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象虫发生规律与测报防治技术
2017-02-02黄德强
黄德强
(颍上县八里河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阜阳236200)
稻象虫发生规律与测报防治技术
黄德强
(颍上县八里河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阜阳236200)
本文从稻象虫发生与危害情况及发生规律、测报技术防治、技术等方面,具体介绍了稻象虫发生危害规律及防治技术,以期为水稻的丰收高产提供技术保障。
稻象虫;危害规律;测报;防治技术
为提高对稻象虫的预测预报水平,准确指导农民及时开展有效防治,本文对其发生危害规律、测报与防治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
1 稻象虫发生与危害情况
根据2013年~2016年成虫盛发期调查,水稻平均株被害率分别为45.71%、68.33%、89.94%、93.88%;平均叶被害率分别为13.51%、19.96%、28.49%、39.52%;平均新叶折断率分别为2.73%、3.49%、6.71%、8.87%,幼虫为害水稻根须,受害稻株根须数量减少,吸收功能减弱,突出表现是水稻生长中后期叶尖发黄早衰,稻谷空秕率高。
2 发生规律
2.1 生活史
越冬幼虫4月底~5月初开始化蛹,成虫于5月上旬开始羽化,盛期在5月底~6月上中旬。幼虫为害盛期在7月下旬~9月上旬。进入9月份以后,幼虫陆续老熟,并就近做土室休眠,准备越冬。
2.2 生活习性
成虫羽化多在傍晚或夜间,初羽化成虫在蛹定级内蛰伏,6~8小时后开始活动,30小时后开始取食,活动能力逐渐增强,早晨和傍晚活动旺盛,白天潜伏于稻株基部或杂草丛中。成虫飞翔能力不强,具有趋光性、趋甜性和假死性。成虫取食接近水面的水稻心叶,被害心叶抽出后,轻者出现一列横排小孔,重者叶片折断。幼儿孵化后沿稻株潜入土中,以水稻根须为食。幼虫活动范围较小,一般仅限于单丛水稻根系分布范围内。幼虫一生脱皮三次,老熟幼虫就近在水稻根须土壤中做土室体眠越冬,并在其中化蛹羽化。
2.3 影响因素
2.3.1 耕种质量决定幼虫存活率,影响越冬基数 近年来,八里河镇主攻小麦生产,强调水稻滕茬后抢时耕种,土壤墒性差,时间要求紧,耕耙质量不高,稻象虫幼虫机械死亡率一般都在30%以下,因而越冬基数相对较高,2013年~2016年分别为每平方米62.8、69.5、77.6和102.4头。
2.3.2 气象条件决定越冬死亡率和化蛹进度 该镇 2013年~2016年均为暖冬,极端低温为零下6.8℃,且降水量少,对稻象虫幼虫安全越冬极为有利,越冬死亡率分别只有13.5%、17.8 %、14.2%和9.4%。春季温度条件是决定性稻象虫幼虫化蛹进度的关因素。
2.3.3 午收后灌水整地不利于稻象虫化蛹羽化 本地区夏季小麦一般于5月底~6月初集中收获,但各地灌水整地时间差异较大,沿淮的八里河镇6月上旬即开始灌水整地,6月15日前后水稻基本栽培结束。由于灌水整地早,土壤中下层(10厘米以下)部分稻象虫蛹和初羽化成虫被窒息死亡,减少了成虫发生量。
2.3.4 水稻大田干干湿湿有利于稻象虫幼虫成活稻象虫幼虫没有适于在水中呼吸的器官,如果稻田长期保持水层对其不利。稻田长期保持水层不但不利于水稻栽培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还会增加水稻生产成本,因此,目前几乎所有稻田都实行干干湿湿灌溉,这为稻象虫幼虫发生为害提供了有利场所。
3 测报技术
3.1 调查内容和方法
3.1.1 虫口密度调查 有效虫源基数调查于3月下旬至4月逐步进行,选择有代表性的稻茬田30~50块,每块地随机取掉5点,每点挖查50厘米(长)×20厘米(宽)×15厘米(深),进行活虫数检查,以此预计成虫发生量。成虫发生量调查于5月上旬开始,至7月中旬结束,3天一次,秧田期间调查每平方米成虫数量,大田期调查百丛成虫量,以此预计幼虫发生量。
3.1.2 化蛹进度调查从4月中旬开始,选择有代表性的稻茬田2~3块,3天调查一次,成虫羽化结束为止。调查取样规格为50厘米(长)×20厘米(宽)×15厘米(深),调查深度应不小于15厘米,所查总虫量应不少于50头,记载总虫数、幼虫数和各级蛹数。
3.2 预报方法
3.2.1 性期预报以历期法推算。根据近5年的测报实践和研究,稻象虫全蛹期7~11天,成虫产卵前期9~12天,卵历期6~7天。
3.2.2 发生量预报 越冬后有效虫口期数预报成虫发生量,比较简便直观,也比较科学实用。
4 防治技术
4.1 防治策略
从近几年的防治效果看,稻象虫的防治策略应是在夏季及时灌水整地、秋季精耕细作等农业措施的同时,充分重视成虫期的化学防治。
4.2 防治指标
百丛有成虫40头以上。
4.3 防治方法
防治稻象虫成虫比较理想的方法有毒饵诱杀和药物喷杀两种。毒饵诱杀:每亩用90%晶体百虫100克,糖500克,酯250克,用2公斤水溶解稀释后均匀喷在5公斤谷壳上,于傍晚分散堆放在田埂上诱杀。药物喷杀: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100克,或10%氯氰菊乳油80克对水40公斤于傍晚喷杀。上述两种方法以大面积连片防治效果较好。
[1]陈学良,李子先,宋荣华.一个防治稻象虫的有效方法[J].种子,1993,(02).
[2]蔡煌.稻象虫在点头区大发生[J].植物保护,1988,14(01) 34.
S435.1
A
10.14025/j.cnki.jlny.2017.16.028
黄德强,本科学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