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
2017-02-02李和平李积铭赵轩宇
李和平 李积铭 赵轩宇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 河北 衡水 053000)
华北平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
李和平 李积铭 赵轩宇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 河北 衡水 053000)
玉米螟,俗名玉米钻心虫,属螟蛾科,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是玉米的主要害虫,尤其对夏播玉米的危害最重。玉米螟可危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个部位,使其受害部分丧失部分或全部功能,不同程度地影响玉米产量,一般减产10%~30%。防治玉米螟的方法有很多,利用赤眼蜂大面积防治是其中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经过数年的推广实践证明,利用赤眼蜂防治可以保护和增加有效的天敌数量,减少农药用量,降低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 玉米螟的为害症状与发生条件
1.1 为害症状。玉米螟以幼虫为害,初龄幼虫集中在心叶内啃食叶肉,使叶上呈现不规则的小型半透明斑,若钻透叶卷,等叶子展开后会出现横排的小圆孔,称之为花叶。3龄后幼虫在玉米雄穗抽出后则钻入茎内为害茎秆,蛀孔外常有虫粪堆积,是识别此虫的重要特征。茎秆受害后不但影响养分输送,遇到大风时还容易发生茎折。后期主要蛀食玉米的果穗、花丝,造成果穗秃尖、籽粒不饱满,影响玉米产量。
1.2 发生条件。玉米螟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越冬幼虫的越冬基数和春季的雨量、温度。越冬基数大,田间幼虫的存活量高,危害越大;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有利于玉米螟发育,冬季气温较高,天敌寄生量少,有利于越冬幼虫的化蛹、羽化及产卵繁殖。
2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作用机理
赤眼蜂雌蜂的成蜂可寄生在玉米螟的卵内,并将卵产在玉米螟卵内,随之孵化为幼虫,并立即取食玉米螟卵内的营养,使玉米螟在卵期死亡,不能孵化出幼虫。赤眼蜂幼虫以玉米螟的卵液作为养料,在其卵内生长发育,到成蜂后破壳羽化而出,经交尾后又继续寻找新的玉米螟卵作为寄主繁殖,反复循环,将玉米螟消灭在卵阶段,使其不能正常发育为害农作物。
3 释放赤眼蜂防治穗期玉米螟的技术方法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在长期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建立了释放赤眼蜂防治穗期玉米螟适用技术,其方法如下:
3.1 选择当地优势蜂种,发挥最好的治虫效果。赤眼蜂有很多种,对不同种类的害虫有不同的效果。防治玉米螟的常用蜂种包括玉米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在河北广大地区,玉米田自然优势种赤眼蜂为玉米螟赤眼蜂,对玉米螟虫卵寄主选择性强,自然界种群在田间用药较少的情况下在8月下旬后对玉米螟卵块寄生率与卵粒寄生率分别可达到90%和85%以上,能有效降低玉米螟越冬虫量。在玉米螟产卵初期释放玉米螟赤眼蜂有利于快速扩大田间玉米螟赤眼蜂种群数量,对放蜂阶段和后期玉米螟的持续控制效果更好。
3.2 适时释放赤眼蜂,获得最佳治虫效果。赤眼蜂通过寄生玉米螟卵防治害虫,由于赤眼蜂存活时间短,为了保证防治效果,结合虫情测报,一定要在玉米螟成虫产卵高峰期间释放。
3.3 掌握合适的时机释放赤眼蜂,稳定防治效果。在进入玉米螟产卵高峰期后,按每亩挂8~10个蜂卡,约10 000头赤眼蜂的释放量放蜂。蜂卡的挂卡位置应根据地块的形状尽量要使赤眼蜂在整个防治区域内均匀分布。挂卡方法:在放蜂点就近选1株玉米植株的中部叶片,将叶片中间撕开,沿叶脉向茎方向卷成筒状,然后把准备好的蜂卡用有斜尖的别扦或针线别在里面即可。第1次放蜂后间隔5 d后再次放蜂,每个玉米螟世代需要放蜂2~3次。挂卡时温度21℃~29℃、相对湿度70%~85%较宜;高温、干燥地区应选择黄昏时放蜂,并把蜂卡卷别在植株叶内,以免高温和干燥影响赤眼蜂的田间生活力,降低治虫效果;潮湿地区的放蜂时间应选择在上午,以利于赤眼蜂的羽化和寄生。
3.4 放蜂宜大面积释放,通过间作蔓生绿豆辅助提高防效。赤眼蜂和玉米螟都能短距离飞行,通过大面积连片释放赤眼蜂能有效压低放蜂区玉米螟基数,达到长期控制玉米螟为害的效果。一些农家蔓生绿豆品种对玉米螟赤眼蜂有引诱作用,玉米田间作绿豆能提高对自然界赤眼蜂的诱集和保护作用,同时也能改善农田小气候环境,提高人工释放赤眼蜂的治虫效果。
3.5 放蜂时应注意的事项
3.5.1 农户领到蜂卡后最好在当日释放到田间,不要长时间储存。遇到小雨可以释放,大雨则不能,可暂时把蜂卡分散储存在阴凉通风的仓库中,或放置在冰箱保鲜室(0℃~5℃)保存。切忌与农药放在一起,因为赤眼蜂对农药高度敏感。
3.5.2 挂卡时,不可随意夹在玉米叶腋上或放到心叶里,以免蜂卡失效。不能用大头针等带尖的金属物别蜂卡,以防收获时扎伤人员或做饲料喂养时扎伤牲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5.3 放蜂的玉米田块,在放蜂前5 d、放蜂后20 d内禁止使用农药,以防赤眼蜂中药害,影响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