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社会陌生化现象分析与思考

2017-02-04陈森林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23期
关键词:邻里关系陌生化农村

陈森林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农村社会陌生化现象比较普遍。据此,介绍了农村陌生化现象的主要表现和影响,并从市场经济、农耕技术、集体经济以及空心化等方面对此现象作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的思考。

关键词:农村;邻里关系;陌生化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3.085

1 农村陌生化现象概述

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中,“善良”、“纯朴”、“热情”是农村社会的主要特征,在这种价值理念的作用和影响下,乡村社会的人际关系一直是一种温情脉脉的关系,邻里之间也一直保持着一种“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亲密关系。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农村社会正在默默发生变化着,传统农村那种邻里守望、互帮互助的淳朴乡风正在逐渐地消失,农村社会正在由“熟人社会”向“陌生社会”转变。

2 农村陌生化现象的主要表现

2.1 集体意识淡薄,更加强调个人利益

在市场理念的影响下,在城市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迁着,一些农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变形,理想信念模糊,集体观念淡薄,集体观念已不再是他们的坚定信仰,相反,对个人利益越来越重视,为了尽快发家致富,有的甚至不惜破坏资源、破坏生态,盲目追求自己眼前的利益,以牺牲集体利益来谋取自己的私利。

2.2 邻里关系淡化,交流互动机会减少

为了生计,农村大部分青壮年会选择进城务工,只有假日时才偶尔回家一趟,在城市文化的潜移默化下,他们的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更加依赖于手机、网络等虚拟的交往,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互动减少。而留在家中的一般也是中老年妇女、老人以及未达到入学年龄的孩子,留在家中的老人或忙于帮子女照看孩子,或忙于农活,闲暇时间非常少,和邻里之间的互动也非常少。

2.3 村干部权威下降,农村基层矛盾增多

国家对农业税的全面取消,不仅减轻了广大农民的负担,也为过去的“要款”时代画上了句号,但伴随着“要款”时代的远去,村干部的权威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他们在调节农村家庭矛盾以及村民之间邻里纠纷方面的作用明显下降,村干部对村民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明显减弱。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征地拆迁的进行,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摩擦与矛盾有增无减,村民与村干之间的关系甚至不如以前。

2.4 宗族关系疏远,小家庭意识增强

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中,宗族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宗族势力的大小,成为衡量个人能力与关系网络的重要体现,只要是涉及到家庭之间的合作,同一个姓氏的家庭就会首先联合起来,然后才会考虑其他成员,家族的内外差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然而,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如今,农村居民的宗族观念逐渐淡薄,小家庭意识越来越强,宗族内部成员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宗族的作用在减弱。

3 陌生化的影响

陌生化的邻里关系虽然能保障人们的隐私,但却阻碍了邻里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对农村以及村民有着很多消极的影响。

3.1 对农村稳定的影响

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人情”在人际交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良好关系的维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进程的加快,人们之间的交往正逐渐由“人情”为主导转变为以“利益”为主导,人们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他们的价值观越来越更多地倾向于受经济理性的支配,功利化的趋势比较明显,邻里之间因为利益而产生的摩擦越来越多,从而增加了农村的不稳定因素。同时,由于陌生化社会对人们的行为失去了监督作用,使违法犯罪现象有所增加,进一步影响了农村的稳定。

3.2 对村中农民的影响

陌生的邻里关系,不仅对农村的发展有着消极的影响,对生活在农村中的村民也有着消极的影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人,都有着人际交往的需要。陌生的邻里关系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阻碍作用,导致他们亲密感和安全感缺失,从而造成他们对社会认知产生偏差和社会责任缺失,陌生的邻里关系也会增加老人的孤独感,影响他们晚年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4 农村社会陌生化的深层原因分析

4.1 市场经济的冲击

自20世纪80年代实施市场经济制度以来,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市场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市场经济的竞争、公平、公开、平等、统一、开放等理念也早已深入人心,市场化的浪潮已经渗透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以及日常交往等方方面面,在利益的驱动下,不少农民把现实利益和直接的经济收入作为支配他们活动的准则,利益原则已经成为人们之间交往的一个重要砝码。人们对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需求比情感慰藉的需求更为迫切,这就促使了重利轻义观念的形成,使得彼此之间的交往活动,不再以往亲缘、地缘和业缘为基础的关系纽带,而是以利益为纽带,从而加剧了人际关系的陌生化。

