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篇衔接视角的古代茶学典籍的英译策略研究
2017-02-04杨晓谦
杨晓谦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上海市200083)
基于语篇衔接视角的古代茶学典籍的英译策略研究
杨晓谦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上海市200083)
作为呈现中国传统茶文化精髓的活化石,中国古代茶学典籍当中蕴藏着最原始、最原生态、最鲜活的茶文化智慧,是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过程当中和当代茶学学科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因此,加强对这些著作的翻译创新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壮大、由大到强、获得世界普遍认可的重要方面。翻译学视角下“通篇衔接”的精神内涵在于:翻译的基本认知单位应当是“通篇衔接”,而非“碎片化的句子”;文本翻译“通篇衔接”的核心要义是互文性;文本和语言的跨文化交际要注重“系统功能”的整合。中国古代茶学典籍英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篇际文本与篇际文本之间互相观照不足;文本内部句子和词汇组合等翻译方面的连贯性不足。基于语篇衔接视角的古代茶学典籍的英译策略建议可以尝试互文引用翻译策略、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翻译策略。
语篇衔接;古代茶学典籍;英译策略;互文性;跨文化交际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世界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在几千年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为重要构成内容的中国茶文化传播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养生、修性、怡情、尊礼”为主要内涵的价值观念体系和交际准则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茶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存在,集中代表着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和价值观念,并且与他们的生活习惯和艺术活动等结合起来,成为一种“生活世界”的享受。乾隆皇帝曾经这样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道出了茶以及茶文化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从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原本作为一种代表“东方闲情逸致”生活向往的茶叶已经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显示出茶叶以及茶文化正在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显学。作为世界上最具有个性和包容性茶文化的国家,中国的茶文化无论是在“精行俭德”的道德实践上,还是在“导人向善”的伦理实践上抑或“天人合一”的哲学实践上,都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光辉。作为呈现中国传统茶文化精髓的活化石,中国古代茶学典籍当中蕴藏着最原始、最原生态、最鲜活的茶文化智慧,是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过程当中和当代茶学学科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因此,加强对这些著作的翻译创新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壮大、由大到强、获得世界普遍认可的重要方面。
1 翻译学视角下“通篇衔接”的精神内涵
提到“通篇衔接”的理论就不得不提韩礼德等人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20世纪7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在分析语言的发展规律时在其著作《英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中最早提出了“语篇衔接”的概念,主要的意思是“要从语篇连贯和语篇衔接的角度来认识语言、认识翻译”。后来,借助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流派的思想,“通篇衔接”概念被学术界开始广泛关注。对于“翻译学”视角下的“通篇衔接”来讲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精神内涵:
1.1 翻译的基本认知单位应当是“通篇衔接”,而非“碎片化的句子”
在20世纪70-80年代以前,主流翻译界对于翻译理论上“翻译单位”的主要认识是“从句子”或者“从短语”甚至是“从词汇”角度入手思考翻译,持有的是一种微观的“翻译单位”观念,即在翻译实践中要重点考虑每一个重点句子、重点词汇组合、重点词汇的“准确翻译”,实际上这种传统的翻译认知属于“形式主义翻译理论”的范畴,过分地把翻译工作的重心放在了“语言形式层”,没有从通篇连贯度角度思考文本的真实交际目的及其翻译的顺畅程度。对此,“通篇衔接”理论认为,翻译实践中文本的主要分析单元应当是“通篇文章”或者“整本著作”,在广义上这样完整的一篇文章属于前后连贯的“互文性”构成,为了确保翻译实践不偏离其核心交际目的和功能,我们应当遵循着诸如“连贯性”、“衔接性”、“可接受性”、“情境性”等原则进行翻译。
1.2 文本翻译“通篇衔接”的核心要义是互文性
