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访出品人宗海英:无论题材怎样变换,精神与艺术阵地不会失守

2017-02-05

电视指南 2016年12期
关键词:魔性笔记题材

Q:为什么会做《巫蛊笔记》这样一部恐怖悬疑的作品,它什么地方打动你?

A:恐怖和悬疑只是表象。一部作品是否持久,在于是否具有更多或更深的层次,而不是浅层的感官或心理刺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恶魔和天使,随着欲望变化,恶魔有可能被唤醒,让人产生欲望的幻景。《巫蛊笔记》就是照见魔性的作品,让人探求自己内心有可能被激活的魔性。驱逐魔性,找到人之性本善根源,才是我们立项的初衷。巫蛊,是外在表现形式,因为它会产生很大的戏剧张力。而通过一个个中蛊和解蛊的过程,犹如抚平蠢蠢欲动的心魔,隐隐间人文关怀展露无遗,在躁动的网络文学中实属难得。这是吸引我的地方。

再者,过去涉猎“巫蛊”题材的大多是历史戏或年代戏,无论题材还是时间跨度,距离现代人生活都较遥远。《巫蛊笔记》是“首部涉猎‘巫蛊元素的现代青春剧”,装载在“巫蛊”故事壳里,主人公却就是生活在当下的年轻人,他们的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爱恨情仇,都非常契合当下的年轻人。通过“巫蛊”精彩神秘的外壳,赋予这个题材全新的意境。

Q:“蛊”这个东西,我们可能会普遍认为是一种迷信的东西,这部作品中是怎样去表现的?

A:很多人听到“巫蛊”会本能认为它是“邪”的东西,其实这很片面。中国学术界对“蛊”有过很多专门的研究——从民间医学入手,认为“蛊”是巫术和医术相融合的产物;从人类学和民族学视角,认为“蛊”是文化现象,至今仍存在一些少数民族的生活中;从法学入手,认为“蛊”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是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而存在。

我们最初开发项目时,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古代中医学名著《巢氏病源》《千金方》《本草纲目》都对“蛊”有过详细描述。《本草纲目》曾提及:古时因人贪富贵而造蛊作祸,但同时,李时珍给出了疗治蛊毒的唯一良药也是“蛊”——用蛊虫治疗蛊毒!以蛊治蛊,“蛊”就是可以造福人类的东西。《巫蛊笔记》其实是借“蛊”的外壳,讲人性的故事。

Q:这部戏的特效找了做《幻城》《天龙八部》和《老炮儿》的团队,在后期制作上下足了功夫,为什么要启用这样的班底?

A:影视工业技术突飞猛进,很多影视的特技却越来越假,原因在于:第一,它确实很贵,很多剧组承受不起;第二,觉得差不多就行了,观众也不会太计较。其实,观众就是在不自觉的观看过程中对其减分,这种细节上的“不诚意”会让观众不断从故事中跳出,进而流失。就像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的外貌很好,但你越来越觉得,他的品德不太好、有很多瑕疵,你就会很遗憾。借用我的搭档,也是《午夜心跳》《樱桃》的出品人史可的一句话:我们要带着使命感完成这部戏的特效部分。

Q:你在做一部戏的时候,什么样的题材更能吸引你?

A:我比较喜欢库布里克的作品,作为艺术大师,他的心境摆脱了束缚,他影像凌厉、意识大胆、深入挖掘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精神世界,对人类命运走向和宇宙时空这些宏大哲学命题展开深邃思索。但他的题材又是变化多端没有类别的,成体系地观摩他的电影就会发现,无论其题材如何变化,内在精神确是始终统一的。所以题材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是否为题材找到了合适的精神领域的归属。

在迷乱而爆发的网络文化中,充斥着光怪离陆的题材,浮躁不堪,所以我觉得一个艺术工作者此时的修炼,首先要有精神上的贯通,无论题材怎样变换,精神与艺术阵地不会失守。

再者,如何让题材的元素成为精神符号,比如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时隔今日,那种浓烈的关于青春的记忆,恍惚如昨。我们记忆中的马小军、米兰可能已模糊渐远,但那无处不在、使人眼前一阵阵发黑的阳光,却还是那么明媚。原来,阳光才是这部影片的主角,它升腾为那个时代的符号,并让这部影片永恒。

谈到这里,你觉得《巫蛊笔记》中的“蛊”还是“蛊”吗?各种各样的“蛊”映照着世间百态,游走在古往今来,参与了纵往的时间和空间。人性中的魔与蛊将永恒存在,蛊既是魔,魔就是蛊。

猜你喜欢

魔性笔记题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手机壳设计有多魔性
魔性“三角舞”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15 Seconds to Stardom
那些年,教过我的魔性老师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我的自然笔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