者的目光,我们把前者称为“反应者”,后者称为“现象”。[3]截图2和截图3为我们举例呈现了反应过程。宣传片1分19秒画面中,非洲孩子和白人女子的目光形成矢量,相互关联形成反应链。在这里白人女子的地位是更加主动,当非洲孩子看见她的瞬间,立即飞奔过去,白人女子首先张开双臂,随之,非洲孩子也张开双臂,二人紧紧相拥,露出开心的笑容。因此,白人女子是“反应者”,非洲孩子是“现象”。非洲女子的双臂形成矢量作用于非洲孩子身上,她展露了主动拥抱的意愿,而非洲孩子也向其敞开心扉,二者共同构成视觉命题。二人的双臂合到一起,也构成了矢量,非洲孩子接受了白人女子给予的爱,整个画面温馨而充满爱意。也恰恰说明了“一带一路”战略的意图,接纳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促进文化交流,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友好发展。

图2

图3

(二)互动意义

互动再现对应Halliday元功能的人际功能,分为接触、社会距离、态度以及情态四个维度。“互动意义是指图像制作者、观看者及图像中的各种模态相互作用的关系。”[33]上述三者也是构成图像意义的重要元素,在视觉上的表象呈现,产生互动关联。互动意义是双向的互动模式,一段是图像的参与者,另一端是观看者,信息在两端传递,观者达到互动的最优化。

接触是一种交流,即图像的参与者与观众之间的目光对接,二者通过目光的接触间接地构建某种微妙的关系,参与者引导观看者身临其中,感知其意图,因此参与者以面部表情、动作试图向观者索取信息,Kress & Van Leeuwen将这种构图定义为“索取”类图像。若图像的参与者与观众没有目光交流,则这种构图定义为“提供”类图像。[3]

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决定了社交视域的范围,因此图像取景根据不同的距离需求而调整框架的远近,即为社会距离,主要反映的是图像的参与者与观众之间的社会关系。人物面部表情及头部等特写镜头体现近距离,而人物全身或周围空间描写体现远距离。

图4

整个宣传片的镜头取景中,前半部分大多是远镜头,而后半部分大多是人物的面部特写。影像整体介绍了“一带一路”的起源、优势、辐射影响等,前半部分更注重宏观性和整体性,以全局的视角把握此发展战略,而后镜头由远及近,聚焦在某一个特定的人物或环境中,以小见大,以部分代替整体,通过某个缩影让观者有更直观的感受,透过屏幕,拉近了这种距离,释放一种共识的磁场,产生共鸣。例如:在截图4,即画面在1分03秒时,镜头给一位外国女士特写,她伫立在在繁华的市中心,目标投向右上45度,背后高耸的建筑呈现虚的映像,随着镜头位置的移动,该女子眼神依旧坚定,露出灿烂而温暖的笑容,总体突显出人物的面部特征。这种笑容同样会感染受众,营造出和谐美好的氛围。

图5

图6

图7

截图5,画面30秒,在工程施工现场,左前方有两名工程师正在研究图纸,可能为工程建设相互交流建议,工友之间有一定的友情基础,他们的社会距离比较近,关系比较密切。截图6,画面47秒,场景是在医院的办公室,一位女医生正在向他的病人讲解有关疾病等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二人是医患关系,保持着一定的社会距离,属于中景描写。截图7,画面1分10秒,在一个办公楼内,看到了职员和客户之间对话的场景,他们的距离也具有一定的空间。可见,社会上不同的人承担的社会角色不同,与之相关联的社会距离也不尽相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需要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力量,让他们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这种疏密有度的镜头间的距离也是社会距离的放大,加深受众对于社会距离的认知。

态度的参考标准是“视角”,表现观者对参与者的表态。图像可分为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图像。水平视角以正面镜头为描绘图像,将观者引入到图像情景中,深入感知。而水平倾斜角度则使观者与图像参与者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感。垂直角度表示图像观者与参与者的地位关系,平视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仰视表示图像参与者强势,俯视表示图像参与者弱势。

图8

截图8,宣传片54秒,出现了四双手,他们试图捧住流下来的一股清澈的水柱,其中给了一位非洲孩子脸部特写镜头,他正向面对镜头,当容器里的水下落的一瞬间,这个非洲孩子一直凝望着水源,脸上洋溢着灿烂明朗的笑容,屏幕下面显示:“It aims to provide assistance in areas where it is desperately needed.”(为急需帮助的国家提供支援),图像与文字形成强烈的呼应。这个非洲孩子是图像的中心,也是整个国家的小缩影,这种平视的视角可以让观众形成同理心,也强调了观看者与图像人物处于一种平等的关系,更说明了我国“一带一路”的倡议是接地气的,是长远的目标,更是为世界的发展动态做出应有的贡献,提供能源资源的支持,促进共同发展和进步。

