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7-02-02吴亚平盖媛瑾

新农业 2017年21期
关键词:旅游者旅游传统

周 杰,吴亚平,盖媛瑾

(贵州师范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

周 杰,吴亚平,盖媛瑾

(贵州师范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及传统文化复兴,但是,也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备我国特色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遭遇活态传承危机,二是和谐的乡村生活氛围遭遇经济利益至上价值观的冲击,三是大量的旅游活动给乡村生态环境构成一定的破坏。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乡村旅游接待户只关注经济利益,二是部分游客综合素质偏低,三是乡村旅游地之间缺乏区域协作。对此,在自然环境层面需要强化三个方面:一是要加强乡村旅游地之间的区域协作,二是要加强对乡村游客行为的引导与规范,三是加强对乡村旅游接待户的指导与管理。在人文生态环境方面需强化两个方面:一是加强意识层面的宣导,二是深化行为层面的规制。

乡村旅游;旅游发展;农村生态环境;负面影响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几个基础条件,一是较大规模的城镇居民拥有足够的闲余资金;二是该部分居民有足够的连续闲暇时间;三是支撑旅游出行的交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我国自2006年全面推行新农村建设以来,广大乡村的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无非是根据区位条件的不同,改进程度有所不同而已。例如我国的贫困地区,在逐步改善通村公路质量的基础上,这几年又因脱贫攻坚的战略需要,乡村道路建设已步入组组通的攻坚阶段。交通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不断催长国内乡村旅游市场。虽然这几年经济发展相对滞缓,但有车一族还是有能力支付乡村旅游所需开支的。在交通基础设施、交通工具、闲余资金以及闲暇时间等旅游发展基础都满足的条件下,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就顺理成章了。任何一个地方,其旅游业的发展既会给当地带来经济收益增加、地区经济繁荣、传统文化复兴等正面影响。同时,也在当地形成一些负面影响,例如物价上涨、环境压力增大、生活空间拥挤、社会治安弱化、地方传统文化变异等等。虽然没有必要因噎废食,但也应该在理性认识旅游发展积极影响的同时,充分重视旅游发展给一个地方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深入分析其成因,进而提出改善对策。本文将在概括乡村旅游发展所导致的常见负面现象基础上,就其形成机制及对策作深入研究。

1 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村生态环境负面影响

1.1 基本概念

1.1.1 乡村旅游 基于旅游者视角,乡村旅游就是旅游者在广大乡村开展的各类旅游活动。这里涉及两个方面的概念,首先是乡村,其次才是地域范畴的乡村旅游。乡村,是与城镇相对应的概念。也即是说,只有与城镇尤其是与城市放在一起构成对应的概念组合,乡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在此基础上,所谓的乡村旅游,是以广阔乡村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特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通过满足旅游者休闲、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据此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一种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从根本上是因为它与传统的景区旅游以及都市旅游形成了鲜明的区别。经过几十年的旅游大发展,广大民众已逐步将旅游作为一种闲暇时段的休闲方式。几十年的城市扩张又进一步催熟了城市居民开展乡村旅游的心理基础。相对于拥挤与喧嚣的城市,乡村总有它独特的吸引力。有了吸引源,又有成规模的市场群体,另加不断完善的乡村交通条件,乡村旅游的兴兴向荣就成了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实际上,我们在此讨论的乡村旅游,绝非一个静态概念,而是一个动态过程,一个不断演化的动态过程。正因为乡村旅游的动态性,才给旅游发展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1.1.2 农村生态环境 农村生态环境是一个系统概念。农村,首先是一个涉及地理空间的概念。不过,有吸引力的农村,首先得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农村。而要形成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环境,首先得存在活态的农业生产方式。系统概念的农村生态环境,其构成必然包含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以及农村生态三大要素。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有什么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生态环境。农村,已然是一个经过人为改造的自然环境,广大农村,哪怕是自然的河流与山川,也或多或少被烙上了人文痕迹。世代生活在农村的农民,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也即食物来源问题。受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历史上的中国没有成为牧耕型农业大国,而是成为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大国。与西欧农业先有畜牧业然后才有种植业不同,我国农业从发生的时候开始就以种植业为主,并长期保持了以种植业为主的特色。我国传统农业生产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为出发点的农学思想为指导,影响了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形塑了我国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体系。

