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重“量”更要重“质”
——“粮食安全”专刊

2017-02-07王育花,童成立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专刊粮食农户

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重“量”更要重“质”
——“粮食安全”专刊

1 专刊背景

农业是国之根本,粮食是农业之根本。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对稳定粮食市场供给和价格,增强粮食市场调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2004-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表明在粮食生产方面取得了瞩目成就。但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粮食生产受耕地、淡水等资源环境约束,连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进一步增产的空间受限;现阶段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大豆因产不足需而严重依赖于进口,稻谷、小麦、玉米则出现结构性和阶段性过剩,普通品种已供给过剩,优质品种仍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着以下突出问题:1)粮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反应了在国内外粮食市场形势深刻变化等背景下由粮食价格支持等政策激励形成的注重总量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2)受全球粮食产能扩张、国际油价低迷等影响,国际粮价持续低迷,而国内粮食生产的物质成本、人工成本、土地成本“三本齐升”,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在价格天花板下压和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挤压下,种粮比较效益不断下降,影响了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种粮积极性。3)长时间、高强度的农业生产引发部分地区对耕地、淡水以及生态等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生态环境破环等,影响了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粮食质量安全的可持续保障以及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4)我国对粮食的黄箱支持水平已接近WTO规则所许可的“天花板”。未来我国支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不能再以提价为手段,政策工具的选择直接面临国际规则的挑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之际,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重“量”更要重“质”。为此,《农业现代化研究》编辑部组织策划了“粮食安全”专刊,旨在聚焦粮食安全、服务粮食战略。专刊征稿启事于2016年11月发布以来,受到广泛关注,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和研究生积极投稿。截止2017年5月10日,共收到稿件约90篇。编辑部筛选并经外审,最终有22篇收入专刊发表。

2 主要内容

专刊主要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粮食价格、粮食政策、粮食生产与要素投入、农户行为等方面对我国粮食安全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集中报道。

1)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粮食生产过剩与供需缺口加大并存,说明已不能简单地用“粮食生产总量自给”的概念来审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了。促进粮食供需结构平衡、保障品质与质量安全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重点。

曾福生等分析了新常态下我国粮食供求的新特征,确保粮食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并从四个维度提出了促进中国粮食供求平衡的新思路:稳定粮食生产,实现数量和质量的供求平衡;调节粮食品种,实现消费结构平衡;转变粮食生产方式,实现资源环境平衡;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实现价格平衡。洪名勇等基于单要素生产力视角,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力空间差距分解及影响因素,并提出农业与粮食政策的调整与优化必须由“大水漫灌”向“精准发力”过渡,推行“精准化”、“差别化”的粮食生产力政策。王善高等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的原因,认为要素价格调整效应是驱动粮食生产成本增加的首要因素,其次是生产规模效应,而技术进步效应和效率改进效应均能降低粮食的生产成本。孙晶晶等从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视角分析了我国三大粮食功能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差异,并提出国家应制定对粮食主产区进行利益补偿的具体方案和政策,从而提高粮食主产区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实现粮食安全战略。

2)粮食价格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粮食价格关系到粮农的收益和种粮的积极性,影响粮食供给的稳定性,而且还对人们的购买力水平和对粮食的获取能力产生影响。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时收储措施对调节粮食价格、保障农民收益起到了积极作用。国际粮食价格及其与粮食销售相关的因素也会间接的影响到粮食的稳定生产。

