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加州鲈诺卡氏菌病诊断及其防控
2017-02-02杨移斌艾晓辉刘永涛杨秋红
杨移斌 艾晓辉 董 靖 胥 宁 刘永涛 杨秋红
一例加州鲈诺卡氏菌病诊断及其防控
杨移斌 艾晓辉 董 靖 胥 宁 刘永涛 杨秋红
近年来在加州鲈的养殖过程中常出现一种以体表和内脏出现大量白色结节为主要症状的传染性疾病,该病病情持续时间长,死亡率高,严重威胁着加州鲈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将对笔者诊断的一例该病做详细的介绍,并对患病的加州鲈进行了病原的分离鉴定、16S rDNA 分析、动物回归感染试验及药物敏感性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加州鲈诺卡菌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参考,并供同行参考交流。
2015 年11月中旬,广东顺德某养殖户反映,其养殖的加州鲈鱼不吃食,并伴有少量死亡的现象。养殖户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试探性治疗,如使用聚维酮碘消毒等,连续用药数天后,未见明显效果,而鲈鱼的死亡量却在攀升。笔者接到求助电话后,赶赴现场,实地查看养殖环境条件、水质情况,并将濒死加州鲈取样带回实验室。
1 诊断
患病鱼游动缓慢,反应迟钝,上浮于水面,摄食量减少,每天大量死亡,持续周期长。随病情加重,病鱼体表开始充血发炎,逐渐溃烂,胸腹鳍和尾鳍均有溃烂出血症状,部分病鱼肛门红肿。鳃上黏液增多,部分鱼鳃丝出现小出血点,边缘缺损。肝常有白色或淡黄色结节,肝脏受损、出血,胆变色、萎缩,部分鱼脾、肾也可观察到结节,腹腔肌肉上有白色或淡黄色结节。
2 病原菌分离纯化
从具有典型发病症状濒死的病鱼取肝脏、肾脏及脾脏等部位少许以及少量血水划线于BHI和血平板上,置于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5~8d后经纯化获得一株优势细菌。
3 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 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病原菌过氧化氢酶阳性,氧化酶阴性,产生脲酶、还原硝酸盐、不水解酪蛋白、黄嘌呤、酪氨酸、淀粉和明胶,水解七叶苷,能以柠檬酸盐为唯一碳源生长,具备了诺卡菌属细菌的基本生理生化特征。在生化鉴定的基础上,对该菌的16S rDNA 基因进行PCR扩增,得到1430bp 的扩增片段,测序后在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进行比对,结果分离菌株与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同源性最高,为99%。因此,结合分离菌株形态、生化特性及16SrDNA鉴定结果将其鉴定为诺卡氏菌。
4 人工感染
将分离到的菌株注射到健康的加州鲈体内,加州鲈在腹腔注射诺卡菌6d 时即出现死亡,10d内感染用鱼全部死亡,而对照组无任何症状。解剖发现病鱼肝脏肿大,变白灰色,未见明显白色结节,但从肝、脾、肾、肌肉组织中均能分离得到纯度一致的细菌,菌落形态、菌体形态及基本生理生化特征与从自然发病鱼体分离的菌株完全一致,说明所分离细菌即为加州鲈传染性结节病的病原菌。
5 防控
对29种抗菌药物采用常规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置于28℃培养7d后观察。结果表明诺卡氏菌对卡那霉素、四环素及氟苯尼考高度敏感。根据药敏实验结果按照说明书用量使用氟苯尼考拌饵投喂,一星期后鱼停止死亡,10天后开始吃食,后逐渐恢复正常。
6 建议
据以往相关报道,诺卡氏菌病对加州鲈的危害较大,导致的死亡率很高。流行季节恰好在鱼类养殖的高峰期,即每年的4-11月份,其中以温度最高的6-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水温14~30℃时均可能暴发,但以25~30℃水温时发病最为严重。另外该病多表现为慢性疾病,起初几乎没有明显的特征,或不易发现,具备很长的潜伏期,加州鲈从一开始感染到最后出现死亡往往需半个多月的时间,而此时整个群体感染的数量已经占大多数。为了更好地防控该疾病,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①严格控制苗种。选择好的苗种是养殖成功的关键,所以其来源一定要有保障。首先选择的应该是规模化、规范化及有资质的苗种场,购买优质健壮的苗种用于养殖。
②定期调节水质。随着养殖户对高产量的日益追求,集约化高密度养殖是必然的养殖模式,高密度投饵,淤泥常年的不清理,水体环境恶化是已经普遍的问题,加上水资源短缺,换水已经不能解决水质问题了。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③内服保肝护胆药物。为了提高养殖鱼类的生长速度,高强度投饵,鱼类肝胆长期满负荷运转,故内服保肝护胆药物,保障肝胆健康是必须的。
做到以上三条对防控诺卡氏菌病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养殖加州鲈,提高经济效益。
(通联:430223,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大园1路8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电话:17771809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