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秋龙:水产疾控“多面手”
2017-02-02海洋与渔业廖静文图
■ 《海洋与渔业》记者 廖静/文图
赵秋龙:水产疾控“多面手”
■ 《海洋与渔业》记者 廖静/文图
最近,来自深圳市渔业服务与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以下简称“深圳总站”)技术推广部的一线技术人员赵秋龙获得了广东省水产技能大赛第四名。《海洋与渔业》记者近日专访了这位水产技术人,外貌朴实的他言谈中难掩水产工作者的踏实肯干。
除此之外,他还有水产人另一个“标签”——“皮肤黝黑”。对于能够在这次专业技能比赛获得较好成绩,作为深圳总站老技术员的赵秋龙坦言,“因为考试的范畴都是自己的本职工作,所以算是本职工作的一次检验。”
常学常新 精通多门水产技能
初见赵秋龙时,他并不健谈。2001年从山东省水产学校毕业的他,直接考进了深圳市渔业服务与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这样一干就是16年,在这样的一线发达地区做鱼病防控技术推广员,并没有想象中简单。
“经常要下鱼塘。”相比别的都市人,赵秋龙因经常要穿水鞋到深圳周边的鱼塘里看鱼看虾,因此也被晒得黝黑。他向记者透露,水产病害是一个较新的课题。相比兽类病害而言,水产病害的研究是没有参照物的,所以常常需要自我学习与补充新的知识。
加上已经毕业十多年,他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病害,他只能埋头苦学。“否则要落伍。”他憨憨地笑着说,对于这次能够在全省的水产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不是我比别人优秀,刚好考试的知识,就是我日常干的工作。所以我对这些知识都比较熟悉。”
这位羞涩的水产人在讲起自己的本职工作时,却不再害羞。因为对专业的熟悉,他迅速打开话匣子。相对病毒,寄生虫病害属于可防可治,防治结合。但根据当前的技术水平,部分寄生虫病害仍处于一个早发现早治疗的状态。“比如刺激隐核虫病,能够造成大面积的鱼死亡。”赵秋龙说,根据目前的技术水平,像这样破坏力比较大的二类疫病,就主要以防为主了。
最开始他所在的实验室只有2个人,所以也常常不得不身兼数职。“那时候什么都需要去做,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检测。”他回忆称,海洋渔业属于冷门,刚开始的环境较为艰苦。也正是由于做过多个岗位,他长期保持学习的习惯,所以目前他对当前的工作也驾轻就熟;对于当前较为常见的寄生虫病的各类知识,他信手拈来。
精益求精 鱼病防治有高招
伴随硬件条件完善,人员编制日益充盈,赵秋龙也逐渐独立担负起寄生虫病的检测。2014年以来,他就主要负责起深圳地区的寄生虫病害,因此各地塘头也留下了他的身影。他目前主要从事寄生虫检测,包括刺激隐核虫、小瓜虫、指环虫、包纳米虫等四类常见寄生虫。据了解,这也是深圳总站技术员针对广东沿海地区多发的一些寄生虫病害的检测的摸索结果。
一个月至少“下塘头”两次,十几年坚持下来,这也让他成为养殖户眼中的“熟客”。因此,养殖户对他们也比较信赖,还经常向他们咨询一些水检测的问题。
赵秋龙犹记得,8月底的一次,他到南澳养殖石斑鱼、美国红鱼的养殖塘去做采样。早上近九时出发,他一上午就呆在鱼塘边,首先要四处看看养殖鱼塘的基本养殖情况,然后观察塘头有没有问题。而下午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总站严格的采样流程,现场采样一定数量的样品(活体)然后回到实验室。 正是由于这一份认真,他们也成为养殖户的好朋友。
“寄生虫的检测的一定收集活体样本。”赵秋龙强调,采样员、接样员这些该遵守的实验流程一样不能马虎。据了解,无论多忙,他们的检测要严格按照程序来走,也正是这一份精益求精,让他们的检测工作更加完善。
兢兢业业 矢志渔业终不悔
深圳地处发达地区,总站的实验硬件设施也较早发展起来。据了解,深圳市渔业服务与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办公室早在2011就开始筹建,2012年就获得CMA资质认证。至今,该实验室包括白斑病毒、斑节对虾杆状病毒、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等15项检测项目全部通过。
据统计,2013年至今,该实验室共出具检测报告479份,其中2013年104份,2014年113份,2015年101份,2016年69份,2017年至今92份。与此同时,深圳总站承担的项目课题也逐渐多了起来,这样赵秋龙也更加忙碌起来。
他表示,学水产专业的他,当时一毕业就选择了这份工作,跟养殖户打起了十几年交道,他也就像一个老养殖户一样。而对于未来的打算,“一定要保持一个学习的态度,学习新的法规、新的鱼病技术,才能在这个学习型的专业领域屹立不倒。”他说。
据了解,一般病毒需要观察一到两天,而寄生虫检测相对要快,剪下鱼鳃、收集体表黏液,进行显微镜观察,一般要1到2小时可以出结果。而针对于一些季节性的病害,这时候则需要更加紧张。“这个时候需要经常往塘头跑,多看看,多了解。”
除了醉心疾控,他也呼吁要加强技术推广。“一般的养殖户在疫病高发时期要保持足够警惕,同时也要提前做好防疫工作,这样才能减少损失。”他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