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究
2017-02-04何燕燕
何燕燕
(江西科技学院,江西南昌330098)
“一带一路”背景下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究
何燕燕
(江西科技学院,江西南昌330098)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其可概括为在开放的区域经贸往来格局下,因国内旅游项目的异质性,而能够吸引沿线国家的人士前来消费。通过在经贸往来、文化体验、体闲度假等三个方面所做的背景分析,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可围绕着:掌握沿线国家人士的需求偏好、官方企业共同推动下的信发布、产业链视角下的显性文化连接、多主体多功能驱动的场地打造等四个方面来展开。
一带一路;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从旅游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待这种契机,其可概括为在开放的区域经贸往来格局下,因国内旅游项目的异质性,而能够吸引沿线国家的人士前来消费。在这一背景下,探究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在于:第一,我国作为产茶大国,在“一带一路”战略下需要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第二,通过打造茶文化旅游项目,在传统文化传播、茶叶产品销售等诸多环节获得范围经济效应。可见,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就不言而喻了。然而,我国茶文化在区域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所以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建立在具体的空间维度之上。为此,这里以巴蜀茶文化资源开发为例进行探究。
1 “一带一路”背景下对旅游市场的分析
通过调研分析,旅游市场将会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演变趋势:
1.1 经贸往来方面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在于打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对我国外贸格局的冲击,从而该战略更加突出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从现代经贸往来特点来看,其已不是简单的商品交换关系,更表现为各国之间相互所开展的经贸文化联系,以及项目技术合作关系。因此,巴蜀茶文化旅游市场在此背景下,不仅需要呈现出自身的茶叶产品资源,还需要在人力和物力的支撑下完成国际之间的茶技术交流活动。这样一来,就赋予了旅游市场更强的经济色彩。
1.2 文化体验方面
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茶文化的体验必然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体验。随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外文化输出也构成了当前的国家战略。同样在旅游经济学视角下,具有区域特性的巴蜀茶文化将能在它的新奇性和差异性上吸引沿线国家的人士。而且,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大国,中国的茶文化在古代丝绸之路时代就已进入到沿线其他国家,而当时的进入只是器物层面的。因此,文化体验仍具有很强的旅游价值。
1.3 体闲度假方面
巴蜀茶文化蕴含着浓郁的体闲娱乐的元素,而且其中的娱乐可谓是“自娱自乐”。这种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气息,能够给予游客很强的感染力。因此,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其功能之一便在于为沿线国家的人士提供体闲度假的场所。
以上从三个方面所做的旅游市场演变趋势分析表明,“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茶文化旅游项目将更具开放性的特色,而这就为相应的旅游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课题。
2 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定位
结合以上的旅游市场演变趋势分析,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可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2.1 经贸往来平台的搭建
这里的经贸往来平台的搭建,可以分为物理平台和声誉平台两个部分,而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地区性的声誉平台搭建更为重要。从全国范围来看,每年所要举办的商品交易会可谓是数不胜数,这也在一定层面上促进了我国会展业的发展。从中可以知晓,巴蜀地区如何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良好的经贸口碑,以及在经贸往来平台搭建中的物理设施上具有比较优势,则是当前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事实上,解决声誉平台的塑造问题更为迫切。
2.2 茶文化元素综合提炼
按照可见和不可见作为标准,茶文化可以划分为显性和隐性等两类文化元素。那么,在对当地茶文化元素进行综合提炼时,就需要放弃“我向思维”习惯。这种思维习惯不仅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还在于将沿线国家的人士按照中国人的方式来对待。显而易见,国人的国民性更加突出思想元素,这与儒家文化是相联系的。而沿线国家的人士在个性上更加奔放,在短暂的停留中需要释放自己的情绪,所以突出当地茶文化的显性文化元素就显得格外重要。
2.3 体闲度假场地的打造
结合当前大力发展的民宿经济,这里对体闲度假场地的打造可以从两个途径来展开:第一,借助民间场地资源。随着区域旅游概念的推广,借助当地民间的场地资源来接待游客,并使当地居民参与到旅游项目的经营中来,构成了民宿经济发展的逻辑起点。为此,在突出茶文化地域内涵的情况下,借助民间场地资源已经有案例可循。第二,开发综合性体闲度假场地。开发具有标志性的综合体闲度假场地也是具有现实价值的,其中还可以助力经贸往来声誉平台的搭建。这样一来,就能充分发挥该场地的外部性。
