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椒”张晓晖十年坚持公益助学
2017-02-06
2006年12月6日,为了帮助自己的贫困学生,25岁的河南大学德语系教师张晓晖发起了不求回报的“母亲助学活动”。
如今,“母亲助学活动”已走过10个年头,帮助范围也从河南大学贫困生扩展到河南兰考、河南南召以及云南金平山区等地的贫困生。
截至目前,“母亲助学活动”已募集善款近140万元,其中张晓晖个人捐款15万多元,帮助贫困学生2000余人次。10年来,“母亲助学活动”先后33次前往河南南召山区、1次前往云南金平山区、3次前往河南兰考助学支教。
张晓晖说:“在自己活得好的时候,要做一个能帮助别人的人。我即使去打工挣钱,也要让助学金继续运转,让‘母亲助学活动继续下去。”
七尺男儿有颗“慈母心”
“母亲助学活动”开始于博客上的一封倡议书。
2005年,张晓晖成为河南大学的一名德语教师。
2006年12月,张晓晖偶然得知:他班上的一名女生因经济困难,一天只吃一顿饭,饿了就睡觉;另外一名学生因为父亲罹患癌症,打算辍学打工。这让张晓晖受到了强烈震撼。他夜不能寐,在自己博客上写下了《很激动,失眠了,大家一起帮助那些甚至用睡眠来抵抗饥饿的孩子》,凌晨两点多,发出了筹款倡议。
“母亲的爱是最伟大的,也是不求回报的,希望参与‘母亲助学活动捐助的人,能够像无私的母爱一样不求回报。”张晓晖“以母亲的名义”发起捐助,这也是“母亲助学活动”的由来。
张晓晖不是知名网络写手,发出倡议书后,张晓晖还一直担心会不会有人捐款。没想到,没过多久,就有8名网友捐出了2500元,张晓晖也捐出1000元,1个多月后,张晓晖将这笔钱送到了河南大学7名贫困生手中。
在虚拟网络搭建起信任“桥梁”
张晓晖原本打算捐助这一次后就不再继续了,但是不断有网友从全国各地汇款过来,这使他下定决心将“母亲助学活动”坚持下去。
张晓晖说,刚开始,捐款人大多是自己的好友,“毕竟,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很怕被骗”。
张晓晖在博客中实时更新捐款信息,每名受助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每笔捐款去向全部公开、接受监督;账户每支出一笔钱,张晓晖都会把受助者信息和银行凭证寄给捐款人。
随着时间推移,“母亲助学活动”的信息公开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信任。“这个社会从来不缺少爱心,只是需要提供让他们放心的渠道。”张晓晖说。
10年来,张晓晖曾试图发起捐资人的聚会,但一直没有实现。张晓晖说,捐资人是那种“愿意帮助别人而且不想得到什么的人”。
“直接捐助贫困生,无任何中间环节,保证所有捐赠100%落实到学生手里。”这是张晓晖的承诺。张晓晖去山区支教时的路费、食宿费以及购买文具、书本的费用,全部都自己垫付。随着助学金运转规模扩大,所需费用也越来越多,张晓晖每年几乎都要把一半的工资投入其中。
日益庞大的支出让张晓晖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在委培读研期间,张晓晖只能领到基本工资。为了保证“母亲助学金”正常运转,张晓晖出去打工挣钱:每周一、三、五晚上做两个半小时家教,周六则从早上8点半一直讲到晚上9点半,业余时间还要给企业当翻译。“最特别、最纯粹的公益”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晓晖得知河南省南召山区还有很多贫困学生上不起学,经过实地考察,张晓晖决定资助南召山区的孩子。他每次去山区的路费、食宿费以及买的小礼物都是自己掏腰包,只有直接送到学生手中的钱出自于“母亲助学活动”资金。
为了保护孩子们的隐私、不让他们受助时有压力,张晓晖每次都是悄悄家访。在张晓晖眼中,贫困的孩子不仅需要物质资助,更需要理解与关爱。“贫困生的内心或多或少都有一种自卑感,过多的关注,也许会伤到他们的自尊心。”张晓晖一直坚持:不带媒体、不拍照,也不大张旗鼓举办捐赠仪式,最大限度地保护贫困生的自尊心。
张晓晖常常要背着十几公斤的捐赠物品去赶火车。有一次,为了赶上凌晨两点的火车,他连夜加班整理账目、清点物品,在身前和身后背着两个大包打车去车站。一下火车,就赶紧坐上前来接他的山区老师的摩托车,赶往受助小学发放捐赠物品。
南召第一高级中学教师邱康源记得,他第一次跟“母亲助学活动”的志愿者家访时,当天正下着大雨,山路湿滑。志愿者们走访完所有贫困生家庭、给了学生礼物和资助款后没有停留,又匆匆乘车赶往下一所小学。邱康源说:“这是我遇到的最特别、最纯粹的公益。”
心怀感恩继续前行
12月3日下午,河南大学“母亲助学活动”10周年公益沙龙在河南大学举行,在沙龙上张晓晖提到最多的词就是“感恩”。
他说:“大家总说是我影响和带动了很多人参加公益活动,但我知道是这一群善良的人感动着我,一直推动着我,让我不能停下脚步,和他们一起做公益”。
10年的“草根公益”,“母亲助学活动”不求回报却收获着“回报”。张晓晖的学生已有200多人在毕业后捐款或支教,其中30个人还加入了“一对一”帮扶的行列。
受到帮助的贫困生也接过助学的担子。小王曾经是一名接受资助的大学生,他在暑假打工挣了500元后,为助学活动捐了100元。来自南召的薛杉杉2014年考入河南大学,她在高中期间受到“母亲助学活动”的3年资助,来到河南大学后,她成为“母亲助学活动”的志愿者,跟张晓晖一起去山区支教。
10年来,受助的贫困生中,已有50多人毕业后开始回捐。此外,还有100多名受助学生成为志愿者或参加暑期实践团,其他人也纷纷在学校加入公益社团。
张晓晖说:“下一个10年,我们会继续行走在公益的路上,也期待更多的人与我们一起,到山区去,用自己最实际的志愿服务为山区的孩子送去温暖。”
责任编辑/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