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承包地退出决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2017-02-07梅淑元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7年3期
关键词:禀赋承包地农地

梅淑元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长沙 410128)

农民承包地退出决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梅淑元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长沙 410128)

承包地退出有利于实现以农地分散退出和集中经营为核心的农村土地资源再配置,有利于加速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文献梳理,深入剖析农民承包地退出的行为决策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助于厘清农地退出动因,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目前,农民承包地退出决策特征研究有“理性经济人”与“风险规避者”之争,农民退出承包地主要受资源禀赋、农户异质性、农地权益及认知与土地非经济效用等因素影响。但农民的承包地退出意愿并不等于退出能力,要建立有效承包地退出市场,加强农民城市融入与农地退出的综合分析,并加强承包地退出市场需求方的研究。

承包地退出;决策特征;影响因素

一、引言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说,中国城市化是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城镇化率为56.1%,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为36%,近2.7亿农业转移人口生活在城镇但无城镇户籍。因此,我国目前城镇化为“半城镇化”。现行体制下,进城农民“离农”不“离权”“弃耕”不“弃地”,导致承包地大面积撂荒与农业现代化和人口城镇化双重受阻。因此,城镇化焦点在于市民化进程中土地承包经营权处置问题。近年,农地经营权流转的活跃部分解决了此问题,但基于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发展的土地流转,存在“地租侵蚀农业经营利润”和进城农户“宁荒不租”的双重困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5)。进城务工农民退出承包地是最理想解决方式和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白积洋,2012)。承包地退出是农户自愿有偿彻底放弃部分或全部农地承包权,承包地退出有利于构建“小农”退出机制与“大农”进入机制(罗必良等,2012),促进农民工实现市民化转型,实现以农地分散退出和集中经营为核心的农村土地再配置模式(钟涨宝等,2012),降低社会交易成本(王建友,2011)。承包地退出与西方农村土地交易概念接近,但我国农村土地除具有生产功能还具有社会保障功能(温铁军,2006),加之农民强烈的土地情怀,农民是否愿意有偿放弃农村承包地,是一复杂决策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深入剖析农民承包地退出行为决策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助于厘清农地退出动因,对加速我国城镇化进程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进城务工农民承包地退出行为的决策特征

(一)农民退出承包地的“理性经济人”特征

Popkin(1980)认为小农是行为恰似资本家的精明牟利者,和资本家一样趋利避害,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舒尔茨,1987)。农民退出承包地过程,同时是一个从农村向城市迁移过程,以托达罗为代表的新古典迁移理论基于个体理性假设,认为劳动力从农村迁入城市的动机是城乡预期收益差异的增函数(Todaro,1969)。农民工是理性群体(马九杰等,2003),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民工土地处置意愿是其对自身资源禀赋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权衡后做出的理性选择(蔡禾等,2007;杨婷等,2015),当且仅当退出承包地带来潜在收益大于持有承包地预期收益时,农民才会选择退出承包地(刘同山,2017)。有研究认为农民的“理性”产生具有现实根源(宋圭武,2002),将农民行为解释为“有限理性”。西蒙的有限理性“管理人”理论认为现实中人不可能掌握充分信息,且个人处理信息能力和计算能力有限(张义祯,2000)。“有限理性”不否认农民行为决策过程中理性成分,只是由于信息不完全及外部条件有限性所致,吴康明(2011)土地退出决策-行为模型将政府决策和农户自主决策作为影响农户有限理性行为的两个重要变量,认为政府决策对农户土地再配置行为作用显著。钟涨宝等(2007)从有限理性视角,认为农民土地处置行为是在信息尽可能充分条件下,按个人认知和计算能力作出选择,那些在表象上看似非理性行为,恰好是其面对外部限制条件下的理性行为注脚(林毅夫,1992)。