1.2 负面影响的基本体现

1.2.1 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 具备中国特色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遭遇一定程度的活态传承危机。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局面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人多地少的状况,决定每一寸土地都异常珍贵。自古以来,我国的农民就学会了遵从自然顺应自然,因为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使最高产量的农业收成成为可能。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这都是农作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决定的,谁都不能违背,否则将造成一年的歉收。而且,春耕也不是越早越好,否则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也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农业生产损失。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决定了我国用以指导农业生产的历法极为发达。例如,西方传统上对一年的划分,也就注重对春分、夏至、秋分以及冬至4大时间节点的界定,而我国却细分为24节气,每个节气还进一步细分为3个物候,也就是传统的72物候历。遵从自然顺应自然,外加勤劳异常的精耕细作,这就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本来,优良的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经遭到借现代农业之名,行破坏环境之实的化肥农业、农药农业、设施农业的侵蚀而面临消逝的危机。在乡村旅游大力发展的今天,因为从事一些旅游接待工作就能获取一些可观的经济收益,使得劳动效率低下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遭遇更大程度的冷落。环境友好型的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正因为乡村旅游业的大力发展而遭遇一定程度的活态传承危机。

1.2.2 对农民生活的负面影响 和谐的乡村生活氛围遭遇经济利益至上价值观的冲击。传统概念上的农村,村民之间的关系极为简单,村民们和谐相处,生活上相互照顾,生产上相互帮扶,情感上深入沟通,由此深深体现传统农耕的社会治理价值。因为人多地少的缘故,我国的传统农耕,历来注重农业的产品生产功能,对农业的经济功能一直不予看重。这一点和古罗马、古希腊的农民有本质上的区别。虽然只注重经济关系会让社会生活变得简单,但对于有几千年农耕传统的中国乡村来讲,只注重经济关系却会让农村生活变得很复杂。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农民就开始大规模涌入城市谋生,农村生活的纯粹与祥和,其实早已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农民又找到了一条无需背井离乡就可获取可观经济收益的途径。我们不否认从事乡村旅游接待有很多好处,但也不得不承认,由于生计模式的转变,传统的乡村居民之间淳朴的情感纽带,也遭遇了不利的影响。例如,同样是提供乡村餐饮服务的农户,很可能因为争抢客源而大伤感情。虽然,对于有经验的商业经营者来说,开展联合营销的效果要优于正面竞争,但乡村旅游发展的太快,农民们只知道初级的硬性竞争,还没来得及学会如何开展软性的合作式竞争。

1.2.3 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大量的旅游活动给乡村旅游目的地构成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双重压力。生态环境,既包含自然生态环境,也包含人文生态环境,缺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完全的生态环境观。在自然环境方面,最主要的压力来源于大量私家车的无序涌入。乡村旅游不同于传统的景区旅游。传统的景区,一开始就有一定规模的停车场设计,而且也会有相对规范的自驾车引导措施。相比较而言,乡村旅游地的游客车辆管理较为困难。一是受自然条件限制,不可能有大面积的停车场应付旅游高峰的到来。二是在既有停车区域不足的情况下,外来旅游者只能随意停车,由此造成旅游地居民车辆进出的不便。另外,大量的旅游者涌入,也会实实在在的对该地适合驻足停留的区域造成过度的踩踏,极大的影响该区域植物生长及动物栖息。例如春季,油菜花盛开的田间地头会有大量驻足拍照的游客,有的甚至会为了得到一个较好的拍摄效果而肆意进入油菜田,引来其他不文明游客的效仿。对自然生态环境构成威胁的不仅仅是游客群体,还有从事乡村接待的农户。例如从事乡村餐饮接待的农家乐,会因为只注重经济收益而不顾大量餐饮污水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果说自然生态环境还可以通过对游客的正面引导和乡村旅游接待户规范管理的加以保护,那么,开展人文生态的保护工作就要复杂的多。动植物的繁衍生息,是可以按照年来计算的。但是,乡村人文传统,是几千年逐渐积累与演化的结果,如果遭遇破坏,那就是系统性的破坏,有时甚至是不可逆的破坏。植物被破坏了可以重载,羊肠小道被踩塌了可以重修,但淳朴的农村人文环境被破坏之后,实在难以修复。