针对传统翻译理论相对注重碎片化的句子结构完整度的翻译或者特定词汇组合准确度的翻译,通篇衔接提出的取代性策略是“互文性”主张,即要重视文本网络结构的互相对应,做到文本与文本之间、文本内部各部分与各部分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良好互射,从而实现整篇文章结构的优化。具体来看,这种对于文本互文性的主张从两个方面实现:一是狭义上的互文性,即文章内部各章节之间的互相衔接与铺陈;二是广义上的互文性,即翻译工作要确保翻译出来的文本形式要与背景文化互相兼容。
1.3 文本和语言的跨文化交际要注重“系统功能”的整合
上文提及,在微观上“通篇衔接”理论主张词汇、组合、句子的翻译要进行通篇的语义学考虑;在中观上要从文化语境角度进行分析,确保文化融入和文化融合的实现,实际上这就是一种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的“背景隐喻文化”的实现。无论系统功能语言学存在几个理论分支,在整体上都呈现出一种强调文本的翻译要向“文本接受者”的背景隐喻靠拢的翻译姿态,因为说到底语言学终究是一种“人的学问”,人的生活又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隐喻构成的,翻译的实践需要更多地去倾听这种文化隐喻。
2 中国古代茶学典籍英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广义上来看,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茶学典籍是一个囊括了各种专著(如《茶经》、《续茶经》、《茶谱》等)和诗歌、散文、小说、对联等知识辑合的文本体系,具有数量多、遣词造句较为复杂、语法结构空缺等特点。自清末以来,随着中国被迫卷入“现代化”进程,国内学术界开始纷纷关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传统典籍的翻译问题。在一百余年的翻译实践中,包括《红楼梦》、《茶经》、《茶谱》等在内的一大批茶学经典著作被翻译为英语,但是同时用“通篇衔接”或“语篇衔接”的视角来看,我们也看到在翻译中还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
2.1 篇际文本与篇际文本之间互相观照不足
中国茶文化的核心特点之一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完整性,历朝历代的茶学经典著作与著作之间都存在着互相的关联和引用等关系,这就是一种文脉的延续———互文性。因此,对于这些文本的翻译就不能孤立地进行,需要用一种“大视野”来观照。比如对待茶文化中的“制茶”之翻译,从唐朝陆羽的《茶经》到明清时期的《茶谱》都存在相关的描述和继承,但是如果我们在翻译中不进行一种互文性的切入,就会造成宏观上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碎片化”,不能在国外受众心目中形成一种“整合传播”的知识图谱。
2.2 文本内部句子和词汇组合等翻译方面的连贯性不足
受传统的翻译理论之影响,当前我国学术界在翻译茶学经典著作时由于翻译者主观知识储备的因素或者由于主观认知差异的因素,会在文本翻译中出现只注重语言形式的翻译转换,而忽视了文章整体顺畅度的问题。归根到底这种问题的产生是形式主义翻译理论泛滥的结果。对此,在一个面向未来的讲究“互文性”翻译的准则环境下,需要我们用“语篇衔接”的相关策略进行翻译创新。
3 基于语篇衔接视角的古代茶学典籍的英译策略建议
从语篇衔接的视角创新当前我国古代茶学典籍的翻译属于一个比较前沿的课题,学术界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建议可以采取这样几个策略:
3.1 互文引用翻译策略
鉴于中国茶文化典籍在写作过程中的互相引用和参阅,在跨文化交际中也要适当地采取互文引用的翻译策略。比如在关于特定的制茶、采茶、斗茶工艺等方面可以用“增译法”的方式,加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关的背景性茶文化知识、茶文化典故、茶文化道德准则、茶文化哲学等内容,这样就在知识结构上形成了一个有力的“知识隐喻”。同时,基于跨文化交际的视野,也可以用引用的方式对中西方茶文化中的特定比较项开展比较分析,增加受众对于中国茶文化文本的认知力度。比如,《续茶经》中曾经描述到“于谷雨前,采一枪一旗者制之为末,无得膏为饼”,此处的“枪”指的是茶树的新生嫩茎;“旗”指的是新生茶叶。“一枪一旗”的典故是引用于《避暑录话》、《群芳谱》等著作当中。对此,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就可以采取增译法,用注释等方式交代出这种典故的来源等,极大地拓展出一个清晰的知识结构。
3.2 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翻译策略
当前随着我国跨文化交际的频度越来越大,在很多应用性的语言翻译或者语言交往领域都出现了“英汉互译的平行语料库”,它们有的是收费的,有的是免费开放的,为人们的准确、及时、权威、文化融入到特定的语境中提供了最真实的表达方式。但是对于茶文化典籍的对外传播来讲,当前我国尚没有关于茶文化、茶学等的“汉英平行语料库”。对此,基于商务英语、茶学学科、茶文化传播、茶叶产业发展等多重视角,都应当组织力量加强对平行语料库的建设力度,使之成为茶文化、茶学典籍翻译的主要技术平台,降低任何因为人的主观因素或主观动机等带来的翻译谬误和脱离茶文化互文性关怀的翻译效果。在具体的建设上,可以分为商务英语、学术英语、古代典籍文献英语、茶学科技英语、茶艺学英语等专题板块,提高平行语料库服务于翻译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Edward Arnold,1978.
[2]张德禄.语篇衔接的内部原则[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6):26-32.
[3]姜欣,姜怡.茶典籍翻译中的互文关联与模因传承———以《荈赋》与《茶经》的翻译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88-93.
[4]姜欣,刘晓雪,王冰.茶典籍翻译障碍点的互文性解析[J].农业考古,2009(5):291-296.
[5]徐涛.语篇与语篇的“对话”──语篇互文性的理论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56-58.
杨晓谦(1974-),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教学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