(二)农民退出承包地的“风险规避”特征

新古典经济理论分析农民行为时暗含“同质性”假定。实际上,农民经济行为动机与以收入最大化为导向的企业家差异很大(张佰林等,2013),有其独特行为逻辑和规则,是在效用最大化和艰辛程度间估量,体现对抗外来生计压力的一种“生存理性”(潘峰,2006)。经济学家Scott(1976)研究东南亚部分农村地区土地制度时发现,农民在特定条件下出于生存考虑会要求安全第一,表现出“避免风险”和“安全第一”生存经济学。恰亚诺夫(1996)强调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农民旨在谋生而非纯粹牟利,目的是农户经济行为。这意味农民不仅按家庭条件追求经济收入最大化,满足家庭成员消费需求,此外,还要求生存与发展安全性,表现为平衡收入最大化与生存安全化两种需求(毛丹等,2006)。为寻求生存安全,小农是典型风险厌恶者(Lipton,1968)。行为经济学家Kahne⁃man等(1979)认为,大多数农民获得时是风险规避者,面临损失时为风险偏好者,农民对风险的敏感导致其认为转出土地是一种风险行为,转出土地而完全外出就业的决策权重小于实行家庭兼业化决策权重,农民不会轻易转出土地,进而选择家庭兼业(陈超等,2011)。因此,农民迁移到城市或留守田园实际是一个家庭为分散风险而采取的多样化经营策略(Stark等,1985),农户做出是否退出土地决策时,不仅考虑成本、收益,还会评估风险,仅当风险在可承受范围内且退地总收益明显大于总成本时,农户才会将退地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而承包地退出后的就业与生计问题是大部分农户首要考虑的风险(王兆林等,2013)。

(三)农户退出承包地的多元特征

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农户既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也是要素所有者(土地和劳动),是多角色复合体。作为生产和消费结合体,农户在收人、生产函数和时间约束下追求效用最大化(Becker,1965)。在生产方式或经济结构方面,农民既受市场制约和调节,又为生计和传统或社区压力影响,难以有较稳定预期未来,社会心态在乡村与城市间摆动,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陆益龙,2008)。“理性小农”“道义小农”等理论均不能解释当今制度安排下的农户动机和行为,黄宗智(2000)认为小农是介于两者间的“综合小农”,既是利润追求者,又是维持生计的生产者。鉴于农户决策理性受限于所处环境,农户理性表现为不同制度下的异质性,自给自足制度下追求家庭效用最大,完全市场制度下追求利润最大,而处于不完全市场制度下行为具有“双重性”(郑风田,2000)。小农是以货币收入为最大化行为伦理,生产、生活、交往均卷入社会化大分工网络的“社会化小农”(徐勇等,2006)。多目标决策理论能更真实地描述和预测农户行为(Berbel等,1998;Gómez等,2004),在农户决策目标中,除传统利润最大化目标外,还应同时考虑规避风险、减少家庭劳动力投入等目标(刘莹等,2010)。在土地退出行为中,农户是“理性经济人”“生计生产者”“社会人”复合体,其行为决策对自身利益的关注不容置疑,还有非理性和道义取向,并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有限理性、有限利己和有限意志力等特征(杨玉珍,2014)。

在承包地退出决策中,无论强调农户“趋利性”或“避害性”,均蕴含追求最优化目标的统一性。Taylor等(2003)认为,无论追求利润最大或风险最小,农户目标均在系列约束条件下获得预期效用贴现值最大化,Lipton(1969)则直接将农户行为理论称为“追求最优化的农户理论”。农户追求最优化决策已成为多种农户理论的共同点(马志雄等,2013),也进一步成为分析农户承包地退出行为决策的理论基础。

三、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承包地退出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由于我国承包地退出还处在少数地方试点阶段,尚未建立真正的农地退出市场。近年土地退出研究集中在农户退地意愿及影响因素上,一般采用实证方法,利用计量模型(如Probit、Logistic、SEM)对农民退出承包地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加以估计。梳理文献研究,涉及影响因素众多,且各有侧重。就影响因素提出的理论依据而言,归纳如下四个视角。

(一)资源禀赋对承包地退出的影响研究

“资源”是行为人采取行动的条件和保证,资源禀赋对于个体追求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Allison,2001)。行动者行为受其拥有资源数量及对资源控制力制约,拥有资源越多,行动者目的越易达到(Nevin,1969)。农民土地退出意愿与资源禀赋密切相关(王兆林等,2011),农民工退出承包地是在特定制度和资源禀赋条件下,为寻求家庭生存而选择的利益最大化行为。实证研究表明资源禀赋(包括个体和家庭资源禀赋)越优越,农民工土地退出意愿越强;参加社会保障(包括城市或农村社会保障)的农民工相较于未参加者,土地退出意愿更强烈(杨婷等,2015)。

