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障碍设计在老年社区景观中的运用
——以玉溪江川胡家湾老年社区景观设计为例

2017-02-03孙玉祥

现代园艺 2017年15期
关键词:景观老年人社区

沈 丹,孙玉祥

(西南林业大学艺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224)

尊老、敬老这一优良传统已在我国沿袭了几千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适的养老环境,已成为我国现今社会的主要关注点。针对老年人这一庞大而特殊的群体,其日常活动的环境空间必须符合其生理及心理的需求。

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体现了整个社会对特殊人群的尊重和关怀。随着机能的下降,身体的行动、视觉、听力等都有很大的衰退[1],常规的环境设施已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因此,老年社区无障碍环境继续得以改善,这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全民公共道德意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2]。

为响应国家“美丽乡村”的号召,玉溪市江川县推动美丽家园行动建设项目,旨在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幸福指数。其中,胡家湾片区将原有的农家乐用地功能调整为养老社区的建设,缓解当地居民的养老压力。

1 胡家湾村概况

胡家湾村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坐落于抚仙湖西南岸,隶属于江城镇海门村委会,距离江城镇10km,交通便利。其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半干燥高原季风气候,海拔高,地形复杂,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雨量充沛,年降水量670~2412mm。村庄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环湖两岸生态环境宜人,植被良好,绿树成荫。

2 基地分析

2.1 地形分析

场地地形以山地为主,南北两面靠山,东面毗邻抚仙湖,环境宜人。环湖西线在该区域穿过,区域内交通便利,环境清幽。

2.2 建筑分析

该区域规划场地原有一处农家乐,因荒废时间较久,因此在设计中主要对其进行改造更新,循环利用。对于区域内废弃的住宅,因常年无人居住失修,决定对其进行拆除。

2.3 场地及设施分析

区域内闲置场地较多,但空间划分不当导致人流分布不均,局部空间过分拥挤,场地中央区域则无人问津。场地中室外休息设施较少,原有的健身器材陈旧,安全系数较低。

2.4 植被分析

场地外侧南北两面山体上植被较为茂盛,以常绿灌木和乔木为主,在设计中予以保护作为防护林使用。场地内生长有若干大乔木,有的年代久远,已达到古树名木级别,绝大部分予以保留并加以保护,少数有碍方案设计及后期施工的进行移植处理。原农家乐范围内植物配置较为稀疏,且无统一规划,在设计中将进行重新配置。

3 设计理念及构思

“无障碍”设计即想居民之所想,造居民之所需。无障碍设计所针对的人群就是社会中的特殊人群,如老人、小孩或者有肢体障碍的人群。他们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怀。无障碍即消除障碍,通过科学技术、材料、色彩、灯光、空间划分等能使用到的媒介来消除群体活动中的障碍[3]。胡家湾养老社区景观服务的人群即是老年人,考虑老年人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将以“无障碍”空间的建设作为整个方案的理念,使老年人感到其活动空间安全、舒适,最终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颐养天年。在实际设计中,水边防护栏、无障碍坡道、道路铺装中的盲道、特殊娱乐交流的场地建设等,都会充分体现“无障碍”这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4 胡家湾养老社区景观设计

4.1 总体布局

社区规划总用地面积为25416m2,其中建筑面积3912.18m2,景观占地面积19700m2,配备老年住宅、医疗、护理等功能建筑及设施。社区使用中心式景观布局形式,主要建筑体围绕中央景观区进行布局,使每一个建筑单体都有参与中心景观区良好的可达性与景观均好性。

4.2 交通分析

老年社区内需要的是多种尺度的、精心设计的道路系统,外围区域注重机动车的通行,内部空间满足老年人以步行为主、自行车和电瓶车出行为辅的使用需求[4]。因此,社区将设置4个出入口,创造出入的便捷性。社区内主干道只允许消防车辆进入,其余车辆均泊在社区外规划的泊车场地以防止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社区道路系统设计采用混合式路网,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同时也提供连接良好的机动车道路系统。在外环道路系统中分离机动车道和步行道;在内环道路系统只留有供步行、自行车和残障老人电瓶车。

4.2.1 社区内的道路系统。社区内设置有一级道路、二级道路、休闲步道和多个滞留小广场。一级道路满足机动车行及消防通道的需求,宽为6m,面层采用A级沥青。二级道路宽为2~4m,为步行主干线,其中步行通道与宅间绿地相连接的步道宽为1.5~2m,均使用透水、耐久性高的材料。社区内设置的多个广场地面均采用防滑铺地材料,供老年人进行小型的群聚活动,在发生危险时亦可作为社区内主要集散地使用,方便老年人躲避灾害。