2 负面影响的成因分析

正是因为有大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才会导致乡村旅游遍地开花的喜人局面。而任何一种旅游活动所造成的影响,本质上都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与旅游服务提供方的经营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分析负面影响的成因,需要同时基于乡村旅游服务提供方以及乡村旅游消费群体两个视角展开分析。具体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使得乡村旅游发展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首先是乡村接待群体只关注经济收益,其次是一定规模的乡村旅游者的行为欠文明,再次是缺乏宏观层面的区域协作。

2.1 乡村旅游接待方奉行简单的经济利益至上原则

旅游发展的影响,宏观上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影响,二是社会影响,三是环境影响。由于经济影响最为明显,而且各地发展旅游业的首要目标,就是通过发展旅游业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一般情况下,旅游发展的起步阶段,社会影响与环境影响不明显,且无法像经济效益那样容易产生激励效应,因此,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当地参与旅游接待的居民,都倾向于只关注经济收益。例如政府只关注从中获取了多少直接的经济收入或间接的税收收入,参与旅游接待的居民则只关注获得了多少的直接经济收入,至于经济创收的同时给环境造成了什么压力,以及经济发展的同时给原有的人文生态造成了怎样的负面影响,都不予考虑。这就是典型的因经济利益至上导致的行为短视。西方经济学里的公地悲剧理论能有效解释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现象。例如开农家乐的农户,他关注的是每天的营收,至于因餐饮接待所产生的大量污水怎么环保处理,他是不会去自觉考虑的,因为,只要排到屋外了,就是公共区域,他就觉得与他无关了。其实这和我们平时说的自私无关。面对公共资源时,自利的天性促使我们只注重从中获取利益,但对于公共资源的维护,则因为没有明确规范的强制,谁都不愿意出资出力。反正,只要通过乡村旅游接待工作能创收就行,至于公共环境问题,全然不在接待户们的自觉考虑范围之内。

经济利益至上的短视行为,不仅体现在对公共自然环境的漠不关心上,也体现在对乡村文化的不尊重上,这最终导致乡村人文生态的庸俗化。因为经济利益至上,所以什么东西能带来经济收益,乡村旅游经营者们就卖什么,至于他们卖的究竟是什么,卖的东西是否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以及卖的东西究竟能不能无限商业化,这些都不是他们愿意去考虑的。实际上,很大一部分人也没有这个能力去考虑。我们说有很大一部分人没能力考虑人文生态可持续问题,那是有根据的。这个根据就是广大农村中普遍存在的文化不自信现象。正是因为文化不自信,所以难以认清世代传承的乡村文化的内在价值。因为不知道乡村文化的内在价值,所以面对城市来的乡村旅游者时,总觉得家底寒碜。因此,乡村旅游者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表现形式,乡村旅游接待者们就一味地迎合。问题是,有很大一部分乡村旅游者本身文化素养极低,迎合他们的文化口味,必然导致乡村文化的庸俗化,进而造成优秀传统文化的严重异化与衰败。

2.2 部分乡村旅游者无视环境伦理

旅游发展导致一些负面现象的出现,不仅仅是乡村旅游接待方导致的,乡村旅游者的表现也值得关注。这个世界上,无论哪个群体都有害群之马。我们不能说广大乡村旅游者都素质欠佳,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有一部分乡村旅游者的素养的确很差,差到既不尊重乡村的自然环境,也不尊重乡村文化,从而给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生态环境造成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