农户资源禀赋包括生产、人力和社会资源等。农民工在流动背景下个体资源主要以人力资本形式呈现(赵亚男,2014),人力资本通常包括受教育程度、职业状况、收入水平等,因而也有研究着重于人力资本对农地退出意愿影响(商春荣等,2014)。在综合分析框架下,农民城镇迁移偏好和行为不仅取决于个人禀赋、家庭特征,也是农户及所在家庭与乡村的联系和城市融入程度的函数(刘同山等,2014)。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Lewin(1936)行为公式表明人的迁移行为取决于个人及其所在环境。在个人禀赋既定时,迁移决策取决于不同环境收益,若新环境预期收益更高,将优先决策迁移。可见,农户退地进城意愿受系列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因素的共同作用(王兆林,2013),在二元户籍制度下,农户会综合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社会保障、生计生活及制度等全部因素比较退地前后收益从而作出选择。

(二)农户异质性对承包地退出的影响研究

农户分化是近年我国农村出现的一个突出现象。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户沿不同路径、多种方式快速分化,即使是同一区域、同一时间,农户也处于不同演化阶段(马志雄等,2013)。农户分化包括两个向度,一是以职业差异为主的水平分化,二是以经济收入差异为主的垂直分化(刘洪仁等,2005)。农户分化过程是土地功能异化过程,分化后农户经济社会地位产生差异,对土地依赖程度不同,必然造成价值认知和产权偏好不同,职业分化显著影响农户土地退出意愿(刘同山等,2014)。

承包地是农民生计之本,农民退出承包地与否取决于家庭对承包地的生计依赖程度。本质上,农民异质分化形成对承包地包括生产效用、保障效用和财产效用在内的多重效用差序格局的重构需求。农民工离农就业,由于对承包地依赖程度不同,对承包地效用需求存在差异(贺雪峰,2010),非农职业分化越彻底,土地依赖度越弱,承包地非生产性作用越强,在其他保障制度作用下,非农就业农民退出倾向越明显;而其他反映家庭对承包地依赖程度的指标均与土地退出意愿呈负相关(张学敏,2013)。因此,生计是影响农户转户退耕决策的关键因素。由于掌握的生计资产和非农生计策略不同,纯农户、农业主导户、非农业主导户和离农农户在是否进城退地决策中表现出不同经济理性和态度。生计资产越多,非农兼业水平越高,转户退耕决策更趋于理性决策行为(张佰林等,2013)。也有研究基于代际差异视角,分析基于时代背景不同分化的第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对土地生计依赖程度,认为两代农民工进城就业动机和就业模式不同引起农业和土地在农户生计中重要程度的差异化(张淑萍,2015),形成对农村土地不同的权利认知及权益诉求,影响土地退出的“推-拉”因素中,对这两类群体起作用的因素各有侧重(许恒周等,2013)。

分化后的异质性农户不仅具有不同土地退出意愿,且对土地退出方式有差异化选择偏好(刘同山等,2014)。农民土地退出方式偏好差异性研究,考虑当前农村由于分化而出现多样化利益诉求,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由原“单向度、赋权式”向对异质性农户实施差别化制度(刘同山等,2016)提供有益参考。

(三)土地权益对承包地退出影响研究

土地是人类迁徙的直接或间接动力机制,担当维持生存和心理文化财产的双重角色(Dixon,2010),农民工土地权益集合可分为资源禀赋性权益与社会保障性权益(陈会广等,2012),前者主要指土地自然禀赋状况,包括土地面积、土地细碎化程度等;后者与土地制度密切相关。土地状况及相关土地制度是农户家庭劳动力迁移决策重要变量之一,但在不同区域、不同农户中存在差异性(黄善林等,2013)。VanWey(2003,2005)、Mendola(2008)、陈芳妹等(2006)研究显示土地禀赋与劳动力转移成U型关系;Yao(2001)、Bhandari(2004)研究发现土地禀赋与劳动力转移概率间倒U型关系;也有研究表明土地禀赋与劳动力转移之间无显著关系(Stark等,1991;Haberfeldet等,1999)。