图9

截图9,宣传片1分15秒时,画面呈现如下,企业开会的场景,屏幕下面显示:“And opportunities remain for investors from the private sector(同时,这些领域也向私营企业开放,蕴藏着无数投资机会),在工作议程讨论的过程中,六位职员正仰视站在前面讲话的领导,对职员拍摄镜头为俯角,而领导相对于职员而言,视角略高,是一种对比性的视角,体现了领导的引领作用,其话语权有一定的影响力。虽然职员们的职位在领导之下,但是他们也积极参与其中,认真听取会议内容。“一带一路”构想覆盖范围较广,国家给私企以充分的能源、资源以及资金支持,搭建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的渠道。两种角色的高低视角令受众体会感同身受的境遇。

互动意义的情态较为复杂,客观反映了世界的形态,Kress & van Leeuwen从饱和度、色彩区分度、协调度、再现、深浅程度、差异度、配合度和亮度八个标识衡量图像情态量值。[3]总体而言,宣传片高亮度的画面较多,色彩区分度也比较明显,主要是迎合“一带一路”政策主题。

(三)构图意义

构图意义体现多模态语篇构建的整体性,对应Halliday元功能的语篇功能。图像的观看者聚焦动态模型的空间布局,确立总体的基调,有利于判断全局构图思路。Royce明确提出构图再现的三大部分:信息值、显著度和取景。[34]图像构图的排列方位隐含不同的信息值,对人类视觉认知有一定的影响。以整幅图像为参考系,大致可划分为六大板块:中心(原点)、上下(横坐标)、左右(纵坐标)、边缘化。Kress & van Leeuwen认为,中心是核心信息。上位为理想信息,下位为真实信息。左位为已知信息,即众所周知的内容。右位为新信息,即亟待解决和探索的内容。边缘是辅助信息。[3]显著性指图像元素对观者的吸引程度,构图的视觉方位(前后景)、尺寸、色彩、调光度等均可产生视觉效果差异。张敬源、贾培培提出,“取景指的是通过造成的或者实际的分隔线条或者分隔框架来连接或者割断图像中的元素,以表示他们在表达某种意义时是属于的还是不属于的。”[11]当然,镜头中的取景也是与构图主题息息相关的。

图10

图11

截图10和11,宣传片最开始的整体画面背景为黑色,在屏幕中央首先出现一个光点,然后光点面积不断扩大,金黄色的光晕向四周扩散,形成海平面般的一条直线,像初生的朝阳一样,给人以生机蓬勃的希望。光点的中心位置充分吸引了大众的关注点,提醒观者重视中心重要信息的产生,图形面积的增大符合人们的视觉专注表征。与此同时,水平线上方也出现了白色的三行大写字母的文字,前两行是“THE ONE BELT,ONE ROAD POLICY WILL BRING ABOUT A COUPLETE RE-OPENING OF EURASIA”(“一带一路”政策将带来欧亚的全新改革局面),第三行是“——GEORGE YEO.FORMER FOREIGN MINISTER,SINGAPORE(前新加坡外交部长杨荣文)”。前两行的文字字体大于第三行的文字,相比较而言,主题比发言人更重要,因此前者位置置于后者之上。黑色的背景和白色的文字在光学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点明了宣传片的主题“一带一路”,引起受众的无限遐想和期待。而后,当光圈又扩大到最大时,稍微收缩,金黄色光圈随着红色水平线的右移,引出接下来的主题,正是将前一片段出现过的已知信息置于左侧,采用的是由左至右的顺序,引出后续片段的新信息。这个金黄色光圈也运用了一种隐喻的手法,把“一带一路”战略比作刚出生的朝阳,充满了朝气、光明和希望,寄予此政策以厚望。动态的图像牵动着受众的心,从黑色——白色——金黄色——红色,从美术学的角度讲,是由中色调过渡到暖色调,尤其是最后鲜艳的红色动态的线条会放大显著度,更加引人注目,也象征着未来的曙光。同样,金黄色光圈从小——大——较小的形状变化,增加了视觉即时感。

《一带一路,连接你我》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宣传片,集合了图像、颜色、声音、动作、文字等多元素社会符号,立体地阐明了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整体思路,动态地展示了“一带一路”的特征和方向,达到了宣传的效果。文中的“一带一路”红色路线是贯穿始终的,强调了它的重要纽带作用,体现了多模态话语的生动形象性。

