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础地力,实现“藏粮于地”战略
2017-02-03熊仕娟黄兴成
熊仕娟,黄兴成
(1贵州省农科院辣椒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06;2贵州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3农业部贵州耕地保育与农业环境科学观测试验站,贵州贵阳)
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与土地、资源和环境的矛盾一直存在,并且将长期影响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十三五”开局以来,国家以中央文件形式正式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旨在促进我国农业的供给侧改革,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1]。“藏粮于地”战略的核心,就是要提升土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1]。基础地力是反映耕地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从提升基础地力,实现“藏粮于地”战略实施的角度,分析了提升基础地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提升基础地力的途径,旨在为国家“藏粮于地”战略实施提供有益参考。
1 提升基础地力的必要性分析
“藏粮于地”战略关键是要提升耕地质量。耕地是农业之本,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然而,我国耕地质量的现状总体不容乐观。据农业部《关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的公报》[2]统计显示,全国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例达72.7%,其中,低产田超过30%。这部分耕地基础地力相对较差,障碍因素突出,严重制约着粮食产量的提升。同时,土壤退化的问题日趋严重,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3]。长期以来,为了保障粮食能够持续供应,我国主要采取高复种、高投入方式提高耕地生产力。然而,这种高复种、高投入的种植模式带来了肥料利用率降低[4]、土壤质量下降[5]、生态环境问题[6]和资源浪费[7]等一系列的问题。提升基础地力,实现“藏粮于地”战略已迫在眉睫。
提升基础地力是种植业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我国农业发展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生产力不发达,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经逐步由量转向质。从长远来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方面必须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另外一方面,除粮食以外,还要增加棉、油、糖、果、蔬菜等农产品的有效供给[3]。提升农产品质量是人们对物质需求规律的必然要求,提升生产效益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做到种植业的提质增效,必须提高基础地力,才能够有效保证粮食的生产供给,并保证非粮食的有效生产。
2 提升基础地力的可行性分析
2.1 能够提升土地生产潜力 不同学者[8-10]的研究结果均表明,土壤基础地力与良好的施肥管理条件下作物的产量呈正相关,基础地力越高,对作物产量的相对贡献越大。表明作物高产更依赖于高基础地力,提升基础地力有利于提升土地的生产潜力。我国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生产的贡献仅5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11]。因此,提升基础地力,能够促进作物产量的高产,提升基础地力对粮食的贡献。
2.2 能够缩减产量差 缩减产量差被认为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以往的研究表明,通过优化水肥管理[12]和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13]等措施能够缩减产量差。黄兴成等[8]研究表明,提升基础地力是缩减西南黄壤区粮油产量差的有效途径,表现为随着基础地力的提升,作物获得区域高产潜力的产量差逐渐降低。提升基础地力,成为缩减产量差的重要途径,亦成为今后缩减产量差,实现粮食安全的研究热点。
2.3 可增强粮食生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粮食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是反映作物产量安全的重要指标。不同研究结果均表明[8,10],随着基础地力的提升,产量稳定性指数(SI)降低,可持续性指数(SYI)增加,提升基础地力能够增强粮食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 提升基础地力的途径探讨
基础地力的提升对保证粮食的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确保“藏粮于地”战略实施的有效途径。学者指出,良好的土壤管理、合理施肥、改良土壤障碍因素、土壤培肥等都能够促进基础地力的和粮食生产力提升。(1)良好的土壤管理。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土壤质量的监测网络,做到对土壤质量能全面了解,动态掌握;另一方面,要完善区域耕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土地整理,加强集约化生产设施建设,做到集中连片,有效管理;第三,要对局域土壤进行管理,采用合适的耕作栽培措施进行管理,如免耕、休耕、轮作等措施都能够提升基础地力[14-16]。(2)合理施肥。平衡施肥、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措施已经被证明能够保证作物的养分供应,同时达到培肥土壤的目的,能够提升地力[17,18]。(3)改良土壤障碍因素。土壤酸化、盐渍化、沙化等土壤退化因子都会导致着基础地力的降低,因此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土壤改良,改善土壤的环境条件,从而提升基础地力[19,20]。
然而,必须注意的是,基础地力反映出作物产量的高低,是一个作物、环境因子、人为管理综合作用的结果,必须针对多因子进行综合提升,才能有效提升基础地力。
[1]陈印军,易小燕,陈金强,等.藏粮于地战略与路径选择[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2):8-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关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的公报.2014-12-17.
[3]曾衍德.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实现“藏粮于地”[J].中国农技推广,2015,31(9):3-5,11.
[4]张福锁,王激清,张卫峰,等.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J].土壤学报,2008,45(5):915-924.
[5]张北赢,陈天林,王兵.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1):182-187.
[6]李宝刚,谭超,何容信.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4):193-194.
[7]高祥照,马文奇,杜森,等.我国施肥中存在问题的分析[J].土壤通报,2001,32(6):258-261.
[8]黄兴成,石孝均,李渝,等.基础地力对黄壤区粮油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7,50(8):1476-1485.
[9]乔磊,江荣风,张福锁,等.壤基础地力对水稻体系的增产与稳产作用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2016,11(9):1031-1034.
[10]梁涛,陈轩敬,赵亚南,等.四川盆地水稻产量对基础地力与施肥的响应[J].中国农业科学,2015,48(23):4759-4768.
[11]汤勇华,黄耀.中国大陆主要粮食作物地力贡献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27(4):1283-1289.
[12]Mueller N D,Gerber J S,Johnston M,et al.Closing yield gaps through nutrient and water management.[J].Nature,2012,490(7419):254.
[13]Zhang W,Cao G,Li X,et al.Closing yield gaps in China by empowering smallholder farmers.[J].Nature,2016,537(7622):671.
[14]王法宏,冯波,王旭清.国内外免耕技术应用概况[J].山东农业科学,2003(6):49-53.
[15]王平杰.郧县库区移民土地整理与地力提升[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229-229.
[16]陈福兴,张马祥.不同轮作方式对培肥地力的作用[J].土壤通报,1996(2):70-72.
[17]徐延慧.秸秆还田是提高地力的有效途径[J].农村牧区机械化,1997(2):39-39.
[18]孙立,何福才.平衡施肥应用技术成效[J].石河子科技,2000(5):38-39.
[19]陈红英.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的对策与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7):133-134.
[20]孙慧,罗淑英,谢艳玲.实施酸化土壤改良提升耕地地力[J].湖南农业,2012(1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