4.2.2 社区道路无障碍设计。①通道。无障碍步行通道宽度为1350mm,以保证轮椅使用者与步行者可错身通过。社区内步行干道均设置有盲道,垃圾桶、标识牌等设施的放置均避开了盲道,并设置相关的诱导标志。②标志物。由于老年人视力和记忆力的减退,方向判断力差,故步行通道与宅间绿地相连接的步道通过不同的标识设立和不同植物的种植加以区分,在道路的转折点与终点处安置易见性高的景观小品,使老年人能够顺利到达目的地。③坡道。老年人的步伐不如年轻人那么矫健轻快,因此社区内的地面高差变化区域尽量避免使用阶梯,而是用倾斜度适宜的缓坡来解决通行问题。坡道的设计以直线为主,不采取过多曲线条。坡道长度控制在≤12000mm的范围内,在坡道长度≥9000mm的时候,增设≥1500×1500mm的休息台。坡道的缓坡高度为1/12,并适当结合防滑措施来排除安全隐患。坡道的侧面增设不小于50mm的安全挡土台,台面宽度≥300mm,踢面高度≤150mm。④楼梯。高差太大必须使用楼梯时,同无障碍坡道设计规范相同,不采用带曲线条的设计方式,在楼梯踏步面上增加防滑条,避免老年人因鞋底湿滑而摔倒。在楼梯的90°转角处以强烈色彩对比的颜色对老年人进行提示。为了方便轮椅老年人通行,在道路交叉位置上断开增加缓坡设计,在有坡道的区域增加亮色对比对老年人进行提示,同时在斜坡处增加必要的防滑带,地面选用毛面材料进行铺装。楼梯的设计以活动不便者的活动条件为设计依据,楼梯宽度≥1200mm。楼梯两侧均设有安全扶手及盲文提示。

4.3 景观分区及其无障碍设计

依据其建筑布局和使用功能以及老年人活动行为特性,将江川胡家湾老年社区分为6个区域进行设计的展开:出入口景观区、综合服务区、自然景观区、银龄住宅区、健身活动区、医疗护理区,赋予每个景观区域不同的功能和形式,在满足老年人如常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增添了生活的舒适度及趣味性。

4.3.1 出入口景观区。社区设置了4个出入口。出入口景观是整个社区的门面,也是社区的一个重要景观节点[5]。①主入口无障碍设计。主入口区域正对1座高为3~6m的台地,造成了景观的不和谐。方案将加设上升阶梯缓和这种突兀的变化,并在阶梯上加设栏杆、扶手、按钮等无障碍设施,由此来增强设施人性化。4个出入口在设计上主要通过地面铺装、植物配置等手法来营造具有特色的出入口景观。在出入口的地面铺装上选用防滑材料进行铺设,防止老年人因地面湿滑造成伤害。另外,在活动场地的出入口中增设识别性强的提示性景观节点,并利用声音、颜色作为辅助性提醒,以便帮助老年人建立思维连贯的视觉映像。②入口无障碍停车位设计。在社区出入口区域增设无障碍停车位(主要以轮椅使用者为主),并连接步行干道,避免穿越其他机动车位。无障碍停车位布置在靠近建筑物出入口的地方,通道的宽度为1.2m以上,在无障碍停车位中用醒目的标识作为对其他车辆的提醒。无障碍停车位的设计占整个社区停车位比重的1%,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考虑,体会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在设计中不刻意的营造“特殊”气氛,而是在无微不至的细节设计中体现对老年人、残疾人的关注,使得社区真正做到了无障碍[6]。

4.3.2 老年综合服务区。①景观节点布置。该区位于整个社区的东南方,与医院毗邻,正对主入口上升阶梯,主要景观节点有亲水木桥、藕香亭、特色水池。其中藕香亭与水池毗邻,在水面开阔处种植水葱、荷藕等植物,以此为亭中休息的老年人提供视觉以及嗅觉上的享受。水池边种植水杉、垂柳等亲水性乔木。水池上方搭建亲水木桥,丰富社区景观空间的连续性与趣味性。②该区无障碍设计。在亲水木桥上加设栏杆、扶手、按钮等,并做防腐处理,以此来增加老年人心理上的安全感。其次该区内还设置了多种无障碍标识,其均采用国际通用的无障碍标识牌,针对视力障碍人群设置了盲文地图等特殊标识牌,使这类人群可通过触觉感知方位。另外,区域内设置了1处卫生间,其中在男女卫生间各设置了1个无障碍独立厕位,面积在3.5~4.0m2,马桶高为50mm,两侧设置70mm的水平抓杆。马桶右边40mm处设置意外紧急呼叫按钮,地面采用透水砖防滑处理,减少地面湿滑对老年人造成的伤害。另外男厕设置了无障碍小便池,地面采用透水砖防滑处理。洗手池前设置了1~2m2的空间供轮椅使用者使用,两侧和前缘60mm处设置安全助力扶手。

