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植物保护工作存在问题和发展思路
2017-02-03赵英华马世龙
赵英华 马世龙
(河北省衡水市植物保护检疫站 河北 衡水 053000)
衡水市植物保护工作存在问题和发展思路
赵英华 马世龙
(河北省衡水市植物保护检疫站 河北 衡水 053000)
植物保护工作是控制农业生物灾害、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一项社会公益性工作,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农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新形势下,对植保技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一家一户防病治虫难的问题将会长期存在,加强基层植物保护工作,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 衡水市植物保护与检疫现状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在各级植保技术人员的努力下,植保各项工作都有了长足进展,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重大病虫防治、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植物检疫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农业生产、粮食增收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1.1 基本情况。衡水市是传统农业大市,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约73.33万hm2,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近年来,由于气候、土壤和耕作制度条件的改变及有害生物的多样性和发生规律的复杂性,衡水市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种类多、频率高、危害重。据统计,全市病虫草鼠害年发生面积约500万hm2,防治面积约470万hm2。因病虫草鼠等危害造成农作物产量损失20%~30%,严重时达50%以上。
1.2 植保体系现状。全市共有植保人员174人,其中,专职植物检疫员49名,现有推广研究员3名,高级农艺师9名,农艺师46名,助理农艺师71人,主要负责病虫害预测预报、病虫害防治以及新农药、新药械和植保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承担了公益性服务职能。
1.3 病虫害预测预报现状。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作物区域布局、种植结构、栽培制度等方面的变革,农田生态系统变化明显,对农业有害生物发生规律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农业有害生物复杂多变,常发性病虫发生加重,次要病虫向主要病虫转化,新的有害生物和检疫性对象不断出现,传统技术已难以适应防治要求。目前,全市测报基本上是靠眼观手查,限制了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改善测报手段,提高测报准确率已成为当务之急。全市植保技术人员按照《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和《河北省农作物病虫鼠测报技术》进行病虫害的系统调查和大面积普查,在着重加大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调查监测的同时,对突发、新发、偶发病虫害进行了重点监测,有效地提高了监测预报准确率,全市病虫预报准确率达到了95%以上,预报及时率达100%,测报的时效性在15 d以上。
1.4 防控工作开展现状。近年来,经过全市各级植保技术人员的努力,目前绿色防控工作和统防统治工作有了长足进展。在玉米、小麦、棉花、蔬菜主要农作物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玉米示范面积5万亩,辐射带动50万亩,棉花示范面积0.5万亩,辐射带动5万亩,蔬菜示范面积3 000亩,辐射带动3万亩,小麦示范面积0.5万亩,辐射带动5万亩。通过实施绿色防控,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有效控制了农药残留,示范基地绿色防控技术到位率达到90%以上,病虫防控效果达到85%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0%。在实施绿色防控的同时,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目前,全市共有各种类型的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275个,从业人员2 800人,拥有各种施药器械5 420台套,其中大型施药机械462台套,航空植保机械17架,日作业能力达到12.3万亩,年统防统治面积达到160万亩。
1.5 植物检疫现状。检疫手段落后,缺乏技术支撑,工作人员仅凭一双肉眼和经验开展检疫工作,这样直接影响检疫的效率和检疫结果的准确性;植物检疫长期以来没有固定的专项事业经费,导致疫情普查、封锁控制等工作难以落实;工作开展不全面,主要是检查当地种子经营门市部,而在其他场所执行植物检疫任务很少。近年来,全市各级植保系统通过加强植保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培训,依法做好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工作,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做好有害生物疫情普查监测及扑灭工作,有效控制了有害生物疫情的发生、发展和蔓延,保障了全市农业生产安全。
1.6 农药使用现状。衡水市常年化学农药用量3 000 t左右,主要是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目前,多数农民使用的都是高效低毒农药。由于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在消灭害虫的同时,也使大量的有益生物被灭杀,使生态环境平衡受到破坏,同时害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强。一是农民依赖于化学农药,任意增加农药用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病虫害得以有效的控制,但大量的使用农药,不仅导致土壤及农产品上有大量的农药残留,同时农业生态平衡也受到了破坏。二是农药误用、错用现象还较普遍。三是喷药设备落后,农药利用率低。目前,农民常用的喷雾器主要是工农-16型、WFB-型和工农-36型喷雾器等,喷洒性能差,喷洒部件单一,雾化效果差,许多产品质量低劣,“跑、冒、滴、漏”现象严重,降低了防治效果。
2 植保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人员缺乏,队伍素质不高。县级植保技术人员较少,队伍不稳定,部分地方只有2~3人,人员严重不足,导致植保科技人员与农民对接异常困难,无法实现对农民的技术指导。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种植模式已多样化、多元化,传统的病虫防治技术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经济作物等种植业领域的病虫防治对植保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尽管加强了对植保知识的学习更新,但仍不能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服务手段较为落后,不能满足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的要求,技术人员本身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2.2 病虫害防治形势严峻,难度增大。农作物病虫害有加重发生趋势,传统作物上常发性病虫草害有回升趋势,而且新的病虫害不断涌现,害虫抗药性增强,给防治增加了难度。另外,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的危险性也在加大。
