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打造创新型人才人文环境举措探析
2017-02-04赵挺
赵挺
摘 要:创新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打造创新型人才必须有良好的人际环境。高校作为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基地,必须全力打造有益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人际环境,采取系统完整而有效的举措,为国家人才强国的实施做好准备。
关键词:地球村;高校;打造;创新型人才;举措;人文环境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3.053
我们知道,人才产生于良好的文化环境。打造创新型人才的人文环境,需要良好的文化氛围,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因为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资本。当今高校应该通过打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人文环境,使创新型人才大量涌出,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国家的全方位和谐有序、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作为打造创新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前沿阵地的高校,如何面对新形势而制定新举措、新思路、新策略;如何采取相应的手段去营造一种新的人文环境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运作并将此举措落到实处?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对人文环境的影响因素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
1 地球村理念的内涵及其对人文环境的重大影响
“地球村”这一理念,最早是由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文学学者、媒介环境学的开山祖师马歇尔·麦克卢汉第一次提出来的,他认为:当今社会,万事万物处在永无休止的运动变化之中,一切都在瞬息万变,一切皆有可能!由于广博、电视、互联网和其它电子媒介的出现和各种交通方式的飞速前进,时空的距离骤然缩短,整个地球紧缩成一个村落。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打上了国际性色彩,时空的区别已变得多余,人类已融为一体。新的环境离不开新的思想和理念及新的举措。
马歇尔.麦克卢汉关于“地球村”、“从新部落化”、“意识延伸”的论述,无人能出其右。他对电子时代和赛博空间的预言,一个个都变成了现实。学者们早已习惯他的经典理论,即“信息论”、“延伸论”、“冷热论”、“地球村理论”。尤其是他的“地球村理论”,使我们不得不从新的视角考虑问题。
在地球村这个大环境与大理念驱动下,不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原地踏步!因此,如何全方位地培养与打造大批的创新型、复合型、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已成了我们不得不深思熟虑的艰巨课题!如何更深思熟虑地营造与打造一个全新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人文环境,显得更加重要,不可等闲视之!
打造一个全新的创新型人才的人文环境是一个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通盘考虑,全方位运作。除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以外,高校,至少要努力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2 打造创新型人才成长人文环境的新举措
2.1 全力打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
必须打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强化以人为本的宗旨和理念。必须尊重创新主体的权利、尊严和价值,特别是尊重创新型人才的自主权。一旦创新者没有了自主权,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
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和主体,必须具备人才培养的特殊环境,采取独特的手段和良好的措施,通盘考虑,系统运作,才可能收到实效。人才的获得主要靠自己培养、打造。要达此目的,必须有新的策略和举措。首先,强化打造创新意识、创新理念,管理者必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头创新,作创新的表率和标兵。其次,强化创新机制,完善创新模式,打造良好的人际沟通方式,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使管理者之间、科研人员之间、师生之间形成相互包容、理解、沟通、互谅、互助、取长补短、荣辱与共的良好机制,彻底改善运作机制,彻底形成一个上下齐心、通力合作,团结奋进的创新团队。再次,打造良好有效的领导和管理机制,领导和管理者应求真务实,多为创新型人才排忧解难,少说多做,鼓舞斗志,解决其思想问题,增强其工作信心。
2.2 打造并完善对创新型人才的运作机制
知人善用,活用巧用创新型人才,坚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必须坚持求同存异、扬长避短的用人理念。创新型人才与众不同,其思维模式和心智活动必有独到之处。这本身就是创新型人才的思维特征和优势,领导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抛弃陈旧的思维定式,用全新的观念去看待新事物。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上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没有一股仅有劲呀,气呀,就走不出一条新路。”有时,新事物就像带刺的玫瑰,难免有扎手的时候,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和克服这些毛病与不足,要勇于接纳那些有怪脾气、怪性格的人才,让他们能大胆地充分地发挥作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对某些好提意见、讲怪话的人才,敢于包容、支持和善待,不以个人感情恩怨作取舍。必须记住:“具有新想法的人在其想法实现之前是个怪人。”对于创新型人才和独特技能的人,必须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各种条件,为他们提供和打造各种良好的环境平台及空间,真正使创新人才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把精力放在刻苦钻研业务上,全身心投入!须知:“实现明天理想的唯一障碍是今天的疑虑”其次,要因才使用、量才用人。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会有缺陷和弱势,我们必须遵循“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古训,发现人的闪光点,根据人才的特点和创新活动的规律,注重灵活性与多样化,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全力注重目标管理,使得人才的缺点得以弱化、淡化,短处得以弥补、改正、完善,鼓励人才大胆脱颖而出,全力“张扬”自己所长,避己之短,使其才尽其用。
2.3 全力打造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不怕气馁和失败的意志和理念
必须全力打造勇于创新、敢于担当、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理念。创新作为一个民族生存的灵魂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失!如果因循守旧、思想僵化,就没有了生机和活力。美国硅谷从20世纪60至70年代开始,一次次地创造出人间奇迹,原因就是不断地创新。当今社会,国力的竞争取决于综合国力的较量,实际上是人才的较量,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人才就是资本!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总量约达到2625.3万人,研究生接近200多万人,人数规模已居世界第一,可以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人才,这是任何国家都不能相提并论的,也是我国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最大优势。而高校能否培养和造就出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造就世界一流人才,就关系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这也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刻不容缓的重要战略任务。
笔者认为,高校必须给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打造一个宽松的良好环境,一个包容的氛围,大力提倡并尊重人的自由探索和首创精神,全力支持和激励创新型人才拿出勇气,解放思想和个性,打破各种枷锁和障碍,大胆主动地积极探索,放下包袱,轻装前进,一如既往地在各种科研领域放手一搏!唯其如此,才能带来思想观念的碰撞和激荡,培育出敢担风险、勇攀高峰的人才队伍。必须全力激发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激情和灵感,全方位保护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旗帜鲜明地支持一大批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的人才,在高校内部全力形成激励创新的独特环境,让创新意识、创新理念竞相进发!让创造活力充分涌流激荡。其次,要能正确看待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一次失败都孕育着成功的因素。马克思曾经指出:“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定点。”创新作为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对旧观念和旧事物发起的挑战,自然难免会遇到困难和阻力。如果我们对科研实践中的失败缺少宽容、吹毛求疵,一味地横加指责,就会使人才创新的动力变为压力,积极进取变为消极懈怠。因此,必须要正确对待和帮助犯错误的科研人员,让创新人才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生活环境。当然,包容失败绝不是包容问题、包容错误,面对创新中的失败,一定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错误和不足,加以改进并完善,使其今后少走弯路。同时,必须要发挥集体才智,群策群力,共同查摆问题,分析原因,以科学、客观的态度构建一个积极向上、民主开放的创新环境。
总之,在高校应该形成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发展的人文环境:讲宽容,真诚,担当,多元,激情。使学习成为快乐、工作等于生活,通过打造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的人文环境,使创新型人才心情舒畅、放手一搏。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