4.3.3 自然景观区。该区位于整个社区的中心,也是社区的主要景观焦点,主要以带状方式进行布局,利用地势的高低,放置乱石,形成自然假山叠水。其中包括:天伦乐亭廊、特色水池、敬晚亭、亲水休闲广场、怡情廊架等节点及设施。

4.3.4 银龄住宅区。银龄住宅区的景观设计最大程度上体现无障碍设计。该区域在规划上结合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起居习惯,在围合场地内,布局了休息交往的空间,为老人们提供聚会的场地。在场地道路两侧增加了休息座椅,满足老年人交流、观赏、娱乐、休憩等不同的需求。为了适应季节性变化,防止夏季太阳曝晒后不能使用,在休憩座椅的材料选择导热性强的材料。座椅造型设计中增加助力扶手帮助老年人起坐,减少起坐困难的状态。①植物配置。根据当地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设置特色种植池,由有需求的老年人管理种植可采摘食用植物,如葡萄、樱桃、枇杷等。这不仅能营造良好的季相,同时也能带来丰富的味觉体验,采摘的过程也能给人成就感和满足感。靠近道路边界不种植浆果类植物,以免浆果成熟时掉落地面造成老年人滑倒摔伤。宅间出入口运用不同颜色的植物营造识别性较强的景观来增强老年人的记忆。②照明设计。在宅间活动场地的照明系统设计中,考虑老年人的视线接受能力和范围,以及早晨灯光照明和夜间灯光照明的接受适应能力,在宅间选择暖色光源照射,并调整光照的角度减少眩光。在需要重点提示的细节部分用灯光作为提醒,例如住宅出入口、台阶、坡道转角、人行道路两侧等。

4.3.5 健身活动区。健身活动区设有卵石脚底按摩步道、健身设施、羽毛球场、篮球场等设施。活动步道的设计中增加纹案的拼贴,作为道路引导标识,指引老年人的行径方向。场地铺地选择具有一定弹性的软性材料,既能确保安全又能缓解坚硬地面带来的疲劳状态。另外铺地材料还需考虑有行走障碍的老年人,应选用防滑、平整、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其平整度不超过3mm,拼接的缝隙不超过10mm,防止老年人被翘起的部分绊倒。

4.3.6 医疗护理区。医疗护理区位于社区的北端,与医院毗邻,视野开阔,阳光充足,为有医疗、康复需求的老年居住者提供24小时医护服务,做到真正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该区域主要以药用植物来营造特色景观,种植丁香、金银花、栀子、黄连木、槐花、月季、石榴、鸡冠花等植物,不仅有良好的视觉效果,还具有保健的作用,为康复和医疗提供辅助性作用。

5 结论

社会进步与科技高速的发展,老年人的特殊居住需求渐渐被社会淡忘,这种尴尬局面值得引起全社会的深思。老年社区环境的良性发展,不仅需要社会学、医学、护理学、植物学等多种学科的共同努力,同时还有赖于社会医疗保障、救治系统的完整性。玉溪江川胡家湾养老社区景观设计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具体特征,结合当地现有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建立适合老年人生活和养老的无障碍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便捷舒适的户外景观及设施的需求,使他们积极健康地安度晚年。这一举措将解决江川胡家湾片区老年人的养老居住问题,也将为有类似情境的区域提供参考和借鉴。

[1]崔海鸥.老年人住宅室外环境的无障碍设计研究[J].建筑工程与设计,2015(12):122.

[2]张菲菲,王昊.浅析老年人居住空间的无障碍设计[J].装饰装修天地,2016(16):266.

[3]李小青.休闲与养老[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09.

[4]胡静.福建老年公寓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福州市为例[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08.

[5]GB 50763-2012.无障碍设计规范[S].

[6]袁松亭,王文静.老年住宅社区景观设计解析[R].笛东联合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设计研究中心,2009

猜你喜欢

景观老年人社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景观别墅
社区大作战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