上述研究关注土地资源禀赋对农民向城市转移的影响,城市化过程应是农民进城同时退地的过程。农民工在城乡间摆动,承包地具有保障作用,若土地保障功能对农民工重要性弱化,部分有能力迁往城市的农民会选择放弃土地承包权(陈会广等,2012)。因此,要通过土地保障权转让消除迁移者退出之虑(张良悦等,2008)。随经济发展,土地保障功能日趋减弱,人动地不动的原因并非土地保障功能使农民“惜地”。农民退地不是简单的福利保障功能及其替代问题,而是农民对土地财产权利的诉求(罗必良,2013)。

产权经济学认为,若资源产权明确,财产可自由转让且转让收益能得到法律保护,产权主体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在产权约束范围内配置资源以获取最大收益。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有助于条件适宜的农民“弃地进城”(孔祥智等,2014)。物品产权边界不明确或产权易被减弱,其参与交易可能性会被抑制(Barzel,1997)。由于现行土地制度未确定集体和农户间权利边界,一方面农民退出集体经济组织未能获取属于自身的那部分土地财产价值权利,不愿放弃承包土地(张林山,2011);另一方面土地退出补偿受体不明,影响土地退出(滕亚为,2011)。此外,土地调整造成的土地产权不稳定使得大量非农就业农民仍不放弃土地,不利于农村劳动力永久转移(陶然等,2005)。

我国农地承包权退出尚在试点阶段,大多数农民土地承包权并未退出,其对退地收益与损失不能直接感知,因此农民土地承包权退出决策主要通过比较保有收益和退出损失做出,农民对土地产权的认知对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具有关键性影响。农民认为承包地产权内容越多,对承包地经济价值预期收益越高,对土地占有权认知与退地意愿显著正相关,而农户对土地收益权和流转权的认知对退地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高佳等,2015)。

(四)土地的非经济效用对承包地退出影响研究

土地非经济效用指经济效用外承包地对农户带来的其他效用,包括劳动享受、乡情文化等效用,表现为一种让承包地“在那里”的心理满足感等(贺雪峰,2010)。据研究,农民存在明显“恋地情结”,年龄越大、从事农业生产年限越长,恋土情结越重(黄敏等,2015)。情感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民是否完全放弃农村土地、迁入城市产生重要影响。基于科斯定理的产权经济学主流理论将农地产权交易机制等同于标准化商品市场,假定产权主体对拥有的客体“冷酷无情”。土地对农民而言是人格化的产品,产权清晰有利于促进交易的结论并不完全适用于农地类特殊市场(钟文晶等,2013)。农民恋土情结可用禀赋效应解释,禀赋效应指个体占有某物一段时间后,倾向给予更高价值评价,表现为占有者出让某物品要求得到的补偿通常比得到该物品所愿支付的代价更多(Thaler,1980)。禀赋效应是“损失规避”的表现,即等量损失比等量收益产生的心理感受更剧烈(Kahneman等,1991),因此禀赋效应会抑制潜在土地交易。禀赋效应与产权直接相关,缺乏法律保护的物品产生损失时,禀赋效应较弱;具有法律保护的物品产生损失时,禀赋效应较强(Rachlinski,1998)。因此,“确权”对农地转出作用不确定,可能是一把“双刃剑”(胡新艳等,2016)。一些农户即使非农就业收入已很高且“市民化”,仍将土地委托给亲戚、邻居耕种,不因进城而舍地。

四、研究展望

第一,现有研究侧重于农民承包地退出意愿,体现当前农村改革尊重农民意愿的基本原则。但意愿仅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动力,农民工能否市民化还取决于能力。退出农村、进入城市及融入城市是农民工市民化的三个环节(李练军等,2016),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只有真正融入城市,在城市中有稳定收入来源和养老保障,才能长期离开土地,才会期待从土地退出中获得高收益(贺雪峰,2011)。真正的市场有效需求与供给,参与者既要有意愿也要有能力,所以既要考虑农民“想退出”问题,还要考虑“能退出”问题,只有农民“能退出”才能“想退出”(钟涨宝等,2012)。少有研究关注市民化能力对农户土地退出意愿影响,如刘同山等(2013)选用受教育程度和年龄作为农民市民化能力指标,家庭非农收入和是否在城镇买房作为家庭市民化能力指标实证市民化能力对农户退出承包地的显著正向作用,但忽视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心理认同等因素对融入城市的影响。此外,从动因看,现有研究关注农户资源禀赋、农户异质、土地权益等,着重从农村对农民市民化的推力因素分析,忽视城市对农民退地进城的拉动作用。因此,应将农民工城市融入能力与农地退出放在同一分析框架下,真正厘清农民退地进城动力机制,将城市融入、农地退出、农地制度改革等放在同一分析框架下,方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及相关政策制定的系统化。