2.3 监测手段落后,不能满足当前工作需要。随着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的建成,病虫测报的装备和能力得到增强,监测预报也更加准确,但在实际测报工作中很多时候仍然依靠“灯诱、目测、手剥”等传统措施来识别。加上近年来全球异常气候越来越突出,极端气候频发,导致农作物病虫害频发,给病虫测报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2.4 农民综合防治意识不强,素质亟待提高。由于人们的防控意识不强,往往错过最佳防治时期,一旦造成危害,即使后期喷药防治,也难以挽回损失。另外,药剂选用、使用不当,乱施、滥用现象严重,施药方法不科学,施药操作不规范,施药技术滞后,施药机械落后等问题,造成防治效果不好、污染严重。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的理念尚未形成,许多农民仍然盲目崇拜农药,以化学防治为主体的植物保护格局依然是目前的主流。绿色防控成效不显著,主要是一些生物防治制剂价位高、防效慢,农民接受较慢,推广工作受阻。
2.5 植物检疫执法力度不够,检疫检验设备不足。检疫基础设施薄弱,监测网络不健全,检疫检验仪器缺乏,对一些突发性和外来检疫性病虫的及时发现能力差,应急反应慢,控制能力弱。特别是种子市场开放后,种子经营单位多,种子无证调运现象较突出,监管难度大。另外,政府对检疫工作也不够重视,广大干部和群众植物检疫法制观念不强,执法难度较大,工作经费缺乏,技术手段落后。
3 发展思路
紧紧围绕粮食生产、农民增收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继续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强化公共植保职能,建立健全植保服务体系,推进植保规范化管理、数字化预警,大力推进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加快转变病虫害防控方式,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
3.1 构建病虫监测预警体系。按照先进、实用的原则,重点建设一批自动化、智能化田间监测网点,配备自动虫情测报灯、自动计数性诱捕器、病害智能监测仪等现代监测工具,实现数字化监测、网络化传输、可视化预报,提高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3.2加强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培训会、现场会、观摩会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抓好各级各类植保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要以办培训班、现场会、田间学校及“新型农民培训工程”项目等形式,通过书籍、报刊、电视等媒体加强对农民进行农作物病虫害识别及防治技术的培训。
3.3 推进绿色防控。因地制宜集成推广适合不同作物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建设一批绿色防控示范区。通过配置杀虫灯、防虫网、诱虫器等防控设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和虫口密度,通过绿色防控技术的展示和发展方式的探索,树立样板典型,以点带面,加以推广。通过农科教结合,加强对园艺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和防控配套技术的研究,推荐和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分区域、分作物集成完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加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安全用药等技术的推广力度。
3.4 推进统防统治。充分整合资源,多渠道争取资金,扶持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技术和管理培训,做好绿色防控措施、高效低毒农药和新型植保机械推介,以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为重点,扶持防治组织,提升服务水平,推进病虫统防统治有力有序展开。进一步做好对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宣传引导工作,对从业人员加强安全用药、防治技术和药械维修技能等方面的技术培训。
3.5 推进植物检疫执法监管和疫情防控工作。紧紧围绕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两个基本点,重点突出有害生物监测和疫情报告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加强植物检疫队伍建设,提高植物检疫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监管能力;积极开展植物检疫培训和市场执法检查,切实做好重大植物疫情的监测预警与应急防治,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疫情的发生、发展和蔓延,确保全市农业生产安全。
3.6 加快新技术新设备在生产中的应用。加大植保新技术、新药剂和新药械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及时向广大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成果,使病虫综合防治新技术推广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要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交替轮换使用农药,改进施药方法和施药技术,尽量减少因使用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同时,大力开展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减少农药施用次数和施用量。
3.7 积极推进科学用药、安全用药。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人员优势,在农药使用的关键时期,利用电视、培训班、推广会、技术咨询、田间指导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重点地向农民群众进行安全用药知识的宣传、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安全用药意识和操作技能,千方百计提高安全用药水平,提高农民群众对农药污染危害性的认识,切实保护农作物生长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3.8 努力提升植保服务水平。以信息化、网络化、规范化为重点,大力加强县、乡两级植保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公环境;充分发挥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的优势,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防控网络,解决对农民信息传递慢、病虫防治难到位、暴发性危害难以控制的局面,从而提升植保服务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