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园绿盲蝽的综合防治技术
2017-02-03王晓娥
杨 静,王晓娥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
绿盲蝽原为棉花、牧草等农作物上常发害虫,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葡萄种植面积的扩大,绿盲蝽在葡萄上的危害日益严重,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直接影响到葡萄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1-3]。
1 形态特征
绿盲蝽成虫体长5.0mm、宽2.2mm、绿色、密被短毛。头部三角形,黄绿色,复眼黑色突出,无单眼,触角4节丝状,较短,约为体长2/3,第2节长等于3、4节之和,向端部颜色渐深,1节黄绿色,4节黑褐色。前胸背板深绿色,布许多小黑点,前缘宽,初孵时绿色,复眼桃红色。2龄黄褐色,3龄出现翅芽,4龄超过第1腹节,2、3、4龄触角端和足端黑褐色,5龄后全体鲜绿色,密被黑细毛,触角淡黄色,端部色渐深,眼灰色[4]。
2 发生规律与习性
绿盲蝽以卵越冬,越冬卵主要产在葡萄芽鳞内,占越冬卵总量的98%,极少量产于葡萄枯枝、落叶内。翌年日均气温在10℃以上时孵化为若虫,随后出现成虫[5]。绿盲蝽1年发生4~5代,在葡萄整个生育期均有发生,1、2代为主要危害代。绿盲蝽的发生与葡萄的生长发育有关,北方地区葡萄园内第1代若虫孵化高峰为4月下旬,此时正是葡萄萌芽期,1代若虫取食危害葡萄嫩芽。第2代若虫于6月上旬即葡萄花期至幼果期达到孵化高峰,危害葡萄的花序、幼果,2代成虫羽化后开始部分转移到附近杂草、果园、苗圃等植物上危害,部分仍留在葡萄园取食危害。第3、4代成虫仍有部分转移扩散至园外危害,因修剪和清理副梢及喷洒药剂等原因,园内虫量较少,对葡萄造成的危害较轻。第5代成虫于9月下旬开始大量迂回葡萄园产卵越冬,发生数量多,且持续时间较长,从9月中旬一直到11月上中旬均有成虫发生。绿盲蝽世代重叠现象严重,主要转移到豆类、玉米、棉花、蔬菜等作物上危害。成虫寿命最长可达45天,飞行力极强,行动活泼,日夜均可活动,但夜晚活泼,白天多在叶背、叶柄等隐蔽处潜藏或爬行,清晨和夜晚爬到叶芽及幼果上刺吸危害,稍受惊动,迅速爬迁,不易发现,防治困难。若虫有避光性,昼伏夜出,阴雨天可全天取食。
3 综合防治
针对绿盲蝽发生特点,必须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加强虫情监测,采取早治、联防、综合治理的防治方法。
3.1 农业防治
在9月份彻底清除园中或园边的寄主杂草,如藜、蒿类,减少最末一代的发生量,从而减少越冬卵量。多雨季节注意开沟排水、中耕除草,降低园内湿度。大多葡萄同行距是2m,必须搞好管理(抹芽、副梢处理、绑蔓),改善架面通风透光条件。对幼树及偏旺树,避免冬剪过重;多施磷钾肥料,控制用氮量,防止葡萄徒长。
3.2 物理防治
利用其成虫的趋光性,可在成虫发生期统一采用频振式诱杀成虫,以减少卵的基数。也可在葡萄树上悬挂粘板粘附绿盲蝽或释放性激素诱集成虫。
3.3 生物防治
3.3.1 注意保护天敌。在葡萄行间种植紫花苜蓿或其它绿肥植物,以增加天敌数量;尽量减少农药用量,必须使用时,选择对靶标害虫高效、对天敌低毒的农药。
3.3.2 生物农药。于绿盲蝽若虫发生期利用植物源农药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1000倍液或0.3%印楝素2000倍液喷雾,间隔7天1次,于旁晚时分喷药。
3.4 化学防治
搞好虫情监测,防治时果农要联合起来,做到集中连片联合除治,防止害虫迁移。同时一定要做到喷药细致、均匀,正反面均能喷布[6]。当芽眼鳞片开裂膨大期成绒球时,喷1遍3°Be的石硫合剂,可有效降低虫卵基数和虫卵的孵化率。葡萄萌芽后,要立即喷10%吡虫啉25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或20%氰戊菊酯乳油1500倍液等。花前花后再喷2遍杀虫剂是关键(药剂同上)。在做好1代绿盲蝽防治的基础上,2~5代迁移到别的植物上危害,同样统一防治。可分别于6月上旬,7月上中旬,8月上中旬,9月上中旬进行,视具体情况选喷90%杜邦万灵粉4000倍液+赛特生1500倍液、1.8%阿维1500倍液+5%啶虫脒1500倍液等。
喷药一定要细致、周到,除喷洒被害部位外,枯枝、杂草及地面也要喷药,以消灭潜伏的绿盲蝽,即能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