第二,现有研究侧重从农户视角研究农地退出意愿及影响因素,就要素市场而言,仅着重于市场供给方,而对于土地需求方缺乏研究。目前,农民进城后土地退出受体尚不明确,农地退出中关键的价格机制如何形成,现有研究仍存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农民退出土地在理论层面上应界定受让对象为该农户所在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吴康明等,2011),部分学者认为土地退出给规模经营者,应通过市场机制确定退出价格(郭熙保,2014)。但由于法律约束,交易仅限于集体组织成员内部,卖方不能在更大范围内寻找更高报价者,价格会偏低,不利于保障退地者利益,且束缚改革能量。也有研究提出无论集体经济组织还是组织内成员,退地补偿费用完全由受益人承担不切实际。农民退出土地具体补偿标准可参照土地征收标准确定,强调政府对离农农民给予补偿(汪晓春等,2016)。从试点情况看,已有土地退出实践主要由政府推动,退地补偿资金主要以贷款、财政投入资金、财政周转资金等方式筹集,但这种资金来源不可持续(黄花,2014)。因此,应关注并推进农地退出需求方及农地退出价格形成机制的研究,需求和供给联动才能构建健康高效的承包地退出市场。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集体所有制下的产权重构[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

[2]白积洋.农民土地退出的意愿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湛江市782个农户样本调查[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3):31-39.

[3]罗必良,何应龙,汪沙,等.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广东省的农户问卷[J].中国农村经济, 2012(6):4-19.

[4]钟涨宝,聂建亮.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的建立健全[J].经济体制改革,2012(1):84-87.

[5]王建友.完善农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退出机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3):47-53.

[6]温铁军.农民社会保障与土地制度改革[J].学习月刊,2006(10):20-22.

[7]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8]马九杰,孟凡友.农民工迁移非持久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深圳市的实证研究[J].改革,2003(4):77-86.

[9]蔡禾,王进.“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6):86-113.

[10]杨婷,靳小怡.资源禀赋、社会保障对农民工土地处置意愿的影响——基于理性选择视角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5(4): 16-25.

[11]刘同山.农户承包地退出意愿影响粮食产量吗?——基于处理效应模型的计量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7(1):68-81.

[12]宋圭武.农户行为研究若干问题述评[J].农业技术经济,2002(4):59-64.

[13]张义祯.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论[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8):27-30.

[14]吴康明.转户进城农民土地退出的影响因素和路径研究——以重庆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1.

[15]钟涨宝,陈小伍,王绪朗.有限理性与农地流转过程中的农户行为选择[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13-118.

[16]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1992.

[17]张佰林,杨庆媛,苏康传,等.基于生计视角的异质性农户转户退耕决策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2):170-180.

[18]潘峰.农民的经济行为是否符合理性?——学术争论的回顾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6(11):81-84.

[19]A.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M].萧正洪,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20]毛丹,王燕锋.J市农民为什么不愿做市民——城郊农民的安全经济学[J].社会学研究,2006(6):45-73,244.

[21]陈超,任大廷.基于前景理论视角的农民土地流转行为决策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2):18-21.

[22]王兆林,杨庆媛,范垚.农户土地退出风险认知及规避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7):133-139.

[23]陆益龙.流动的村庄:乡土社会的双二元格局与不确定性——皖东T村的社会形态[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1):146-153.

[24]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5]郑风田.制度变迁与中国农民经济行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6]徐勇,邓大才.社会化小农:解释当今农户的一种视角[J].学术月刊,2006(7):5-12.

[27]刘莹,黄季焜.农户多目标种植决策模型与目标权重的估计[J].经济研究,2010(1):148-157.

[28]杨玉珍.宅基地腾退中农户行为决策的理论解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4(4):53-62.

