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德阳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2017-02-03刘洁岭
刘洁岭,何 洋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618000)
1 背景研究
现如今诸多水问题都是城市过度硬化造成的,缺少合理处理水问题的载体,缺少科学处理水问题的技术,城市水生态系统难以自我调节,曾经的海绵体变成了钢筋水泥体。城市街道内涝、饮用水污染、水资源短缺、水质下降、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城市构建筑物下陷等问题相继在部分城市出现[1]。水生态基础设施是一个可持续的生命系统,即生态、系统、可持续地解决水问题,包括自然水生态系统和生态化的水工基础设施,完全有别于过去传统的工程性灰色基础设施(单一功能目标的工程建设)。一个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的建立需要在规划和工程设计2个层面上进行[2,3]。德阳市着力依托现有的绵远河、石亭江、龙门山脉,依托适宜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成都经济区,构建大环境景观生态格局,建立城中有山、城中有水、城中有自然的人与自然共融的建设模式,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德阳作为成都经济区圈层式发展的北向重要组成部分,是成都经济区城市生态空间的融和与补充,是成都经济区的“绿色庭院”和“生态廊道”之一。德阳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合理建设,对整个区域的经济、生态、旅游等都有促进作用。
2 德阳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2.1 划分区域,控制尺度 在国家尺度、区域尺度和城市尺度的体系下,以德阳市城市建成区为基础,以城市建成区周边生态绿地及防护绿地为依托,以岷山路、泰山路、庐山路、龙泉山路“四山”纵向生态廊道,和青衣江路、黄河路、凯江路、长江路、岷江路、珠江路、沱江路、嘉陵江路“八水”横向生态廊道为界限,划分为街道单元尺度,形成水生态斑块,区域划分清晰,以便于控制监督城市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各个廊道的联系与交流。
2.2 构建绿道,形成骨架 依托绵远河为德阳市生态主廊,沿河定点连续布置滨水绿地、雨水花园、下沉绿地、街旁绿地,将绵远河岸线绿色控制带控制在50m以上,沿河宽阔处可规划设计为滨河公园、主题公园等。以岷山路、泰山路、庐山路、龙泉山路为基底,打造“四山”纵向生态廊道,以青衣江路、黄河路、凯江路、长江路、岷江路、珠江路、沱江路、嘉陵江路为基底,打造“八水”横向生态廊道,纵横相交,形成1km为单位的绿网,逐步形成都市型绿道,体现出绿色、节能、低碳、环保的特点,这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倡低碳出行。
2.3 布置绿点,激活区域 大型绿地已难以布入城市中心区,小型绿地点状布置将对城市绿地系统有弥补作用。以500m为服务半径基本单元,充分利用城市失落空间,促成较为有效的合作模式,鼓励市民、专家、学者、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开发,共同享受。小尺度绿色空间合理分布,绿色廊道将其串联,形成有机网络,保障城市生物多样性,配置富有创意的群众性的体育设施,逐层完善城市生态系统体系。
2.4 雨水花园,软化道路 雨水花园或下沉绿地是一种分散式、自由式、人工自然化、小型化的水生态基础设施,是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自上而下依次是:蓄水层、树皮覆盖层、种植土层、人工填料层和砾石层。其中在填料层和砾石层之间可以铺设一层砂层或土工布。防渗或不防渗可以根据雨水花园与周边建筑物的距离和环境条件合理设计。在砾石层中埋置集水穿孔管,根据需要回收利用或排入就近水体。前者注重景观效果,后者相对单一[4]。两者都可以结合城市街旁绿地进行配合设计,在不增加用地面积、少量建设成本的条件下,两者都能改善绿地的多样性、趣味性、景观性,软化地表,就地削弱雨水径流,就地利用雨水资源,改善局部小气候,建设水适应性景观[5]。尽量采用耐旱但又具有忍耐暂时性水浸的植物。这样的植物环境适应性强,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2.5 屋顶花园,绿色建筑 德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鼓励建造种植屋面,认为屋顶绿化是对建筑破坏自然的一种补偿,而海绵城市也需要对城市硬质建构筑物进行软化。逐步制定规范屋顶绿化发展原则、指南与规范,出台相关鼓励政策,鼓励在新建或改建建筑中加入屋顶绿化,补贴屋顶绿化工程,鼓励建筑植被化科研开发。
2.6 生态湿地,形成双核 德阳已建成市区第一个湿地公园,即旌南湿地公园,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一步,是一个具有净水、环氧功能的新型湿地景观公园。该项目占地约3.33hm2,引进欧洲人工补给地下水技术,利用人工湿地处理绵远河水,由人造池塘入渗补给地下水,缓解城市用水需求。建立地下水监测孔,监控地下水质变化,保证水质达到水源要求[6]。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河流水体排出需要净化,同时进入城市也有必要净化。况且,旌南湿地公园功能面积上不算大,还不能满足整个建成区的需求,所以在德阳上游可以规划建设一个湿地公园,完善湿地生态,形成湿地双核,控制水体进出。
2.7 绿色科技,创新景观 扩大科技景观影响力,创建科技园,吸引相关专家与学者、大学生、公众一起参与进来,共同创新创建绿色科技,鼓励设计或引进相关生态科技,如除尘吸霾路灯及设备、生态水处理科技等,使科技创新大众化、规划化。将生态科技与创新景观相结合,改善城市景观呆板单一的设计模式,引入相关专业科技创新竞赛,公开公平,公众参与。恰当融入并合适创新历史文化素材,将“德孝文化”、“三国文化”、“三星堆文化”发扬光大,提高全市人民文化素养,利用好本地优质的自然人文资源。将科技、景观、生态、人文,融于一体,打造属于自身特色的旅游名片。
3 结语
相对于灰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正在以绿色、生态、低碳、环保的角色走进城市的角落,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再是一味的钢筋水泥摊大饼,在城市双修的大背景下,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才是接下来城市发展的主旋律。逆城市化和城市内部更新在不断变化,生活与工作也不能分隔开来,人们更多的是希望在城市当中绿色出行,在城市当中漫步、骑游,在城市当中与自然零距离接触。水生态基础设施的体系建设,将逐步完善城市生态系统,从不同尺度、不同角度解决部分城市问题。
[1]俞孔坚,韩西丽,朱强.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生态基础设施途径[J].自然资源学报,2007,2(5).
[2]俞孔坚.美丽中国的水生态基础设施:理论与实践[J].鄱阳湖学刊,2015(10):5-18.Yu Kongjian.Aquatic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of Wild China:the Theory and Pracitce[J].Journal of Poyang Lake.2015(10):5-18.
[3]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49-153.Yu Kongjian,Li Dihua.The Way to Urban Landscape:Communicating with Mayors[M].Beijing:China Architecture&Building Press,2003:149-153.
[4]王思思,车伍,魏一哲,董音.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J].南方建筑.2014(03)
[5]俞孔坚,张蕾.黄泛平原区适应性“水城”景观及其保护和建设途径[J].水利学报,2008,39(6):688-696.Yu Kongjian,Zhang Lei.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ater Cities Adaptive to the Areas Flooded by the Yellow River[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08,39(6):688-696
[6]向璐璐,李俊奇,邝诺,车伍,李艺,刘旭东.雨水花园设计方法探析[J].给水排水,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