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哲学思想初探
2017-02-04杨清荧
杨清荧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1120)
中国茶道哲学思想初探
杨清荧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1120)
我国是世界上茶文化发展历史最为成熟的国家和地区,自唐朝以来,饮茶就成为大众习惯之一,在长期的饮茶过程中,茶作为物质文化逐渐与社会精神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自身内涵和价值的独立文化体系。在现代文明迅猛发展的今天,传承传统文化意义突出,其不仅能继续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同时也能够为我们解决当前问题寻找到合理的世界观和价值理念,茶道就是如此。本文拟从中国茶道内涵分析入手,结合中国茶道中哲学思想的具体认知,从而探究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现代应用价值及具体融入思路。
中国茶道;哲学思想;应用思路;现代价值
伴随着五千年华夏文明,中国的茶道亦源远流长。自神农尝百草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便开始了对茶叶的研究,茶叶也日益成为黄炎子孙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柴米油盐酱醋茶”更是对华夏儿女生活的真实写照。茶叶在与人们生活的紧密渗透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其文化内涵又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茶道哲学思想体系的形成,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传承就有重要作用及伟大意义。
1 中国茶道内涵分析
茶道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与儒家、佛家、道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体系,并开始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时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我们处理多元化的社会问题提供了多元化的思维。关于茶道的基本精神自古以来众说纷纭,但其实质就是关于个人价值理念和世界观。通过认知茶道内涵,并将其中优秀部分与个人价值理念相结合,势必能够提升个人价值理念的丰富程度和境界高度。中国茶道并非单一的理论体系,其中融入了丰富的哲学内涵和价值理念,可以说,全面认知中国茶道能够对我们自身的价值理念起到有效规范和体系化指引的作用和价值。
茶道文化中谈到“清”就是告诉我们心境要如泉水般至清、清寂、清廉、宁静。“敬”就是敬畏、敬重。就如同我们要尊敬他人,敬畏生命,敬畏法律道德,敬重公平正义,敬重自然法则。“怡”是告诫我们要知足常乐,要诚真。众茶皆苦,但饮茶品茶后的余香韵味能够给我们醒神开窍,带来愉悦。生活亦是如此。只有在千锤百炼后,我们才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真”就是认真、求真。它告诫我们做事情要认真,做人要认真,更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思维去求真,去自己亲自品味茶的味道,不要在别人的舆论中迷失了自我。“和”即平和,包容,求同存异。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和”尤为重要。我们在品茶时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品味,在为人处世时更要讲究心平气和,做到大度而不失准则。万物以和为贵,茶道基本精神对当前正在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和核心影响。
2 中国茶道哲学思想分析
茶道在其漫漫的发展过程中,博众家之长,形成了其的独特哲学理论体系。并与佛、道、儒三教的哲学理念相互融合,共同影响,相互推动发展。中国茶道实际上就是中国文化,其展现的正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并非单一的文化理念。事实上,中国茶道文化是在长期发展的历史中,人们所感悟、总结和体会到的具体内容,其理论基础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和价值理念。可以说,想要全面认知中国茶道,就必须从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入手。
总的来说,中国茶道追求的核心思想—“和”,皆与佛、道、儒三家有着深刻的渊源。茶道思想在日常生活中日益融入人们文化生活,并逐渐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人们在品茶时,要静下来心来,戒骄戒躁,以平和的心态慢慢品尝茶香,这对于一些日益浮躁的年轻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面对各种争端,我们更要以平和的心态来处理争端,从大局出发,以和为贵。茶道亦要求“静”,心态平静,环境宁静。无论做任何事情,面临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要静下心来,排除外界的干扰,沉得住气,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慌乱中迷失自我,在嘈杂中犯下错误。同时,在饮茶文化里,我们还要尊敬他人,礼尚往来,共品茶香,学会与他人分享,与他人和谐相处。
事实上,中国茶道亦融入了追求顺应自然,讲究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如今,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自然环境被破坏的日益严重,南极臭氧层空洞,海平线升高,极地冰雪融化,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出现,大海啸大地震的异常灾害,各地极端气候的频繁出现,都是人类违背了自然规律的严重后果,人们没有顺应自然,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以我们现在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使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
当然,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茶道以其特有的哲学理念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构建和谐社会”种种这些重要的理念深深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指导着人们以正确的方法去处理世间矛盾,并时刻告诫着人们要避免不必要的纷争,并为多元化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促进了中华传统精神文明的发展。随着茶道向全世界的传播,茶道精神逐渐成为世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全球人类的友好交流,和平互爱,共同进步发展,对整个人类文明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3 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现代应用价值及思路分析