说他们对乡村的自然不尊重,具体表现数不胜数。例如在野外随意丢弃各种不可降解的垃圾,在田野随意踩踏庄稼,在山林随意攀折植物,在自然水域无节制的捕捞野生鱼类,在果园随意毁坏正处壮年期的枝条,等等。你要说他们为什么不尊重乡村的自然环境,本质上是因为他们的素质还不达标,既没有传承我国古代的环境伦理,也没有接纳西方的生态整体主义,全然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物。要让一个没有公德心的人去关注公共利益,是一件多么难以想象的事情。这部分乡村旅游者的低素质表现,也是对我国最近几十年只关注经济发展而忽视人文教育的一种现实反映。凑点钱买个车下乡开展乡村旅游比较容易,而让一个满脑子只关注个人利益的人转变为富有公德心的人,这是一个耗时耗力的社会系统工程。

说他们对乡村文化不尊重,具体表现也是数不胜数。乡村文化已传承千年,几千年传承不衰的文化,本来就值得尊重。谁都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其他三个都消失了,唯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这其中,靠的就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代代相传。不过,驱车前往乡村开展旅游活动的一部分群体,又有几个会关注历史。不关注历史的人,也就不可能尊重传承至今的乡村文化。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我国的乡村文化是世世代代的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逐渐积累的知识结晶,具体体现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物质文化的具体表现,体现在乡村建筑、农用器具、生活用具、各种服饰以及各类婚丧用具等等。制度文化,就是我们熟知的村规民约,是传统中国实施乡村治理的有效工具。精神文化,已经涉及抽象的价值观层面,它既可以以传统宗教的形式展现,也可以依托乡村传统治理规范来体现,还可以通过可见的物质文化加以展现。总体而言,在不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一味要求按照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对乡村指手画脚,就是对乡村文化的不尊重。

2.3 乡村旅游目的地之间缺乏区域合作

除了前述相对微观的两个原因,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宏观原因,即区域合作的缺乏。广大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之间缺乏跨区域的合作,会同时导致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和人文生态环境问题。从事实逻辑来讲,是先导致自然环境问题,再导致人文生态问题。正如这个世上是先有自然环境,而后才慢慢演化出人类社会一样,一个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也是先对自然环境造成显性的影响,而后才对人文生态形成隐性的影响。

协作的基础是合理的分工。没有区域分工,就无法形成区域合作的局面。因为,没有区域分工,就很容易导致大家都干同样的事。大家都干同样的乡村接待工作,就导致很多乡村无法在乡村旅游者心目中形成独特的旅游形象。因为众多乡村旅游目的地缺乏个性特色,导致乡村旅游者群体无法自然分流,进而导致某些乡村旅游接待区人满为患,从而给当地自然环境造成极大压力,甚至形成生态灾难。无分工,不协作,导致严重的同质化发展现象。当旅游目的地呈现同质化时,必然导致游客群体的混杂化。原因很简单,如果有3个相邻的乡村,A村是以传统饮食为特色的,B村是以传统建筑文化为卖点的,而C村是以传统农耕活态传承为特长的。那么,吃货们就分流去A村,传统建筑爱好者们就分流去B村,而喜欢传统农耕生活的,就去C村。从而在最大程度做到各取所需,互不干扰。至于那些综合素质偏低的群体,还是去A村做个不怎么需要脑子的吃货比较合适。我们之所以强调区域分工与合作,是希望珍贵异常的乡村文化不再遭遇大量不懂乡村的游客。大量并不懂得乡村价值的游客涌入乡村,破坏的不仅仅是相对容易修复的自然环境,还有很难复原的乡村人文环境。

3 对策研究

3.1 自然环境方面

3.1.1 强化乡村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区域分工与协作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之间,也并非一点分工与协作也没有,但是很显然,分工很不明显,区域协作也很不充分,因此需要强化乡村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区域分工与协作。在此,我们强调的是在合理分工基础上的区域合作。具体而言,就是根据市场营销理论,不同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要根据各自的特色资源,有基础的打造相对独特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这就要求凡是致力于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寨,首先需要摸清家底,然后与相邻区域作比较,找出自己村寨的比较优势,进而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形象。市场营销学中有吸引力的定向性理论,具体来说,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只有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才有可能有效吸引不同的客源群体,从而减少客流积压状况,有效避免不必要的环境压力。在科学分工的基础上,区域协作也必不可少。区域协同发展是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应有之义。强调区域协同发展,不仅仅是为了防止有的乡村客流量过大,也是为了扶持无法直接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村寨。受资源禀赋的限制,有的乡村已经没有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基础,因此,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区域协作,为开展乡村接待的村寨提供有机生态农产品,或者给那些村寨提供各种劳务输出,等等。这些年,无数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只有不同程度融入到乡村旅游发展大潮中,乡村的自然环境才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