四、结语

笔者聚焦当今时政热点“一带一路”,并广泛搜集多模态素材,最终确立将视角锁定在中美联合制作的宣传片《一带一路,连接你我》上。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笔者首次将此宣传片作为研究语料运用到多模态的分析中,力求在视觉语法的框架体系中深入到超文本中,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对宣传片中的视觉听觉场景和人物详细分析,三个角度也是相辅相成的。此宣传片让受众对“一带一路”有了更宏观的认识,更加明确对“一带一路”的主题内涵,符号资源的综合运用不是简单的叠加和罗列,而是感官的协同支配和合作,使得观众的接受度和认同感在不断提升。当然笔者在分段剖析片段时,也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而宣传片本身还涉及到艺术设计构想等方面的内容,笔者对此类知识了解较浅。笔者认为多模态话语分析是当代前沿的学术话语分析研究点,值得学者们继续深入探索和研讨。

[1]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方法[J].外语学刊,2007,(5).

[2]Kress,G.&T.van Leeuwen.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Edward Arnold,2001.

[3]Kress,G.&T.van Leeuwen.(ed.).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2006.

[4]Kress,G.&T.van Leeuwen.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1996.

[5]O’Halloran,K.L.(ed.).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Systemic Functional Perspective[C].London:Continuum,2004.

[6]O’Toole,M.The Lanuage of Displayed Art[M].London: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4.

[7]Royce,T.Multimodality in the TESOL classroom:Exploring visual-verbal synergy [J].TESOL QUARTERLY,2002,(2).

[8]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14,(5).

[9]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

[10]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

[11]张敬源,贾培培.关于视觉语法的几点思考[J].当代外语研究,2012,(3).

[12]代树兰.多模态话语研究的缘起与进展[J].外语学刊,2013,(2).

[13]陈韵如.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

[14]胡圣炜.从社会符号学角度对征兵海报的视觉分析[J].外语研究,2008,(4).

[15]袁艳艳,张德禄.多模态电影海报语篇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济宁学院学报,2012,(2).

[16]管乐.多模态话语意义建构——以2014年年巴西世界杯宣传海报为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10).

[17]杨昆.基于视觉语法对表情符号的多模态语篇分析[D].西南大学,2014.

[18]丁建新.视觉的语法:童话插图中情态的社会符号学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19]冯德正.视觉语法的新发展:基于图画书的视觉叙事分析框架[J].外语教学,2015,(3).

[20]田海龙,张向静.图像中的意义与媒体的意识形态:多模态语篇分析视角[J].外语学刊,2013,(2).

[21]王红阳.多模态广告语篇的互动意义的构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6).

[22]李慧艳.视觉语法与多模态公益广告的整体意义构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23]张蔚.社会符号学视角下广告语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24]吴安萍,钟守满.视觉语法与隐喻机制的多模态话语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3).

[25]陈俊.多模态语篇的视觉语法视角解读——以一则“亚投行”政治漫画为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8).

[26]张德禄,王群.交通标志牌的图文关系与解读过程[J].外语教学,2011,(4).

[27]耿敬北,陈子娟.文献纪录片的多模态动态语篇分析——以《指点江山:毛泽东诗词故事》之《沁园春·长沙》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3).

[28]胡壮麟,董佳.意义的多模态构建——对一次PPT演示竞赛的语篇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109).

[29]王敏.意义的多模态构建——竞选PPT的多模态分析[J].海外营业,2013,(20).

[30]张旭红.视觉诗Meup at does多模态意义的构建[J].外语学刊,2010,(1).

[31]洪刚,张振.多模态视频语篇《我和你(You And Me)》[J].外语电化教学,2010,(136).

[32]孙毅.多模态话语意义建构——以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徽为基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1).

[33]李美霞,宋二春.从多模态语篇分析角度解读意义共建——以一幅中国古代山水写意画为例[J].外语教学,2010,(2).

[34]Royce,Terry D.&Wendy L.Bowcher.New Directions in the Analysis Of Multimodal Discourse[C].Mahwah,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2007.

责任编辑:思 动

Multi-modal Analysis on “the Belt and Road” Propaganda Film From the View of Visual Grammar

WEI Bo-wen,LI Chun-ji

(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Dalian 116044,China)

With Kress&van Leeuven’s visual grammar as theoretical framework,“the Belt and Road” Propaganda Film is examined in terms of meaning resurgence,interactional meaning,and composition meaning to interpret China’s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of “the Belt and Road”. Combin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relations,it attempts to make a better foundation for a healthy national image construction with a multi-modal framework.

multi-modal;visual grammar;“the Belt and Road” Propaganda Film

2016-05-31

魏博文(1991-),女,山东费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李春姬(1971-),女,吉林延吉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1004—5856(2017)01—0130—06

H04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1.032

猜你喜欢

语篇语法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