通过对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进行全面认知,可以发现在传统文化缺乏重视的今天,中国传统茶道哲学仍然需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而重视起茶道哲学思想,不仅在于其能有效弥补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大众价值理念缺失所带来的问题和影响,同时还能有效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价值理念全面提升的客观要求,因此我们要从认识茶道哲学思想的应用价值入手,从而寻找到将其体系化融入现代社会的客观思路。
3.1 当前社会发展中价值理念存在的缺失与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的高度繁荣发展,人们在追逐物质条件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去提升自己的精神文化,去完善自己的价值观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步伐,从而造成自己的精神文化提升速度大大落后于物质文明繁荣发展的速度,这造成了一些人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缺失,以及对客观世界看法的严重扭曲,从而出现了人们的急功近利,社会日益浮躁,甚至一些人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不从实际出发,违背客观世界规律。昔日的“大跃进”运动更是将人类的急功近利发挥的淋漓尽致。以上种种,皆违背了茶道的核心精神,不尊敬客观事实,没有放平自己的心态,没有客观的认识自己当前的生产水平和人民生活日益需求之间的矛盾,没有认识到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没有抓住重点,导致了我国严重的社会经济倒退,所以茶道对于当前国民社会发展价值理念具有客观实际的重大指导意义,加强茶道核心精神学习,刻不容缓。
3.2 现代社会发展对思维理念的客观要求
现代社会的发展,是物质文明同精神文明共同促进共同影响的和谐发展,是人类价值观同人类生产力水平共同进步的和谐发展。物质决定意识,这就决定我们的思维理念要从当前多元化的现代化社会发展中与复杂的多元化社会与时俱进。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许多人在追逐理想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走上了错误的道路。然而茶道的核心精神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升华人们的灵魂,在错综复杂的当代社会理念中注入一阵清新的“催化剂”,时刻提醒人们要注意自己的人生轨迹,不要偏离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正确轨道,这同样是当代社会发展对正确的思维理念的客观和迫切要求。
3.3 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应用价值分析
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紧密的融合了我国传统的儒、道、佛三教之大成,是从我国传统文明的发展变化中传承下来的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哲学思想文化沉淀,同时对整个人类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应用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意义。茶道的核心精神同时是哲学中矛盾的集中体现。人们在品茶时,需要耐住性子,静下心,按照茶艺工序,慢慢品尝茶香,同时在品尝过程中要与宾客礼尚往来,互相品尝交流。这就指导人们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平和自己的心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同时注意与他人和谐相处,作为社会的一员,离不开社会群居的复杂性,需要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复杂关系,处理好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3.4 中国茶道哲学思想具体融入现代社会的思路
随着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也日新月异,各种传播媒介如雨后春笋,人们可以利用网络、电视、手机等各种媒体来传播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同时,可以将茶道的核心思想以及有关茶道文化的古书经典融入到青少年的教材中,增强青少年学习的趣味性和多元性,青少年是人类的未来,是文化的传播者、继承者和创造者,所以对青少年进行茶道哲学思想的教育是必要的、可行的、有效的,具有深远影响的。此外,可以通过商家在进行茶叶生产销售时,融入必要的茶道哲学文化的推广、普及,从而对人们精神文明的追求与升华指明出路,从根本上实现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这一文化的时代价值。
4 结语
中国茶文化历史久远,内容丰富,体系深厚,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认知中国茶文化不仅为应对多元文化提供基础,同时也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供意义。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实质是饮茶习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茶文化的日益发展中,陆羽等一批古人从茶文化中为我们提炼出了茶文化核心思想——茶道。茶道是我国传统茶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也是长期以来影响我们价值观和行为理念的重要典范,尤其是在多元文化冲击和影响的今天,认知传统茶道文化更是有着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1]吴峣松.从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看日本茶道文化特征[J].茶业, 2013(2):85-89.
[2]郭丹英.从茶道看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发展[J].农业考古2013(16):78-83.
[3]赖功欧.老庄哲学对中国茶道影响的思考[J].茶叶通报,2014(8):153-157.
[4]陈文华.初探中国茶道中的五行学说[J].才智,2015(9):122-128.
[5]张杰.儒家的“中和”哲学与茶道精神[J].文学家,2016(1):68-72.
杨清荧(1979-),男,重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哲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