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角度分析茶业在我国的发展变化
2017-02-04宫少华
宫少华
(河南许昌高中,河南许昌461000)
基于历史角度分析茶业在我国的发展变化
宫少华
(河南许昌高中,河南许昌461000)
在本文中将引入“历史角度”的分析模式,其归因于本文将探寻茶业在我国发展变化的趋势,进而为茶业类企业的战略规划提供路径指向。通过讨论,茶业在我国发展变化的趋势可预测为:便利性与体闲性进一步加强、产品信息发布形式更趋多样、政策导向的差异化特征增强。实现路径包括:理清市场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建立以旅游为核心发展主线、以信息发布实施供给侧改革、形成区域植根性的政策供给等四个方面。
茶业;历史视角;发展趋势;实施路径
随着我国步入后工业化时代,我国茶业事业也引来的发展的黄金时期。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于,茶业所蕴含的项目具有相互关联性,其从整体上构成了消费经济模式。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路径中,大力扶持服务类和消费类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培育新经济增长极的必由之路,也是不断应对国人因消费结构升级而出现的消费偏好的改变。由此,大力发展我国茶业事业将能构成我国消费类经济发展中的新生力量,也能在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带动农户经济的发展。在本文中将引入“历史角度”的分析模式,其归因于本文将探寻茶业在我国发展变化的趋势,进而为茶业类企业的战略规划提供路径指向。同时,也只有从历史角度下,才能在逻辑自洽关系下较为客观的把握茶业的发展趋势。
1 基于历史视角我国茶业发展内驱动力分析
植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茶业发展的内驱动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1 需求拉动所形成的内驱动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拉动下的商品供给模式属于常态,所以这首先在市场环境下形成了内驱动力。茶业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以茶叶消费为核心的茶业发展:第一,需要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来动态调整自身的产品品项,进而来适应海内外消费者的需求偏好;第二,市场需求将历史角度也存在着结构性改变,即消费结构逐渐升级。那么,在茶业类产品的供给上也需要适应这种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总之,需要在历史角度来认识这一内驱动力。
1.2 供给创新所形成的内驱动力
在现代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下,供给创新也成为了拉动产品销售的路径选择。将视野放置在高科技领域,智能手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和交际习惯,而这本身就是由供给创新带来的。与技术创新不同,茶业产业在供给创新上主要以范围经济效应的打造为主线,即更为突出茶业所涵盖各个项目之间的关联性,以及通过关联而产生更多的商业价值。当然,这里的内驱动力是在近年来才逐步形成的,这也与茶业发展的市场化水平不无关系。
1.3 政策导向所形成的内驱动力
我国经济发展特点在于,突出区域经济政策在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引导企业经营管理上的作用。因此,茶业发展的变化趋势还受到政策导向的影响,而这里的影响又主要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主管部门的意志。可见,这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
2 内驱动力推动下的发展变化
具体而言,内驱动力推动下的发展变化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2.1 便利性与体闲性进一步加强
以1992年正式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到现在,我国新一代消费者在消费意识上已经觉醒,这种觉醒可以从个性化消费和常态化消费反映出来。同时,消费者的消费者主权意识也显著提升,使得他们更加注重自身消费权益的保障。因此,在这种市场需求拉动下的格局中,茶业未来的发展应更加突出便利性和体闲性。这里的“便利性”主要在适应消费者个体对产品消费的随意性上,进而能够实现快速响应。对于“体闲性”而言,则是对常态化消费的一种适应。
2.2 产品信息发布形式更趋多样
事实上,茶业经济在发展中在短期内,已难以从创新项目的关联性来吸引消费者。诸如茶文化生态旅游项目,或者其它全域旅游项目因受到自然资源禀赋条件的制约,其在供给创新上具有时间上的极限。为此,这里的供给创新则需要在“互联网+”时代下突出产品信息的发布形式,使之能在全球范围内拓展自身的消费市场。为此,这里的发展变化趋势包括:O2O模式下的茶业信息发布、线上下单与线下支付相结合的消费模式。
2.3 政策导向的差异化特征增强
长期以来,我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雷同现象广为诟病。在这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下,将事实上形成封闭式的经济发展循环,进而域内经济能量在缺少外部补偿和激活的情况下将逐渐耗散减退。因此,在同时存在茶业资源的不同区域,政策导向的差异化特征将不断增强,这也是对精准扶贫的重要体现。
3 茶业业态的适应性变革方向
最终,需要将发力点放置在茶业发展本身上,从而这里提出该业态适应性变革的方向。
3.1 完善关联项目的打造
