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水质调控技术措施
2017-02-02于宏伟孙艳君董美艳
于宏伟 孙艳君 董美艳
池塘水质调控技术措施
于宏伟 孙艳君 董美艳
水源、水质是池塘养殖的前提条件,水产养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养水。水养好了,才能养好鱼。所谓水质调控就是根据所养殖的种类和生理特点,将养殖塘的水质调节成适宜各种养殖对象生活和快速生长的环境,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的水体中完成水产动物的健康养殖过程。据最新研究发现,种质下降,越来越恶化的水环境、滥用药物、酸雨、越来越高的放养密度、不平衡或者超标的营养供给、水体有机物及有毒物质、有害气体增加等导致水生动物产生过多的自由基,引起鱼虾应激反应进而导致机体内部失衡是诱发各种疾病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在当前以优质新品种为主、多品种混养、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池塘水质管理技术落后已成为制约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掌握和了解水环境中各种主要因子对养殖水生动物的影响,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避免水质恶化,创造适宜水生动物生长的生态环境和实现健康养殖是十分必要的。
一、池塘养殖水质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在池塘养殖生产中,普遍存在着忽视水质管理,水质管理技术水平较低,难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养殖品种发病率高,用药成本增加。发病率与水质条件密切相关,随着放养密度的提高,饲料和肥料投放量加大,水中有机物和养殖动物排泄物增多,水质迅速恶化,滋生过多病原体和有害微生物,发病率明显增高。鱼病发生,又不得不用药治疗,从而进一步导致水质恶化。如近年我县不少的高密度养鲤鱼池塘因水质原因发生大面积的流行性急性细菌病,使养殖户损失惨重。从生产实际来看,约有60%的渔业病害是因不良水质环境而引发,给渔业生产带来较大损失。
2.养殖种类泛塘事故、药物事故多。
很多养殖户对池水溶氧变化和水体载鱼量不甚了解,大量投喂饲料和施用有机肥,超出水体负荷,没有及时调节水质而出现的泛塘事故年年发生。据调查统计,渔业生产中80%以上的泛塘事故是由于缺少有效的水质管理控制技术所致,约20%死亡损失是滥用药物及用药不当造成的。
3.养殖种类成活率下降,养殖产量低。养殖动物长期生活在溶氧不足、水质条件恶化的环境中,即使不出现大面积死亡现象,但也不能充分生长,降低、限制了养殖产量的提高。
4.养殖种类饲料糸数、生产成本高。
在不良水质条件下,不仅养殖动物生长缓慢,养殖周期长,资金周转率低,还直接增加了生产成本,如苗种达不到相应的增重倍数、饲料转化率低、病害防治费用上升等,以致造成目前养殖经济效益滑坡的局面。
5.养殖种类暴发流行性病。高密度集约化投料养殖及养殖废水排放导致水体二次污染,加剧水环境恶化及病原传播,诱发流行性鱼病大面积发生,打击整个养殖区域。如出血病的流行。
6.养殖种类产品卫生质量下降,食品安全(第四大社会问题)难以保障。水域水质条件恶化及滥用药物现象导致养殖产品受污染情况增多,必然会影响消费信心,有鱼难卖现象重新抬头,导致行业生产停滞,生产效益下降,增收困难。近几年发生的孔雀石绿事件,使广大养殖者记忆尤深。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提高水质管理技术水平,加强养殖池塘的水质调控,对提高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改善水产品品质,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将会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实现健康养殖,生产无公害水产品,保障消费安全,是我国水产业的发展方向。加强水质管理,从源头上控制水产品有害物质的富集和药物残留,是实现无公害生产的基础。从这个角度上讲,提高水质管理技术水平,对促进渔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丰富的绿色水产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意义重大。
二、池塘水质管理技术措施
1.使用良好水源
