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六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浓墨书写美丽农村篇章
——吉林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体推进
2017-02-02省新农村办
狠抓“六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浓墨书写美丽农村篇章
——吉林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体推进
近年来,吉林市以习近平总书记“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任何时候不能淡漠农村”等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整市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总体安排部署,以“六清”为突破口,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1378个行政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得到了全面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幅提升,广大农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农村建设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和城里人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生态乐园。
一、抓住关键点,全面开展“六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面对整治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难题,吉林市抓住关键点,找准切入点,逐项破解,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良好开局。
一是抓好规划先行。按照省政府总体要求,吉林省市相关部门正在编制或修订《吉林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吉林市农村垃圾治理专项规划》《吉林市农村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绿色村庄规划》《河道治理规划》等各项规划。统筹安排和布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道路建设工程、污水垃圾处理工程以及水、路、房、电等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各项规划与乡(镇)、县(市)规划的协调衔接,按照规划实施农村各项建设。
二是抓好垃圾清运。为实现垃圾日产日清,采取不同方式,分类管理。对附近有填埋场的村,实行“户分类、村收集并就地处理”的方式;对转运距离较远的村庄,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并处理”或者“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处理”等方式。指导行政村聘用保洁队伍,配备清运设备,或者通过购买服务及时组织垃圾清运。同时提倡建筑垃圾就地减量化填埋,可回收利用垃圾分拣销售,不可回收垃圾清运填埋,农药瓶等有毒有害垃圾要按规定转运到指定垃圾厂统一处理。目前,全市已有1244个村配备了转运车或购买服务;1350个村共聘用保洁员4708人。
三是抓好侵占公共空间整治。近年来,在村集体公共建设用地上私搭乱建现象呈上升趋势,不仅影响了村容整洁,而且导致村里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无地可用,柴草垛无法实现统一堆放,村社路没有了边沟和路肩,绿化美化无法实施。为此,在工作中,我们把私搭乱建、侵占公共空间作为整治重点,结合农村土地确权,切实把农村公共用地清理出来,为垃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柴草垛统一堆放留下了充足空间。
四是抓好教育引导。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分靠他律,七分靠自律。自整治工作启动以来,吉林市坚持宣传与整治同步,教育与管理并行,采取新闻媒体、网络平台、宣传车、简报、宣传单、标语、公告栏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让农民充分认识到自己才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大的受益者和主导者。广大农民群众从开始的被动,到后来的主动,从最初的不理解到全程积极参与,用群众的力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形成了“美丽乡村是我家,建设需要靠大家”的良好氛围。
二、聚焦发力点,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
经过两年运行,吉林市在工作推动、经费保障、督促检查和网络化管理等方面探索建立了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工作推动机制。为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吉林市建立了“市级主导、县级主责、乡级主抓,村社主干”的四级联动机制。制定了《吉林市以“六清”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案》,层层落实领导包保和部门包保责任,细化了“清、栽、管、护”“刷、档、埋、拆”目标任务及具体措施。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挥乡村两级作用,乡镇书记、镇长作为第一责任人,亲自部署组织督察。村级注重发挥村“两委”牵头、村干部带头作用。县(市、区)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组织,强化领导。
二是探索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也是最大的瓶颈制约。探索出了市级政府奖补、县级政府主投、乡级政府补贴、村集体补助、农户适度出资出劳的经费保障机制,有效整合了农村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农村道路、植树绿化等涉农资金,打捆使用,集中投入,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2015年~2017年,从1000万元到3000万元,在财政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吉林市每年递增1000万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奖补,带动全市累计投入整治资金近5亿元,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三是用好督查考核机制。制定了《吉林市以“六清”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考核办法》,由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和市新农村办组成联合督导组,采取日常督查、调研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对各县(市、区)环境整治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同时,开展拉练式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平时检查相结合,根据考核成绩,确定一、二类县(市、区),兑现市级奖补资金,以此调动各县(市、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整治工作顺利进行。
四是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在卫生环境整治上推行网格化管理,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角、分片包管、全面覆盖。把每一家农户作为最小的网格单位,落实“三包三责”,即:包门前卫生、栽花、除草;负责公共路面清扫、路肩维护、道路两边栽花除草。在此基础上,每个村划分若干片区,由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担任片长,具体负责对所辖片区环境卫生工作的督导、检查和落实工作,全面建立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长效管理机制。目前,已有1341个村落实了“三包三责”制度,覆盖面达到97.3%。
工作中,运用创新思维,大胆尝试,探索环境整治全新模式,在整治方式、整治内容、整治范围三个方面实现了扩展。
一是在整治方式上,引入社会资本。2016年,首次通过PPP模式,将社会资本引入农村,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垃圾收运体系。将垃圾收集池改为地埋式环保桶,然后统一密闭压缩式运输到垃圾处理厂进行处理。这一方式与国际垃圾收运体系接轨,符合垃圾投放集中密闭化、运输密闭压缩化、处理无害化、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引入社会资本,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财政压力。目前,桦甸市已经正式投入运营,其他纳入计划的县(市、区)正在建设或者组织合同签订,近期全部投入运营。
二是在整治内容上,实行综合整治。为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提档升级,在确保全市所有村屯彻底干净起来基础上,实施了重点片区打造、农村公路建设、村屯绿化美化、农村改厕、农村暖房子改造、秸秆综合利用、乡镇政府所在地环境整治、镇区线路改造九大行动,农村环境从干净起来向美起来,发生了质的转变。两年来,突出建点连线、以线促点、串线扩面的推进模式,重点建设了永吉县口前镇西阳片区、舒兰市西部美丽乡村示范带、磐石市“两点三线”片区、蛟河市榆江片区、桦甸市常山镇片区、船营区搜登站片区、昌邑区左家片区、龙潭区乌拉街片区、丰满区二道小环片区9个示范片区。2016年,全市共修建农村道路442公里,绿化美化农村公路里程3105公里、栽植树木159万棵、种植花草4019万株,完成农村改厕1万户。今年,计划在丰满区二道小环片区实施临街院落综合改造工程,谋划建设路面改造、绿化美化、农村暖房子等综合改造项目23项,计划投资5800万元。
三是在整治范围上,开展乡镇政府所在地环境整治。城市建设近几年突飞猛进,早已整洁起来。经过“六清”专项整治,吉林市周边的农村环境也逐步得到改善。而连接城市和农村的乡镇政府所在地成为环境整治的薄弱环节。为此,又加大了乡镇政府所在地环境改善力度,从卫生治理、秩序规范、设施维管、绿美亮化、临街建筑、文化渲染六个方面实现了全面提升。通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掉陋习、根治顽疾、改变环境、塑造形象、凝聚人心,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下一步,吉林市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六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全域总体提升,让农村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村更美,真正成为城里人无比羡慕的后花园。
(省新农村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