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哲学
2017-02-06何淑媛
何淑媛
摘 要:柏拉图曾说哲学产生于惊异,而我们的儿童正是充满好奇的个体,儿童也有自己哲学,并且可以恰当向儿童进行哲学教育。
关键词:哲学;儿童哲学;儿童哲学教育
一、哲学
关于哲学的界定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是“爱智慧”说。Philosophy,源于希腊文中的“爱”和“智慧”,这也表明哲学起源于人类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而汉语“哲”与“智慧”的意思最为相近。
还有许多其他关于哲学的界定,例如“形而上学说”认为,人类的最高智慧在于把握一切可感觉事物背后的终极原因,本质和原则,哲学就是关于“是之为是”的学问。“思维方式说”把智慧归结于人的思维能力,方式和方法,把哲学看做是关于人的思维方式的学说。“人生境界说”则把重点放在哲学与人生的直接联系上,认为哲学是思考着,追求着的人生所具有的一种自觉地高尚的精神境界,等等。
通俗地说,哲学就是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和观点。
二、儿童哲学
(一)儿童是个小哲学家
生活中的大多数都觉得哲学离我们很遥远,哲学应该是那些专业哲学家的事情。其实哲学并不是哲学家们的专利,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每个人都有,它就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包括在天真儿童的言行中,存在着大量自发的、朴实的、有趣的、甚至是精辟的哲学思想,他们对自然存在物的惊奇、“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的追问常常令大人和哲学家们深受震撼和启迪。雅尔贝斯等人经过研究“发现”,充满童真的儿童才最具有哲学天赋。有时大人们会对孩子的问题感到厌烦,其实想想儿童提的问题有许多是被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问题,因而也没多加思考,或许也因为生计的问题令许多大人们来不及停下仓促的脚步去思考,而儿童的世界是闲暇和单纯的,他们往往更直面人生,他们对世界的思考和质疑更多,他们的追问比大人更直接,更勇敢,更纯粹。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是对智慧的追求,如果人人都是爱智慧之人,那么人人都有自己的哲学,包括儿童。爱智慧并不是说有智慧,爱智慧正是“无知”的人对智慧的追求,正如苏格拉底曾说“我的智慧,正是来自于我的无知。”儿童初涉人世,对世界的了解很少,所以他们通过追问去了解关于这个世界的东西,我们的儿童也是爱智慧的。
(二)什么是儿童的哲学
柏拉图曾说过:哲学产生于惊异。一旦产生惊异,人们就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思考,哲学也因此而产生。儿童初临人世,周围的一切对他而言是如此的陌生,新奇,于是乎就产生了惊异:“月亮为什么跟着我走?”“太阳是晚上离我们近呢,还是中午离我们近?”“我是谁?我到底从哪里来啊?”我们对着这些问题都很熟悉,它就发生在我们儿童中,这些问题,领悟和感概都是儿童对周围世界或自我的积极探索,思考,认识和解释,它们就是儿童哲学。
兒童的哲学往往从儿童对现实生活的迷惑与困惑开始。在《哲学与幼童》一书的开始,马修斯以6岁的提姆为例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个孩子一边舔罐子一边忧心忡忡地问:“爸爸,我们怎么知道现在不是在做梦呢?”他爸爸不知该如何回答他。不过,他又舔了几下罐子后,用自己的逻辑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说:“要是现在是做梦的话,我们就不会问这是不是梦了”。对于儿童来说,深奥的哲学问题起源于他们对周遭世界的困惑与好奇,又通过游戏的方式和儿童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
三、儿童哲学教育
李普曼认为“儿童哲学”的意义在于证明儿童有进行哲学思考的能力从而为儿童学习哲学奠定了基础。对儿童进行哲学教育可以顺势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等,这种教育的效果不亚于你硬塞给他们知识。问题是怎么向儿童进行哲学教育呢?在刘晓东老师的《儿童教育新论》中谈到三种类型:一是作为思维训练的哲学教育,二是作为智慧探究的哲学教育,三是作为文化陶冶的哲学教育。第一种以李普曼为代表,他的儿童哲学教育是一种开放性协同体探究,他编写的配有逻辑训练的故事书旨在让儿童之间自由自在的讨论哲学概念和逻辑规则。刘晓东老师认为第二种类型可以通过儿童文学和对话进行,其中以马修斯的对话教育为例,对话中充满了对儿童的信任,对儿童观点的赞赏,以及对儿童提问的友善态度对儿童进行哲学教育是成功的。第三种类型用文化陶冶,前两种类型侧重于发展儿童自身固有的天性和潜能,文化陶冶不仅是发展天性还要使儿童承接文化传统。这种方法需要注意是的要注意到儿童精神发展水平,否则就会是对这种方法的误解和误用。
总之,哲学普遍存在我们的生活中,包括儿童是有其自己的哲学的。当然并不是说儿童是比成人更好的哲学家,只是有时候成人应该放下优越感去倾听儿童的问题,用恰当的方法去和他们交流,一点点去解开他们的疑惑而不是对儿童的问题感到厌烦,其实儿童的问题还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契机。哲学是缤纷的,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倾听,儿童哲学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3]李德顺.《哲学概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周国平.《我们对世界的认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