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采茶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2017-02-04闫丽丽
闫丽丽
(冀中职业学院,河北定州073000)
我国传统采茶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闫丽丽
(冀中职业学院,河北定州073000)
采茶音乐是中国传统采茶文化的一部分,是基于民族采茶文化发展起来的,最初的采茶音乐,就是茶农在劳动的过程中传唱的音乐,他们借助哼唱民间小调的方式,缓解身心的疲劳,歌颂美好的生活。这种民间小调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其形式也逐渐丰富起来,演唱也更加规范化,进而形成了传统采茶音乐。在当代社会,采茶音乐依旧是一股清流,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当代人民应该继承和发展的艺术形式。本文针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进行几点研究。
传统采茶音乐;继承;发展
引言
采茶音乐与采茶戏不可分割,中国戏曲历史悠久,戏曲种类丰富,其中戏曲音乐都兴起于民间。最初,农户在采茶的过程中,以小调、彩灯音乐为演唱形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茶歌,从茶歌又演变为茶戏,正是因为这些特色,使采茶音乐区别于其他音乐形式,成为茶文化传承发展中的重要部分。在未来发展中,采茶音乐形式与内涵也会不断创新和丰富,研究传统音乐的发展历史,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继承。
1 采茶音乐的发展历程分析
采茶音乐是对与采茶文化相关的一类音乐的总称,包括采茶歌、采茶戏音乐、采茶舞音乐等等。采茶音乐主要是在我国江西省赣南山区一代流行,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有种茶的地方,就必然有茶歌的存在,一般在中国南方地区,比较流行茶歌。当然,采茶歌是采茶音乐的代表,它是在人们生产劳作中演唱的歌曲,劳动强度、劳动环境与其他劳动存在显著区别,因此,采茶音乐的形式以小调为主,开始的时候,人们劳作时演唱歌曲,主要为了缓解疲劳,消除劳动中的苦闷,增添劳动乐趣,但是随着茶歌的普及和流传,演唱茶歌逐渐成为了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并开展自身体系,采茶音乐以茶歌为主,特点旋律悠扬、优美动听,通常茶音乐都是与舞蹈相配合的,当地将这种舞蹈称之为茶舞,这种艺术形式最初是在中国福建龙岩一带出现,并流行发展起来,历经了1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为今天的“采茶灯”舞蹈表演形式。在湖南很多当地的民间舞蹈和歌曲,都与采茶音乐有关。比如“地花鼓”就是从“采茶调”发展而来的。这些孕育和流行采茶音乐的地区,不仅将采茶音乐视为缓解疲劳,释放情绪的手段,而且在很多重要的节日中,他们也会通过演唱茶歌,表演茶舞,表示自己对美好生活向往,以这样的形式欢度节日,所以说,中国采茶音乐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说到采茶音乐,必然要与采茶戏、采茶舞联系在一起,研究采茶音乐的文化内涵,也需要结合采茶舞、采茶戏一同分析。在传承中国传统采茶音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其发展历史,摸清其发展脉络,这样才能够更好促进其发展。下面对我国采茶音乐的整体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1.1 唐朝之后,茶文化进入了鼎盛时期,尤其是在宋元两代,在中国很多地区开始逐渐兴起“唱茶”的习惯,这是在采茶剧的基础上形成的,甚至有些作品直接使用《采茶歌》这个名称作为曲名。从现今保存下来的资料来看,以“南吕”曲调为基础的采茶音乐较多,比较具有代表的有《闺中闻杜鹃》、《夏日》等等,这些曲目都是以连套为主的唱法,宋代的时候,形式更加多元化,开始出现了一些散曲作品。但是现存的元曲诗文已经不多,基本没有流传下来,也不能作为依据对当时的采茶音乐旋律和形态进行研究了。进入元朝之后,采茶歌逐渐普及到民间,现有的记载中,并没有元代的曲谱,只有清代相关的曲谱。元曲散曲的“采茶歌”只是词,是没有调的。在《九宫大成》中的记载,则是有调却没有词。但是词与元散曲之间的区别很大。通过对《九宫大成》中高大石调正曲《采茶歌》及南吕《采茶歌》的对比发现,在明清乾隆之前就已经有“采茶歌”曲牌,之后《九宫大成》中很多内容被从新编辑,能够确定我国在9世纪到18世纪之间,已经有4000多首茶类歌曲,但是何时创作、创作的内容是什么,却并且记录全面。
1.2 当代的很多学者,对《九宫大成》进行研究,发现“采茶歌”与清明时代的采茶戏进行对比,并证明了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传承的关系。在研究中国采茶歌的过程中,很多学者发现,不同地区由于文化环境、民俗、民情的不同,所形成的采茶歌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20世纪中后期,为了要搜集编辑《中国戏曲志》的素材,相关学者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查采茶剧的起源与发展,也就是这个时期,中国采茶音乐的历史逐渐被梳理清晰。
1.3 在理清中国采茶音乐的发展历程后,江西在采茶歌、采茶舞、采茶戏历史中的地位也被奠定了。在当代茶歌、茶舞已经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采茶戏。采茶戏就是采茶歌的基础上形成,人们在田间地头,哼唱民族小调,歌曲非常短,一般只有四句,而后逐渐完善发展成为了一种联唱的形式,又被命名为“十二月采茶歌”,也就是能够从一月一直唱到十二月,由于采茶歌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采茶歌开始被民众与当地的民间舞蹈融合在一起,并逐渐走入了中国传统节日,在元宵节的时候,这种形式被引入到灯彩中,以采茶灯方式为群众表演,这个时候坟童扮成采茶女,每个队伍的人物约为8-10人,同时需要2名长者,他们手握花篮,一边唱歌、一边跳舞,歌词的内容都是以茶事为主,这个时候的采茶歌就是从传统民族歌舞演变而来的。
2 采茶音乐的继承策略分析