[29]马志雄,丁士军.基于农户理论的农户类型划分方法及其应用[J]中国农村经济,2013(4):28-38.

[30]王兆林,杨庆媛,张佰林,等.户籍制度改革中农户土地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11):49-61.

[31]赵亚男.农民工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社会融合——基于生计脆弱性视角[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4.

[32]商春荣,王曾惠.农村已婚女性非农就业与农户土地转包[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62-70.

[33]刘同山,孔祥智.家庭资源、个人禀赋与农民的城镇迁移偏好[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8):73-80.

[34]王兆林.户籍制度改革中农户土地退出行为研究:重庆的实证[D].重庆:西南大学,2013.

[35]马志雄,丁士军.基于农户理论的农户类型划分方法及其应用[J].中国农村经济,2013(4):28-38.

[36]刘洪仁,杨学成.转型期农民分化问题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5(4):74-80.

[37]刘同山,牛立腾.农户分化、土地退出意愿与农民的选择偏好[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6):114-120.

[38]贺雪峰.“农民”的分化与土地利益分配问题[J].法学论坛,2010,25(6):104-110.

[39]张学敏.离农分化、效用差序与承包地退出——基于豫、湘、渝886户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3(5):44-52.

[40]张佰林,杨庆媛,苏康传,等.基于生计视角的异质性农户转户退耕决策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2):170-178.

[41]张淑萍.异质性农户土地流转的决定性因素与政策建议[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4):120-124,142.

[42]许恒周,殷红春,石淑芹.代际差异视角下农民工乡城迁移与宅基地退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推拉理论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8):75-80.

[43]刘同山,孔祥智.参与意愿、实现机制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农地退出[J].改革,2016(6):79-89.

[44]陈会广,刘忠原,石晓平.土地权益在农民工城乡迁移决策中的作用研究——以南京市1062份农民工问卷为分析对象[J].农业经济问题,2012(7):75-76.

[45]黄善林,卢新海,孙丹.土地因素对农户劳动力乡城永久转移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安徽省、湖北省602户农户调查[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3):134-139.

[46]陈芳妹,龙志和.相对贫困对农村劳动力迁移决策的影响研究——来自江西的经验分析[J].南方经济,2006(10):62-68.

[47]张良悦,刘东.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保障权转让及土地的有效利用[J].中国人口科学,2008(2):72-79.

[48]罗必良.农地保障和退出条件下的制度变革:福利功能让渡财产功能[J].改革,2013(1):66-75.

[49]孔祥智,刘同山.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必要性、内涵与推进策略[J].教学与研究,2014(1):27-34.

[50]张林山.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土地财产权的保护和实现[J].宏观经济研究,2011(2):13-17.

[51]滕亚为.户籍改革中农村土地退出补偿机制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4):101-105.

[52]陶然,徐志刚.城市化、农地制度与迁移人口社会保障——一个转轨中发展的大国视角与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2005(12): 45-56.

[53]高佳,李世平.产权认知、家庭特征与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71-78.

[54]黄敏,杜伟.丘陵地区农民退出宅基地意愿的影响因素探析——基于四川省南充市的调研[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42(4):76-82.

[55]钟文晶,罗必良.禀赋效应、产权强度与农地流转抑制——基于广东省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3(3):6-16.

[56]胡新艳,杨晓莹,罗锦涛.确权与农地流转:理论分歧与研究启示[J].财贸研究,2016(2):67.

[57]李练军,邓连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能力:一个基于“三环节”的理论探讨[J].农业经济,2016(1):48-50.

[58]贺雪峰,黄晓峰.农地流转绝不能“不可逆”[J].国土资源导刊,2011(3):52-55.

[59]刘同山,张云华,孔祥智.市民化能力、权益认知与农户的土地退出意愿[J].中国土地科学,2013(11):23-30.

[60]吴康明,陈霄.农民土地退出意愿与关键环节拿捏:重庆例证[J].改革,2011(10):61-66.

[61]郭熙保.市民化过程中土地退出问题与制度改革的新思路[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10):14-23.

[62]汪晓春,李江风,王振伟,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进城农民土地退出补偿机制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1):19-24.

[63]王颜齐,王福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议价机理及成因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6(4):35-42.

[64]黄花.农村土地退出路径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77-82.

