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善若水

2017-02-06宋晓峰唐凤霞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不幸者上善若水杨先生

宋晓峰 唐凤霞

《老王》是鲁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

文章写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亦有“我”的生活片段。在写老王,亦在写“我”。老王是“苦”的:生计窘迫,凄凉艰难,孤苦伶仃,却又是善良的:“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知恩必报,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身子拿了香油和鸡蛋上门感谢。杨先生只字未提“我”亦是“苦”的,但我们不难想象:在那个年代,作为大知识分子的杨先生夫妇,日子肯定也不是好过的,用“自身难保”来形容或许也不为过。而他们,却也是善良的: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关心老王的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我”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另外,杨先生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这些细节无不透露着人性的“善”,无不透露着“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关爱。

而文中末尾却写道: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杨先生因何“愧怍”?是老王活着的时候,杨先生对他“关爱很不够”。真是这样吗?与其说是“关爱很不够”,不如说是“大爱无痕”。

是的,老王是不幸的,却也是善良的,而幸运的是他遇到了自称“幸运的”同样善良的杨先生。杨先生真的是“幸运的”吗?或许,只是相比较而言。在这样的处境中,作者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善良与大爱,却是不同寻常的。老王的“善”或许源自于人本身的天性,或许源自于杨先生一家人对他的关切,或许二者兼有。而杨先生的“善”,深深地源自于孔老夫子的“泛爱众”的传统文化思想,深深地源自于她自身的天性,真乃“上善若水”。

此为文章给予读者的最宝贵的一面——“善”与“爱”。课堂教学应该抓住这一点,渗透善的教育、爱的教育,引导学生善待他人,关爱他人。尤其是面对社会上的不幸者,或者是弱势群体,作为幸运者有责任关注他们的命运,关爱他们,帮助他们改善生活处境。

那该如何渗透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课程改革提倡教育教学的实践性,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将课外、校外生活作为生活的重要内容,使它们成为学生成长历程的组成部分,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社会实践的多样化、动态性和开放性,能使学生在自我体验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内容,感悟课堂上不能感悟的东西,更多地获得在课堂上所学不到的东西。

这就要求:学生要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社会,观察周边的人,去了解他们的生活,从而从内心深处去体谅并真诚地帮助他们。

为此,可以这样预设本课的教学:

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复述故事情节,简要说一说老王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生活境况,认识老王是一个怎样的活生生的人。第二步,跳读课文,寻找问题:深入阅读重点语段,圈划能够“载道”的语句。第三步,疑点交流,筛选问题:深入理解“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展开对“愧怍”的讨论,深刻领会文章的思想之光。第四步,再读课文,深化认识:为老王写一篇墓志铭。第五步,走向生活,解决问题:在学生的周围,或许还有一些像老王这样生活艰难的人,他们不被重视,却有一颗善良的金子般的心。生活中,如果遇到了他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昨天,今天,还有明天?请写一篇报告文学。

试想,如果这样设计课堂教学,语文课堂就一定会充满生活的气息和生命的色彩。

的确,课堂是可以作为学生从“今天”走向“明天”的桥梁的,学生必定会带着“今天的生活”走进课堂,最终也将承载着课堂走向“明天的生活”。由此可见,走出文本的课堂才是真正的好课堂。

面对必定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的学生,教师有责任不断地引导他们从课堂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

猜你喜欢

不幸者上善若水杨先生
打嗝
《上善若水》教案
上善若水(之三)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不幸者、拯救者、反抗者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
做人如水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