前面已经指出,茶业经济在发展中需要追求范围经济效应。那么在融合便利性和体闲性的基础上,就需要不断完善关联项目的打造。由于仅仅依靠官方和机构来进行项目打造,无法充分满足当前消费者多样性消费的需要,所以应在全域旅游的模式下,来带动当地居民参与到茶业经济的发展中来。这样一来,就能在弥补当前产业服务的弹性和灵活性的不足,以及带动当地家庭经济的发展中实现双赢。对此,各区域需要在自身的资源比较优势下来开展工作。
3.2 创新产品信息的发布
创新产品信息的发布在这里主要在于解决一个问题,即如何使得茶业产品信息能在第一时间发布出去,并通过图文并茂来传递给目标消费者。需要强调的是,本文是基于区域空间范畴来进行主题讨论的,所以创新产品信息的发布还从提升茶业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为着眼点。在“互联网+”时代下,诸多以产品消费信息发布和在线支付为一体的网站出现了,那么借助这种模式便可以解决传统市场环境下的信息不充分问题。关于这一点,应引起业界的重视。
3.3 增强政策导向植根度
在区域范畴来考察茶业发展的变化趋势,符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对此上文已经做了阐述。在破解区域茶业之间的发展雷同性问题,首先就需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进行区域环境调研,进而增强政策导向的植根度。可见,这就需要从改进地方政府的公权力行驶职能入手了。
以上从三个方面所提出的茶业业态适应性变革方向,为我国茶业发展提出了同一的发展思路。为此,下文将从国家视角下进行实施路径构建。
4 实施路径
根据上文所述,实施路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 理清市场需求结构变化趋势
将茶业经济作为一种产业经济来进行发展,首先需要根据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来制订自身的发展路径。在演化经济学视角下,市场需求结构变化是一个渐进和自我筛选的过程,所以在现阶段主要以预测和研判为主要手段。本文前面部分已经从要点上阐述了未来的变化趋势,而茶业在今后的发展中除了需要重视便利性和体闲性之外,还需要从文化内涵上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样才能进一步去吸引高端消费者和国外消费群体。
4.2 建立以旅游为核心发展主线
在打造茶业经济发展模式时,需要重视这样几个问题:第一,项目选择问题;第二,项目实施的成本问题。笔者建议,各地根据自身的条件,可以建立以旅游为核心的发展主线。首先,茶叶产地大多位于高寒山区和丘陵地带,这些地区的比较优势便是生态环境保护的较好,所以这就为开展旅游业提供了充分条件。再者,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较好的把茶业内各个项目关联起来,并在全域旅游模式下带动当地家庭户的经济发展。
4.3 以信息发布实施供给侧改革
与高科技产业不同,茶业产业若要得到较好发展便需要建立起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即传统的制作手法和工艺与现代的消费模式相融合。因此,在供给创新上便需要破解当前的短板,以信息发布实施供给侧改革。前面已经提到了“互联网+”模式,对此各地还应积极与移动通讯供应商合作,在手机短板植入关于茶业信息的APP,以及通过打造和发布招商引资信息,来邀请各方宾客前来体验本地茶业项目的特色,并在旅游体验活动中建立商业合作意向。
4.4 形成区域植根性的政策供给
若要形成区域植根性的政策供给,便要求建立起多方联系机制,即通过政府方、茶业经济主体、当地家庭户之间的联动,来提供更符合当前实际的政策导向。笔者通过调研认为,目前的政策应在规制机制上提供供给,这样便能不断改进全域旅游模式下的茶业发展市场环境。
最后,还需要重视建立可持续的茶业,关键是构建社会责任茶业,重点是建立现代茶业。今后对茶资源的开发是建立在对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目标是建立自然生态型的茶园,茶园的创建与管理必须以此为出发点。茶产业从生产、加工与消费也要与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以四川为例,对于四川各产茶地区而言,可以将巴蜀闲适和自乐的生活情趣还植根于农家乐之中,因此,各地还应辅助家庭旅游项目与茶文化接轨。不难看出,若是要求家庭旅游项目的经营者也引入说书和川剧项目则不太现实,所以这里应更加突出巴蜀茶文化的有形和无形方面。包括品茗的场地设计(坝坝茶),以及向域外游客提供一种闲适、自乐的品茶、聊天氛围,从而就能使农家乐项目与茶文化接轨。
5 小结
大力发展我国茶业事业将能构成我国消费类经济发展中的新生力量,也能在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带动农户经济的发展。通过讨论认为,茶业在我国发展变化的趋势可预测为:便利性与体闲性进一步加强、产品信息发布形式更趋多样、政策导向的差异化特征增强。实现路径可围绕着:理清市场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建立以旅游为核心发展主线、以信息发布实施供给侧改革、形成区域植根性的政策供给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1]康海燕.茶业会展经济对我国茶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福建茶叶,2016(4):79-80.
[2]丁俊之.从世界茶叶产销特点探讨我国茶业持续发展之道[]].中国茶叶,2014(4):4-6.
[3]欧阳威.2004-2013年我国茶业知识产权的发展[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5(5):7-12.
[4]刘年艳.关于我国茶业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J].茶世界,2010(2):41-42.
[5]杨红.巴蜀茶文化的民俗价值与旅游经济结合的探讨[J].消费导刊,2015(7):225-226.
宫少华(1961-),男,本科,中学正高职称,特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高中历史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