杨万江等以泰国两种大米为例,研究了国际粮价波动特征及其随机冲击效应,认为随机冲击不仅在短期内对国际市场中两种大米价格波动造成剧烈影响,且这种影响具有持久性。赵玉等分析了粮农对价格的响应,认为粮农种植行为具有价格参照点依赖特征,相较于市场盈利前景,粮农对市场亏损前景下的谷物和油料价格更敏感,政策制定者应重视粮农市场预期及其种植行为的心里决策机制,结合粮农的价格参照点设计更灵活的粮食政策。徐媛媛等探讨了原油价格与粮食价格的传导效应,发现大豆价格与原油价格的传导效应最强,特别是当原油价格高位运行时,大豆价格对长期均衡的调整速度最快,原油价格波动率先影响市场化程度较高且与生物能源生产直接相关的大豆、玉米价格,进而传导至整个粮食市场。张慧琴等分析了农户对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的认知与规模变动的反应,认为农户对粮食补贴政策的认知度和满意度都很高。张士云等从销售渠道和收储设施等方面对影响我国粮食价格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由于缺乏晒场和仓库等必要收储设施,种粮大户在粮食收获后的短期内面临大量售粮的压力。冷博峰等分析了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的效果、问题及其取消后的影响,认为未来同类政策在进行设计和调整时应明确政策执行目标,保持政策的灵活性,为市场主体预留充足的反应时间,并合理确定政策支持方式和支持力度。

3)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分析。粮食单产是影响粮食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化肥施用对提高粮食产量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对于化肥施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开始深入思考。

李晓云等分析了低地平原—水稻耕作系统水稻单产时空变化及收敛性,认为该区域目前趋近一个收敛状态,未来单产持续增长的压力较大。朱满德等探讨了化肥施用强度对中国粮食单产的影响,中国粮食作物的化肥施用强度增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化肥施用对不同粮食品种的增产效应开始分化。王珊珊等解析了我国粮食主产区化肥施用量增长的驱动因素,认为化肥施用强度提高是粮食主产区化肥施用总量增长的主因,其次是播种面积增加,种植结构调整的贡献较小。但2010年以来,化肥施用强度提高的贡献在下降,种植结构调整的贡献在上升。郑微微等开展了江苏主要粮食生产中化肥过量施用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小麦的化肥过量施用程度为14.13%,稻谷为44.15%。

4)粮食生产效率与发展对策。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而农户是粮食生产的具体实施者,农户的生产经营意愿、经营能力、生产经营效率等对我国粮食生产也会产生影响。

刘丹等探讨了农地流转中“去粮化”行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及治理对策,农地流转中“去粮化”行为对我国粮食产量、耕地质量以及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较大。寻舸等分析了轮作休耕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认为轮作休耕短期内对我国粮食总产量影响不大,但对粮食质量的提高、粮食供给结构的调整、耕地复耕和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会产生较大影响。许玉光等分析了耕地细碎化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认为耕地细碎化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影响,但对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王颜齐等主要实证分析了种植户“粮改豆”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认为影响农户“粮改豆”意愿最重要的五个因素分别是:大豆单产、大豆价格、销售渠道、大豆品种和大豆补贴政策。王亚运等进行了湖北省农户家庭粮食经营及供给能力动态跟踪,建议引导土地流向种田大户以发挥规模效益,加强粮食主产区粮作经营政策扶持力度,在稳固粮食主产区粮作经营能力的同时,实现农户家庭粮作经营规模化和粮食供给稳定增长的有机统一。贾小玲等探讨了我国农户大麦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建议强化大麦科技支撑、加快大麦良种良法的推广、加强对大麦生产的政策支持。王全忠等主要分析了种质创新、灌溉与玉米稳产的关系,认为“十三五”时期,在平衡粮食生产和环境资源的双目标时,有必要缩减农业灌溉水资源负荷过重地区的粮食生产任务。杜国明等分析了东北地区水田分布格局的时空变化,发现东北地区水田主要集中分布于东北三大平原的沈阳—长春—哈尔滨一线以及主要河流沿岸区域。

3 结语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中国将坚持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新战略。在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源,有效调剂和补充国内粮食供给;在重视粮食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在保障当期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此,中国农业支持政策的重点将从黄箱支持转向绿箱支持,由生产者支持转向农业综合服务支持,今后将更加注重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生产转变,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

本专刊在征集过程中得到了作者和审稿专家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农业现代化研究》编辑部 王育花 童成立

猜你喜欢

专刊粮食农户
珍惜粮食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我的粮食梦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专刊
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