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忘年交“和崽”
2017-02-07涂文明
文 涂文明
我的忘年交“和崽”
文 涂文明
1973年,江西省金溪县抽调了一大批干部 “抓后进”,我被分到了李吴村,在那里驻队一年。
李吴村是个较大的自然村,李吴两姓是大姓。全村89户、388人中,只有9户38人是杂姓。由于宗族派系作怪,李吴两姓长期不和,互不服气,互不往来。村民们形容说:“大打三六九,小闹天天有。”生产队队长则是两姓轮流坐庄。人心不齐,生产落后,李吴村成了公社的一个“后进队”。
一日,仓库前面的晒谷场上,一群调皮的孩子在玩“丢手绢”的游戏,突然,有条狂犬窜过来咬伤了李家伢崽的小腿,小孩哭叫着,场上一下子围满了人。有人把嘴一撇,说那条疯狗是吴大牛家的。这把火一点,眼看李吴两姓就要闹事了。这时,人群中的一位青年把李家伢崽抱上手扶拖拉机,急忙往县防疫站送,还掏钱为李家伢崽打了狂犬疫苗针。这件事一时在村里被传为美谈。有位长者感叹说:“这个陈家后生真难得,做人都像他这样就好了!”
陈家后生是谁?他乳名叫“和崽”,中学毕业后进了县农机厂当学徒工,后因父亲去世,他毅然回乡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不过3年多的时间,他把一个上有老母下有妻儿弟妹的穷家料理得顺顺当当。由于他勤劳朴实,为人正直本分,在村里口碑很好。大队张书记也赞赏他是个“好苗子”。
“和崽”以和为贵,温和谦让,坚守吃亏是福的理念。他成为李吴村第一任海选的生产队队长。选举那天晚上,村民们到得最齐,也最开心。只听一位长者大声喊了一句:“我选陈和崽当队长。”这一声像春雷滚动,200多号人同时鼓掌赞成。我也情不自禁地拍红了掌心。可当时“和崽”并没有拍胸脯表态,而是默默地向人们致意。离开会场时,他攀住我的肩膀,深情地说:“大家这样信任我,涂叔,你要送我一程啊!”“和崽”尊称我为“叔”,是因我岁数长他一大截。
有人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和崽”很快就出了新招:选举产生了队委会,由李吴两姓分别推选出会计和保管,在9名社员代表中产生了监事会和调解执事会。村里人心安定了,“和崽”可以铁下心来抓生产了。
秋收冬种还在扫尾阶段,紧接着掀起了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高潮。那时上面有个口号,叫作“八字头上一口塘,村村都要照着干”。当年,这个不切实际的模式难住了“和崽”。李吴村有半数的农田坐落在坑里垄里,属冷浆锈水深脚田,需要排除积水,而不是搞挖塘灌溉。“和崽”敢于担当。在村民们的支持下,他组成了一支突击队,带领这支青壮年劳力在常年积水的坑垄田里“开膛破肚”,开沟修渠,排除冷浆锈水改造低产田。翌年,这些低产田的产量增加了两成以上。
李吴村地处偏远,村民看病、小孩入学都是“老大难”,“和崽”把村里的泥木工请来,策划改造了村里一幢旧祠堂,采取集体补贴一点儿、村民集资一点儿、努力争取到县有关部门资助一点儿的办法,办起了合作医疗站和民办村小,解决了村民们常见小病的治疗和小孩的入学问题。
东风吹来满眼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和崽”顺势而为,在浩浩荡荡的下海浪潮中搏击。一晃30多年过去了,他凭着自身的努力,从打工仔逐步发展成了小业主,定居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崽”仍然重情重义,不管身在何方,始终没有忘却当年和他共同摸爬滚打战斗在一起的“叔”,一直和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我们交流思想,增进感情,回味当年,共享今天,互致问候。现今我已耄耋之年,“和崽”也已年过花甲,每逢回乡探亲,他都要携妻儿来看望我。近年来,“和崽”出资为李吴村修建了一条6公里长的进村水泥路,还资助了3名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大学。
责编/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