[65]Allison E H,Ellis F.The livelihoods approach and management of small-scale fisheries[J].Marine Policy,2001,25(5):377-388.

[66]Barzel Y.Economic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67]Becker G S.A theory of the allocation of time[J].The Economic Journal,1965,75(299):493-517.

[68]Berbel J,Rodriguez-Ocaña A.An MCDM approach to production analysis:An application to irrigated farms in Southern Spain[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8,107(1):108-118.

[69]Bhandari P.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migration in an agricultural setting of Nepal[J].Population&Environment,2004,25(5):475-499.

[70]Dixon G I J.Land and human migrations[J].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2010,9(2):223-234.

[71]Gomez-Limón J A,Riesgo L,Arriaza M.Multi-criteria analysis of input use in agriculture[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4, 55(3):541-564.

[72]Haberfeld Y,Menaria R K,Sahoo B B,et al.Seasonal migration of rural labor in India[J].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1999 18(5):471-487.

[73]Kahneman D,Tverskey A.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metrica.1979,47(2):263-291.

[74]Kahneman D,Knetsch J L,Thaler R H.Anomalies:The endowment effect,loss aversion,and status quo bias[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1,5(1):193-206.

[75]Lewin K.Principles of topological psychology[M].New York:McGraw-Hill,1936.

[76]Lipton M.The theory of optimizingpeasant[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67,4(3):327-351.

[77]Mendola M.Migra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rural house-holds:Complements or substitute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8,85(1-2):150-175.

[78]Nevin J A.Interval reinforcement of choice behavior in discrete trials[J].Journal of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Behavior,1969,12(6): 875-885.

[79]Porkin S.The rational peasant[M].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1980:422-432.

[80]Rachlinski J,Forest J.Remedies and the psychology of ownership[J].Vanderbilt Law Review,1998,51(1):1541-1582.

[81]Scott J.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peasant[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6.

[82]Stark O,David E B.The new economics of labor migrat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1985,75(2):173-178.

[83]Stark O,Tayor J E.Migration incentives,migration types:The role of relative deprivation[J].The Economic Journal,1991,101(408): 1163-1178.

[84]Taylo J E,Adelman I.Agricultural household models:Genesis,evolution and extensions[J].Review of Economics of the Household, 2003,1(1-2):33-58.

[85]Thaler R.Toward apositive theory of consumer choice[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1980,1(1):39-60.

[86]Todaro M.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59 (1):138-148.

[87]Vanwey L K.Land ownership as a determinant of temporary migration in Nang Rong,Thailand[J].European Journal of Population, 2003,19(2):121-145.

[88]Vanwey L K.Land ownership as a determinant of international and internal migration in Mexico and internal migration in Thailand[J]. Th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2005,39(1):141-172.

[89]Yao Y.Egalitarian land distribution and labor migration in rural China[Z].China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 No.E 2001007,2001.

Review 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s of Farmers'Land Usufruct Abdication

MEI Shuyuan

(School of Economics,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128,China)

Land usufruct abdication is beneficial to land resource configuration with quitting land dispersedly and managing intensively at the core,is critically important for successful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The exiting literature is sorted,and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s of famers'land usufruct abdication are dissected,which contribute to clarify the reasons for land usufruct abdication and its potential will be pointed out on further researches.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land usufruct abdication,the existing literature has a debate about rationality and irrationality.Influences of farmers'land usufruct abdication included family resource and personal endowment,rural-household differentiation,land rights and property right cognition,non-economic utility of land.But the critical factor of creating an effective marketplace of land usufruct abdication was capacity of quitting land,notwillingness,the following study should strengthe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peasant-workers joining the urban community and land usufruct abdication;an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market demand of land usufruct abdication.

land usufruct abdication;characteristics;influences

F321.1

A

1674-9189(2017)03-0018-09

*项目来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JY102);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015ZK3032)。

梅淑元(1978-),女,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猜你喜欢

禀赋承包地农地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农地细碎化对农地流转的影响
有户口但无承包地 无权参与收益分配
要素禀赋论的局限:个体与企业家才能缺位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及对策研究
禀赋的概念、内涵及其与体质的关系
承包地有偿退出机制出台
承包地有偿退出机制出台 看你是否符合领取补偿的条件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承包地有偿退出机制出台看你是否符合领取补偿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