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麦积区粮食生产现状及今后对策
2017-02-03张子元
张子元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天水 741020)
农业经济
天水市麦积区粮食生产现状及今后对策
张子元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天水 741020)
麦积区以旱作农业为主,近些年来干旱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粮食生产安全。麦积区各级政府克服各种气候因素对粮食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大力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玉米高产创建、小麦“一喷三防”、粮食作物良种为重点的粮食生产技术,粮食单产和总产稳中有升,粮食生产形势良好。为了巩固发展成果和进一步调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根据当前粮食生产的形势,本文提出了几条建议。
粮食生产;现状;对策
麦积区地处甘肃省东南部,秦岭北麓,渭河中游,是甘肃省和天水市的“东大门”。辖区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境内海拔748~2559m,四季分明,属大陆性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过渡带,年平均温度10.2℃,无霜期168~182d,年平均降雨量506.3mm。全区现有耕地面积71.28万亩,其中山地62.64万亩,川地8.64万亩,分别占全区耕地面积的87.88%和12.12%,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市辖农业区,主要农作物有粮食、蔬菜、油料和果树,农业在全区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该区大部分乡镇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旱作农业已成为该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该区今后相当长时间面临的重要农业问题。
一、近五年粮食生产情况
近年来麦积区自然灾害较为频繁,对农业的威胁较大,粮食生产面临严重挑战。但是,麦积区各级政府始终坚持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克服各种气候因素对粮食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大力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玉米高产创建、小麦“一喷三防”、粮食作物良种为重点的粮食生产技术,粮食单产和总产稳中有升,年度粮食播种面积一直保持在61.28万亩左右,总产一直保持在17.12万t左右。在全面落实各项增产措施后,粮食生产形势良好。
(一)夏季粮食生产情况
小麦是麦积区主要的夏粮作物。近年来,该区在小麦生产中大力推广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优良品种等技术,给该区小麦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小麦年度播种面积面积29.06万亩左右,平均单产为176.75kg/亩,总产5.14万t左右。
(二)秋季粮食生产情况
秋季粮食生产约占全年粮食总产的2/3,是各级政府和农技部门十分关注的工作。随着加快全膜双垄沟播、测土配方施肥、玉米高产创建、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等工作的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春季干旱对秋粮生产的威胁。各种配套措施的大面积推广,为秋粮稳产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区秋粮年度播种面积32.22万亩,平均单产为371.91kg/亩,总产11.98万t。其中:玉米播种面积23.2万亩(地膜面积18.9万亩),平均亩产438.38kg,总产10.17万t;马铃薯播种面积5.34万亩(地膜面积1.6万亩),平均亩产245.56kg(按5:1折粮),总产1.31万t;其它播种面积3.68万亩,平均亩产136.24kg,总产0.5万t左右。
(三)复种粮食作物情况
复种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粮食总产的有效途径。麦积区光热资源较为丰富,近年来把复种工作当做增加粮食总产的重要工作来抓。在油菜、小麦收获后,及时组织农技人员下乡蹲点,开展技术服务。据统计,全区复种粮食作物面积在10万亩左右,平均亩产268kg,总产2.68万t。其中:玉米复种面积3.72万亩,平均亩产415.6kg,总产1.55万t。大豆复种面积2.21万亩,平均亩产125.14kg,总产0.28万t。马铃薯复种面积3.14万亩,平均亩产234.65kg,总产0.74万t。其它复种粮食作物0.93万亩,平均亩产118.5kg,总产0.11万t。
二、粮食生产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抓住重大项目支撑机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依托旱作农业、玉米高产创建、全膜覆土穴播小麦、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小麦“一喷三防”等项目,区农业部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在保护性栽培、优良品种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创建了麦积区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园。
(二)切实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落实惠农政策
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相继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惠农政策的落实对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粮食单产和总产逐年增加。
(三)农业科技投入力度的增加
各级政府更加重视依靠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因地制宜地推广了全膜双垄播沟技术、全膜覆土穴播小麦技术等抗旱播种技术,提高抗旱生产水平。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极大地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为粮食增产提供了保障。
(四)有利的气候条件,为粮食生产提供保障
2014年以来,农作物在播种期部分区域遭受干旱影响,但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降雨及时,秋粮生长前期降雨量丰富,适宜作物生长。另外还实施了人工增雨作业,为粮食增产创造了条件。
三、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
(一)粮食生产成本增加,农民负担过重
据调查2012年化肥、农药、种子、农膜等生产资料价格普遍上涨。自去年以来,由于国内煤炭资源及电力紧张,农资原材料价格上涨,造成化肥等农资生产成本上升。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必将加大农民种田的生产成本,抵消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给农民的好处,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二)农村劳动力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日趋减少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断加快,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及农村空心化呈加剧趋势,对农村经济运行带来许多不利。农民工队伍的壮大,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发展,提高了农村劳动者的收入,另一方面,县域劳动力过度流失也影响到农业生产的稳定,致使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