3 开发过程中的难点
在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难点:
3.1 声誉平台搭建中的难点
声誉平台的搭建工作实质上是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口碑,然而,在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士而言,受到他们对接受信息上的阻碍和语言问题,便使得声誉平台在搭建中存在着诸多难点。从破解问题的原则来看,如何在短时间内改善当地经贸信息和旅游信息的有效发布,则成为挖掘巴蜀茶文化资源的关键一步。不难看出,这也构成了范围经济效应的变现形式之一。
3.2 显性茶文化提炼的难点
尽管显性文化具有可视性的特征,而且这也是沿线国家人士所喜闻乐见的,但作为一种旅游项目则需要将诸多的茶文化显性元素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相互连接的整体来展现出来。因此,这就为旅游资源开发部门带来了难题。难题的另一表现则是,在大力发展民俗经济的大环境下,如何将散落在民间的茶文化显性元素与“官方元素”统一起来,也构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3.3 体闲度假场地打造难点
由上文论述可知,体闲度假场地的打造需要与声誉平台的搭建相融合,或者说前者是支撑经贸往来的物力性平台。因此,这里就存在着场地打造的主体界定,资金筹措、功能定位等诸多问题。为此,这就自然构成了需要解决的难题。
4 应对策略
根据以上所述,应对策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 掌握沿线国家人士的需求偏好
本文主题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来讨论的,这就要求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国际化心态来面对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通过以上诸多部分的论述可知,沿线国家的人士参与到茶文化旅游中来的目的性趋于多样性,而以商会友则构成了新丝绸之路建设下的重点。因此,巴蜀地区的茶企和茶企所在地区的政府,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期,深度参与到茶文化资源的开发中来。具体的参与方式包括,以生态茶园观赏、茶叶制作、茶馆体验等多个项目来融入其中。
4.2 官方企业共同推动下的信发布
在苦练内功的同时,还需要积极的将巴蜀茶文化旅游信息发布出去。以成都为代表的蜀文化,和与重庆为代表的巴文化,二者之间固有具有地域上的差异性。但在突出茶文化的体闲性、娱乐性上则是共通的。为此,在大力推动成渝经济区建设的当下,两地政府可以在相互沟通的基础上,借助政务网站和对外文化交流的机会,大力宣传巴蜀茶文化旅游项目,并以基础设施为实力来展现举办茶文化经贸洽谈会的实力。这样一来,就能更好的吸引沿线国家的人士。
4.3 产业链视角下的显性文化连接
如何将诸多显性茶文化有机的串联起来,可以由不同的思路来引导,如根据旅游线路来展开,有如根据茶产业链来逻辑展开。笔者建议,将经贸往来融入到茶文化旅游项目之中,最好根据茶产业链来展开旅游项目,这样能较好的使外方全方位的了解巴蜀查资源的构成,以及其在种植到商业化中的整个流程,能加强他们与当地进行茶贸易的意愿。为此,茶文化资源在开发中便需要根据当地的茶资源分布状况,以旅游线路满足茶产业链的要求来进行项目设计。
4.4 多主体多功能驱动的场地打造
多主体主要指向政府、企业为主体的打造模式,这里可以采取BOT模式来进行旅游线路打造,以及对周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对于当地居民所开展的民宿经济来说,则需要以家庭户为单位依靠家庭经济来建设。对此,当地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为这些家庭户提供小额短期贷款服务。
5 展望
以下就政府利用BOT模式来打造旅游品牌进行展望:在对近年来我国在景区开发中出现的破坏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种种现象分析后发现,协议或经营权拍卖等市场化手段出让景区经营权并不是资源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而规划不周、认识不足、政府部门监管不到位等往往是对资源造成直接损害的更重要原因。而在BOT模式运用中,政府(或政府授权的公司)投资建设、经营期限内的全过程行使监管、指导职能,保证BOT模式投资项目的顺利融资、建成、移交。
6 小结
探究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在于:第一,我国作为产茶大国,在“一带一路”战略下需要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第二,通过打造茶文化旅游项目,在传统文化传播、茶叶产品销售等诸多环节获得范围经济效应。本文通过在经贸往来、文化体验、体闲度假等三个方面所做的背景分析,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可围绕着:掌握沿线国家人士的需求偏好、官方企业共同推动下的信发布、产业链视角下的显性文化连接、多主体多功能驱动的场地打造等四个方面来展开。
[1]Jonh S.Akama,Damiannah Kieti.The impact of interactions in spatial simulation of the dynamics of urban sprawl[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7,73:294-306.
[2]赵承华.乡村旅游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525-527.
[3]高天宇.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与策划[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1(2):79-80.
[4]张欣旻.乡村生态旅游项目的BOT模式运作对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性影响[J].改革与战略,2010(11):102-104.
2015年度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江西文化旅游品牌构建研究,项目编号:YG2015095。
何燕燕(1983-),女,江苏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