4.2 农业技术的进步

在传统的农村,由于农业技术比较落后,农业耕作基本靠人力和畜力完成,农业生产率非常低下,所以遇到像收割、插秧、耕地等农忙活动时,单靠一个家庭很难完成,往往需要邻里几个家庭通力合作才能得以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邻里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促进了邻里守望、互帮互助的淳朴乡风的形成。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使得农业生产靠单个家庭也可以顺利完成,而单个家庭的经营模式使得农民共同劳作的机会大大减少,促进了邻里关系的陌生化。

4.3 农村集体经济的衰落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使得农村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由于目前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意识不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基础比较薄弱以及村干部的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原因,使得目前大多数的农村集体非常薄弱,甚至在有的地方村集体经济就是个空架子,严重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也削弱了村民对所在村的归属感,使得村民之关心自己发家致富,对村里其他事情很少关心。

4.4 农村空心化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外流”,农村的常住人口逐渐减少,在很多村庄出现了“人走房空”的现象,并由人口的空心化逐渐演化土地的空心化、产业的空心化和基础设施的空心化。“外面像个村,进村不见人,老屋少人住,地荒杂草生”成为了农村空心化的真实写照。空心化的农村,使得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机会减少,造成了村人之间的感情联系淡薄,使得熟人社会逐渐向陌生化社会转变。

5 对农村社会陌生化的认识与思考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全面进入结构转型、机制转轨、利益调整、观念转变和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加速转型时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农村社会由熟人社会向陌生社会转变可以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但我们应该使农村的人际关系更加的和谐,不应该完全抛弃农村旧有的那种温情脉脉的关系,而应该继续保存着邻里互帮的守望精神,共同守望着精神家园。

5.1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

农村集体经济是村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增强农村吸引力、凝聚村民的物质基础。集体富,村民富,集体穷,村民穷,集体空,民心散,发展集体经济,不仅仅意味着村民负担的减轻和收入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也意味着农民福利的增加和改善,只有农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才有能力发展公益事业,农民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也才有实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增强村庄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增强村民对村集体的归属感和依附感。因此,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根据自身实际,积极利用本地的优势资源,立足现实,放眼长远,积极培育和扩大集体财源,拓宽增收渠道,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5.2 培育和谐的农村文化,营造睦邻友好氛围

不论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以邻为伴,与邻友善,注重睦邻友好、和谐的邻里关系永远是人类社会所需要的。农村文化是农村居民在长期的生活居住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农村文化是农村的灵魂,没有文化认同的乡村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和谐。良好的社会风尚、共同的生活愿望、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丰富的文化生活,是破解社区邻里关系陌生化困境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建设农村文化过程中,要积极以倡导睦邻友好、互助互爱为精神核心,帮助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邻里观,引导大家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广大农民知荣知耻,倡荣摒耻,知仁知信,施仁守信,鼓励大家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体谅,打破邻里关系淡漠的坚冰,保持村庄那种邻里守望、温情脉脉的良好关系。

5.3 加大对农村的投入,缓解农村空心化问题

农村空心化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阶段性的现象,农村空心化的核心是人口的空心化,如何使务农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使农民留在农村的欲望越来越强是破解农村空心化的关键之所在。因此,要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尽快实现“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政府财政税收和其他经济政策向农村倾斜”的目标,发展新型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转型优化,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加强农村福利及各种社会保障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使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使他们真正愿留下来、想留下来、能留下来,为农村留下劳动力,也为农村的老人和孩子留住依靠,从而,以人的去“空心化”带动农村土地、房屋、公共管设施的去“空心化”,使农村重新恢复生机与活力。

5.4 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增加邻里互动交流机会

目前,大部分的农村地区文化设施非常匮乏,相当多的文化设施形同虚设、有名无实,被挪作他用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相当普遍,文化娱乐活动相当匮乏,很难满足村民的精神需求,农村居民闲暇时一般只能选择在家看电视或者上网等,与邻里互动较少。因此,我们应该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吸引广大群众的参与,为村民之间的交流互动创造条件,为他们之间的沟通搭建桥梁,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增强邻里之间的感情,形成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

参考文献

[1]赵娟娟.关于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分析与思考[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1,(02).

[2]孙健.城市社区邻里关系陌生化困境的路径选择[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04).

[3]王武朝.城乡邻里关系对比及新农村和谐社区构建[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4).

[4]董海宁.“防生化”社会中信任机制的“理想型”与现状[J].理论大地,2003,(08).

猜你喜欢

邻里关系陌生化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温州卷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城市社区异质性与社区凝聚力——以社区邻里关系为研究对象
基于邻里关系传播与模式合并的谱聚类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
浅议J.K.罗琳作品的陌生化艺术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