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花生生产若干问题及建议
2017-02-02万书波,郭峰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花生生产若干问题及建议
花生是山东省的重要油料作物,与其他主要油料作物相比,花生产油量最高,约为大豆的4倍,油菜籽的2倍,在保障油脂供应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十二五”期间,山东省花生种植面积和总产基本稳定,年均种植面积77.3万公顷,年均总产337万吨,但年份间面积和总产略呈下降趋势。
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着成本“地板”挤压和补贴“黄线”、资源环境“红线”的多重约束,倒逼着传统农业必须“转方式、调结构”,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新形势下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一、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粮经饲三元发展
小麦-玉米轮作是山东省的主要种植制度,但常年单一的种植方式导致偏施氮肥、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玉米种植成本不断加大,单产提高的难度也在逐年增加。而在这种种植模式内引入豆科作物花生,实现禾本科玉米和豆科花生种植带互换,利用花生固氮作用实现土地种养结合。可以有效减少肥料、农药投入,减轻环境压力。
实行小麦-花生两熟、花生玉米间套作,实现年际间交替轮作、间套作,在保证小麦和玉米稳产高产的同时,增收花生,可以满足我省粮、油、饲料的多方面需求。例如每年若在山东省60%~70%的粮油作物耕地推广应用玉米花生宽幅间作模式,则能增粮118万吨、增油348万吨、增优质饲料348万吨、减少化肥用量30多万吨、农药用量1万多吨、节本增效200多亿元,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二、解决氮肥使用过量问题
当前我国花生生产中,为追求产量,氮肥用量一直居高不下,是其他花生主产国施氮量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过量施氮容易引起花生早衰减产,降低了氮肥利用率,增加了生产成本,减少了生产效益。同时,还污染环境,不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一是普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的供肥能力和作物的需肥规律,合理确定氮、磷、钾肥及中微量元素使用量,严格控制氮肥用量,注意补充钙、镁元素肥料。二是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在增施优质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或发酵腐熟的土杂肥,提高土壤肥力、缓解土壤酸化的同时,应该大力提倡应用秸秆还田机械,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调节碳氮比,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缓冲酸性能力。三是速效、缓释氮肥配施,提高氮肥利用率。花生缓释肥高效施氮技术可使花生全生育期土壤氮浓度始终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既满足了不同生育期植株对氮的需求,同时又避免了生育前期因土壤氮浓度过高对根瘤固氮带来的不利影响。四是加快推进水肥一体化。水肥一体化技术被公认为是当今提高水肥资源利用率的最佳技术。但我国运用起步相对较晚,在花生上应用可以提高出苗率、解决花针期偶遇干旱问题,实现水肥一体化、提高水肥利用率,大大减少资源浪费及肥料污染。
三、增加钙肥施用量
花生是需钙较多的作物,缺钙时,空果、秕果及烂果增加,产量明显下降。近年来,山东省花生因缺钙减产越来越严重,尤其在鲁东和鲁中南山地丘陵区,这严重影响了山东省花生产业的健康发展。
花生补钙应采取有机无机混补的施肥方式,即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每667平方米加施有机肥2000~3000千克,化学钙肥因土壤酸碱度不同而异。当前生产上施用的钙肥主要有石膏(即硫酸钙)、贝壳粉、生石灰、过磷酸钙等。酸性土壤可施用石灰等生理碱性肥料。碱性土壤可用石膏等生理酸性肥料。石灰和石膏的667平方米用量可根据土壤酸碱程度和钙胁迫的程度确定。也可因地制宜施用石灰氮,用石灰氮部分取代花生常规氮肥,可起到补氮、补钙和土壤消毒的三大功效,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四、加快种子包衣产业化
目前生产上,花生种子的药剂处理技术还比较落后,仍然沿用传统的人工拌种或浸种方法,药剂处理质量差并由此带来许多不安全因素。
包衣剂具有既省工省药又环保高效的优点。播种种子的表面积小,用药量少,并且包衣后90%以上的药剂均包覆在种子表面,药剂利用率显著提高。种子包衣操作环境可控,操作过程中无药剂飘移。包衣种子播种后埋于地表下,属于隐蔽施药,昆虫天敌与包衣药剂接触的机会较少,因而大大减少了昆虫天敌的药剂暴露风险。此外,包衣药剂由于有成膜剂等的作用,药剂存在于种子表面和种子周围的土壤中,大大降低了药剂污染风险。
五、进一步提高机械化程度
农业出路在于机械化,从当前花生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来看,提高的空间很大。花生机械播种覆膜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质量基本可以达到标准化生产的要求。但花生收获机械还不完善,已成为花生产业发展的瓶颈。
要全面实现我国花生收获摘果的机械化,需要分两步走:第一阶段是收获摘果分段进行。生产实践证明,收获、摘果分段进行更适合当前我国国情,更能保证作业的质量。第二阶段是收获机械化发展的终极目标—联合收获。无论是哪一步都需要解决农机、农艺有机结合的问题。下一步,在改进机械性能和作业质量的同时,还要选育适宜机械化生产的品种并优化其他配套措施和条件。
(万书波 郭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