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咏叹调
2017-02-07文徐欣
文徐欣
住房咏叹调
文徐欣
丽日蓝天,和风拂面,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搬进了新房。
我们的新房设计科学合理,南北通风采光好,有120个平方米,三室两厅。南面两间做卧室,北面那间做书房。拥有一间自己的书房,是我们几十年的梦想,如今美梦成真,心里真是爽啊!
回想过往的半个多世纪,我们一直蜗居,拥挤、逼仄,进进出出总好像是佝偻着身子,现在我全身舒展,可以甩开双臂大步走,从卧室走到书房,从书房走到客厅,从客厅走到阳台,越走越有劲,越走心里越欢畅……
忘不了,在那艰苦的20世纪60年代,我们住的是一间低矮、潮湿的平房,且是由仓库改建的。一排有6间,住了6家人。每间房约12平方米,厨房、卫生间都是公用的。公厕离住房有200多米。无论严寒还是酷暑,清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端着痰盂去公厕。厨房在平房的最西端,用旧砖、瓦、木料搭建的,十分简陋。烧饭的时候,6家锅碗瓢盆齐奏,大家就在烟熏火燎中煮饭炒菜。
忘不了,在20世纪70年代,我调往外地工作,单位分给我一套住房。因这套房前大后小,同事们戏称为“老虎尾巴”。两间房加起来约20平方米。大间给两个儿子住,可以放一张大床、一张方桌、四个方凳、一个矮柜;我和丈夫、女儿挤在尾巴尖上,放一张双人床,旁边放一张小竹床,那是女儿的“硬卧”。两个樟木箱摞起来放在墙角,上面铺块塑料布,就当书桌用。楼梯底下的一点空间,就用来当厨房,垒了两堆砖,上面架一块木板做案板,边放一个煤炉。洗菜、洗衣服都到公用的水池解决。卫生间,依然没有。
忘不了,在那忙碌的20世纪80年代,我调回原单位,单位分了一套住房给我,有32平方米。比原来的住房大多了,尤其使我高兴的是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这真是太好了,生活可真是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满心欢喜地搬了进去。和以前一样:两个儿子住外间,除了一张双人床、一张方桌、四个方凳、矮柜外,靠门边还放了一个双人木沙发。我们和女儿住里间,女儿的“硬卧”仍紧挨着我们的大床,箱子仍摞起来放在墙角。和先前不同的是,窗口可以放一张书桌、一把藤椅,还可以放一个衣柜,不过,衣柜右边那扇门不能开,否则书桌就放不下。
我们在这套小房子里迎朝霞、送夕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冬去春来,不知不觉过了18年。孩子们都长大了,大儿子、女儿在外地工作,先后成了家。
1996年,小儿子结婚,因无房,我们就把里间空出给他们住,我们住外间。1997年,小孙女呱呱落地,给我们增添了不少欢乐,住房,却更加拥挤了。
“什么时候能有一套宽敞的住房就好了!”我们总是这样念叨着、期盼着。
盼啊盼,等啊等,如今我们终于住上了新房!在宽敞、明净的住房里生活,我们安享金色的晚年,真是心满意足,每天都沉浸在幸福之中。
责编/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