(三)春季干旱的持续,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该区地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过渡带,降雨偏少,春季干旱较为严重,有时会出现春夏连旱的情况。该区年降雨量约600mm左右,70%的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春季干旱是影响春季农业生产正常进行的主要因素。
(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影响着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据调查,“十一五”期间麦积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相对于发达国家(70%~80%)较低。这不仅成为该区农业整体素质难以提高的“瓶颈”性因素,而且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寻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四、今后粮食生产建议
(一)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确保60万亩粮食生产的红线不动摇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麦积区粮食生产总面积一直保持在60~70万亩的范围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变化明显,果品、经济作物快速发展,给粮食生产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全区居民总人口测算,全区粮食总需要量为24万t左右,该区粮食自给能力只有17万t,粮食最大外购能力也就是7万t左右。因此要保证全区人民的生活需要,就必须确保60万亩粮田面积的红线不能突破。
(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力度,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现代农业的显著标志。当前,该区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依靠科技解决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据测算如果把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在30%~40%的基础上,增加到10个百分点,粮食生产的效益将会提高5%~10%。因此,全区涉农单位要坚定为“三农”服务的目标,努力将科研成果、实用技术真正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在这方面,该区的旱作农业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玉米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小麦一喷三防等项目的实施为该区粮食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强化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确保种粮补贴发到农民手中
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粮食直补等是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惠农措施,对于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麦积区各级政府要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采取强有力措施,要继续实施政策引导,加大惠农政策扶持力度,继续强化粮食生产激励机制,建立惠农补贴的长效机制,把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让农民切实感到党中央国务院关注“三农”、关注“民生”的决心。
(四)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保证农资市场的健康运行
农资价格直接关系到种粮成本,近年来农资价格水涨船高,直接影响到农民种粮的成本,种粮补贴赶不上农资价格的上涨。因此农业部门应该加强管理,利用农闲时节和春、秋种期间,深入各乡镇开展宣传活动,通过科技直通车、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农业法制宣传;同时开展宣传周活动,在集贸市场设立法制宣传台进行现场咨询解答。另外,农业执法部门要加大农资市场的检查力度,深入开展种子、农药、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专项检查和治理行动,严厉打击坑农、害农事件,为广大农民提供健康、稳定的农资市场,确保农民利益不受侵犯。
(五)加强粮食市场的监管,保证粮食市场价格稳定
粮食管理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央、省、市有关粮食安全的文件精神,加强粮食市场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粮食市场供应和市场稳定工作。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增加农民收入,防止价格过度波动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组织协调好粮食产销协作工作,搞好粮食供应,加大对粮食市场的监督检查。坚决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不法行为,维护正常的粮食市场流通秩序,确保粮食安全。
(六)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全面提高粮食产品质量
粮食生产要把量的稳定和质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通过合理布局、内部结构优化和品种调整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生产效益。一是立足市场,加快粮食作物结构调整。要合理压缩小麦,稳定玉米,发展复种秋杂粮和专用薯类。二是面向市场,加快粮食品种结构调整。在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提高粮食品质等措施提高粮食产品的商品性和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加粮食售价和增加农民收入。三是重视质量安全,加快粮食品质结构调整。要加强粮食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建立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加强对粮食投入品的监督管理,积极推进无公害粮食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
(编辑:刘诗吟)
S5-3 文献识别码:A
1673-9019(2017)04-0018-03
2016-12-30
张子元(1973-),男,甘肃天水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农艺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