要求水源水量充足、清洁、无污染,水质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尤其要注意避免直接采用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病原污水、和被化肥、渔药、养殖有机质等污染的水来养殖。池塘注、排水渠道分开,单注单排,避免相互污染。有条件的养殖户,应考虑修建蓄水池,水源经沉淀净化(如用水草净化水质)或必要的消毒后再灌入池塘中,防止病原生物从水源中带入。进水口加密网(40目)过滤,在蓄水池进行水源消毒。
2.保持水体中充足的溶解氧
要使池塘水体保持充足溶氧,必须确保主要溶氧源供氧,减少主要耗氧源的消耗,使上下水层均保持充足溶氧。
①要合理施肥培好水质,充分利用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增氧。施用肥料要做到看水质肥瘦、看天气水温变化、看鱼虾活动情况予以掌握。
②适时加注新水,调活池水,补充池塘溶氧,促进浮游植物生长。当池塘水色过浓,悬浮有机物过多,透明度较低时,应及时加注新水改善水质。
③科学使用增氧机,调节溶氧。增氧机的作用是清除“氧债”,消除水的热阻力,使池水产生垂直和水平流转,在傍晚前将整个水体保持充足溶氧。
④合理投饲,做到四定投饵原则,勤清除残渣杂物,加强清除淤泥工作。
⑤合理混养肥水鱼和以有机质为主食的杂食性底层鱼,调控浮游生物数量,利用养殖混养鱼清洁池底。
⑥施放过氧化钙、活性石粉等增氧剂快速增氧,使用明矾、黄泥浆沉淀水中有机物和细菌,可快速改良水体溶氧状况。
⑦在春、秋季节的“南撞北”和夏秋季的湿热无光照日子,因光合作用产氧不足,水质浓肥时,常会出现浮头,甚至泛池,应提早采取注换新水及机械增氧等措施。
3.改良池塘底质、水质
①坚持每年清整池塘,清除过多淤泥,鱼池池底淤泥不超10cm;虾池、蟹池淤泥不超20cm,最好使用生石灰清塘,有条件的应曝晒底泥7~10天,用耙翻耕后再曝晒。
②经清整的池塘注水后,如水质太清瘦,可用化肥或少量有机熟肥化汁泼洒,使水体的透明度达35~40cm。
③在养殖期间,适时加注新水(先抽全抽排1/6~1/4底部水,后再注新水,水质好少换,水质差勤换多换,白天少换,后半夜多换,无风天和密度大时多换)。
④施用改良剂改良水质,保持水体清爽,活而不肥,降解和浸降有毒有害物。改良剂有水质改良剂、底质改良剂等,生产上使用较多的有生石灰、沸石粉、光合细菌、利生素、EM菌、芽孢杆菌、无机高分子凝聚剂(如聚合氯化铝)等。
4.控制好池水酸碱性
天然水体pH值多呈中性,池塘水体经过养殖后多呈酸性,不利鱼类生长,易诱发寄生虫和细菌病害。因此在鱼、虾放养前,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改善淤泥通气状况以及酸碱度,使其呈弱碱性;养殖生产期间,每10~15天每亩水深lm施生石灰8~10kg(桂花鱼等对生石灰较敏感,用量应减),保持池塘水质呈弱碱性,并带动有机质沉淀,增加水体透明度,增强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使亚硝酸盐矿化成硝酸盐过程加速,降低亚硝酸盐含量。此外,还应控制水中浮游植物生物量,防止因浮游植物的生命活动,造成pH值波动过大,过于偏碱或偏酸,都会影响鱼、虾、生长甚至危及生命。
5.把握好池水透明度
早春天气寒冷,水温相对较低,池水透明度可控制在30~40cm左右,水深60-80cm,以增强水体光照强度,有利于池塘水温提升,延长鱼虾生长期;5~9月份,随着季节的推移,温度逐渐升高,池水逐渐加深,施肥及投饲量加大,透明度应控制在25~30cm左右,以保持数量多质量好的浮游生物交替出现以及较高的溶氧量。总之,水体过肥或过瘦对养殖动物生长均不利,要切实加强养殖水体的调理,使水质保持肥、活、嫩、爽状态。调控方法主要有注换水,施放调水剂,合理投饲施肥。
6.保持适宜、良好水色
不同水色反映出不同的水质环境,应视水色变化来决定是否需要调控。一般而言,四大家鱼塘可稍肥,而桂花鱼等优质鱼养殖塘应活爽,水产养殖中池水的正常水色为油绿色(浮游植物主要种类为隐藻、硅藻、金黄藻和绿球藻等)和浅褐色(浮游植物主要种类为硅藻、金黄藻和黄绿藻等),这两类水中所含的藻类均易被鱼类消化吸收,是适合养鱼的最佳水色。瘦水为清色水,水中的浮游植物量少,透明度高,可用植物生长素调节。黑褐色和酱油色水是因水中溶解性和悬浮性的有机物增加,使褐藻、裸藻大量繁殖而形成的;土黄色水主要是金黄色鞭毛藻形成的,它能抑制对虾的生长,严重时还会引起大量死亡。黑褐色、酱油色以及土黄色水出现后应迅速采取措施,先杀灭有害悬浮藻类,再用高效肥水素调节水质。池塘水色的调控实质上就是对浮游生物的调控,而水体微生物的调控本质是控制水体中的生物耗氧量。其调控办法还有合理混养和施肥投饲,适时注换水,降低养殖密度,采用机械过滤和抑杀藻措施。
(通联:115200,辽宁省盖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盖州市新纪元水产养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