茶文化在中国历经了4700多年,其中经历了无数朝代的更迭,以及文化的变迁,直到今天才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以及世界影响力的中国茶文化体系。可以说,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历史积淀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最闪耀的明珠。采茶音乐是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采茶音乐的价值在于,它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发创造的,是完全基于民族、民俗、民情基础上形成的茶文化形式,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易于传唱。同时,采茶音乐又兼具了中国戏曲的特点,是极为独特的文化艺术类型,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我们,有责任将中国传统文化一同传承下去。
2.1 强化茶文化交流与发展,为茶音乐传承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茶音乐传承中承担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茶音乐发展与成长的土壤,因此不管是各区域文化部门,还是教育部门,都应该积极承担起茶文化普及与教育工作,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应该积极引入茶文化,通过茶文化的渗透与普及,逐渐完成当代教育与茶音乐的结合。比如,目前很多学校,在体育教育中就开始引入采茶戏、茶灯歌等形式,并将其改编为当代学生十分喜欢的健身操,通过这样的结合,不仅将中国传统茶文化,茶音乐传承了下来,还对当代教育起到了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完美结合的典范,即丰富了当代教育课堂内容,陶冶了学生情操,实现了原本学科教学品质的提升,也推动了中国传统茶音乐的传承,使现代学生更加了解茶文化,热爱茶文化。
2.2 茶音乐与茶艺、茶道的结合
同样是茶文化有机组成部分,茶音乐还能够与茶道、茶艺相结合,这样的组合,可以更加凸显茶文化的特色,也更加便于地方群众接受,根据每个地区的文化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音乐,这种方式也能够是茶音乐走出地方,在其他地区内被熟知,从而达到茶音乐传承与交流的目的。
2.3 茶音乐与当代素质教育学科的结合
2.3.1 与体育教育的结合
茶文化与现代体育运动相结合,是多年来我国体育教育工作者智慧的结晶,它具体表现在,采茶舞的改编、茶文化传统民族项目在体育课堂上普及,茶道、茶艺与体育赛事的结合等等。同样的,将茶音乐进行改编,融入体育游戏或者是健身操之后,也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引入了这些茶音乐以后,我国体育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学生通过欣赏各种茶艺表演,进行茶音乐相关的体育运动,会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体育精神,教学环境更加轻松,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不管是身体素质还是道德品质都会得到提升,这就是现代体育素养的回归,学生不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参与体育活动,而是发自内心,源于兴趣和热爱去参加体育运动,并能够从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中获得心灵的感悟,只有做到了这些,才算是实现了体育教育的意义。
2.3.2 与音乐教育的结合
以《又是八月桂花开》为例,此歌曲充分展现了人民群众的情感,同时也展现了当地的区域文化色彩,茶音乐改编之后,在当代音乐构建中包括节奏韵律、高音材料以及结构组织等方面也有了更具时代性的发展。在此曲中,洋溢着十分浓厚的新区风格,歌曲的结构、韵律方面也是创新的典型,但是目前大部分的新茶灯歌作品的节奏韵律,还是以顺分型节奏为主,但是在逆分型方面的使用已经有了突破,因此目前顺分与逆分相结合的歌曲很多。两者的揉合有效强化了作品节奏的丰富性,为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在乐句组织上,突破了传统茶灯歌单一,整齐的韵律,引入了乐句和长短句的结构,从而突破了音乐结构上的平衡感,极具时代感与韵律性。
结束语
中国茶文化历久悠久,这是因为茶文化形式多元化,内涵丰富,在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茶文化形式不断创新和变化,其内涵也在不断完善。到了今天,茶文化的形式与内涵,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取向和要求,这与中国人民对茶文化的传承发展密不可分。本文研究的是采茶音乐,作为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它起源于近代,研究采茶音乐的发展与继承,能够推动茶歌、茶舞、茶戏的普及,同时也能够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的繁荣,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也同样具有非常巨大的现实意义。
[1]张婷.新时期采茶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研究[J].福建茶叶,2016(3):337-338.
[2]章乐贝.探析龙岩歌舞《采茶灯》中茶文化之精髓“和”[J].福建师范大学,2013(6):13-15
[3]王爱生,夏冰.谈赣南采茶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8):258-259.
[4]蒋燮.赣南客家传统采茶戏《睄妹子》的音乐文化考察与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2014(4):24-26
[5]张莉恩.壮族采茶戏的生存现状及其保护与发展研究[J].广西大学,2014(7):48-50
[6]李明溪.采茶音乐的传承和发展研究[J].福建茶叶,2016(3):301-302.
[7]许涛.采茶戏的音乐特点论述[J].福建茶叶,2016(3):380-381.
闫丽丽(1982-),女,河北定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