3.1.2 加强游客行为的引导和规范 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会破坏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这里所指的破坏行为,有些是无意的,有些当然是有意的,无论是哪种行为,只要会对乡村自然环境构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就有必要加以规制。因为存在有意识的破坏及无意识的破坏,所以也不是一刀切的加强管制,而是既有软性的引导,也有硬性的规范。软性的引导措施主要针对无意识的破坏行为,而硬性的规范则用来规制有意识的破坏。例如,当油菜花盛开时,如果有过多的人走入花丛中,虽然他们没有踩踏庄稼,但是很大程度上影响蜜蜂采蜜与授粉,从而降低油菜的结籽率。这是很多来自城镇的乡村旅游者意识不到的,也就不存在恶意破坏一说,针对这种情况,就只适合采用软性引导。对于一些很明显的破坏行为,当然只能采用硬性的规范。例如,春季是乡村旅游的其中一个高峰期,同时也是大部分鸟类的繁殖期,如果有人在乡野故意掏鸟窝取鸟蛋或捉幼鸟,就是恶意行为,甚至是违法行为。因此,乡村旅游目的地应该成立区域联防组织,对各种破坏环境的行为依法加以严厉打击。

3.1.3 加强乡村接待户的指导与管理 如果说外来游客对当地的环境影响是间歇性的,那么当地乡村接待户的经营行为对当地的环境影响则是持续性的。依旧围绕污水处理来说事。在尚未开展乡村旅游接待阶段,乡村的污水生成量是有限的,几千年来,当地环境也习惯于消纳村民们每天排放的生活污水。而且这几年的新农村建设也加强了污水处理设施的普及。但是,几家共用的环保型污水处理设施,其自然消纳能力还是有限,如果开展乡村旅游接待,排污量会激增,光靠那点污水处理设备,已经于事无补。这也是很多乡村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所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当然,问题不是无法解决,一切都是指导与管理问题。公共环境问题,都需要政府出面引导与管理。例如,政府利用增加的税收收入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乡村的污水处理能力,也出台细化的准则规范乡村旅游接待户的污水排放行为。噪音污染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乡村居民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所以对同村居民的一些不文明行为的容忍度比较大。例如一家人将音响声音开的整个村子都听得见,也不见得有人会去说什么。很显然,这种行为本身是不文明的,如果为了迎合一些城镇居民的需要而很频繁的提供K歌服务,那就不仅仅是对当地居民的不尊重,也是对那些意欲在乡村寻求宁静生活的外来游客的不尊重。

3.2 人文生态方面

3.2.1 加强意识层面的宣导 加强意识层面的宣传与引导,既要强化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的主人意识,也要强化乡村旅游者的客人意识。当然,单方面强调主人意识和客人意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同时强调主客意识,是为了实现乡村文化的主客共享。在此,我们先解释一下主客共享的必要性,再说明如何在意识层面加强主客共享的宣导。这里所指的主客共享,就是作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与作为乡村旅游者的城镇居民,通过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实现对乡村文化的共享,进而达到活态传承乡村文化的目的。农民对世代传承的文化时常不自信,既对传统建筑不看好,也对传统饮食有看法,还对传统服饰有意见,总之,看什么都觉得不对头。遇到这种情况,就缺一面“镜子”。外来旅游者在实质上起到了价值观照的作用,让乡村居民看到自己传承的文化还是富含内在价值的。也就是说,通过空间共享和时间共享,促使乡村居民认识了传统的价值。那么,如何在意识层面加强主客共享的宣导呢?一是加强乡村旅游资源的普查力度,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内在价值,让当地居民树立文化自信。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宣扬乡村的现代价值。

3.2.2 深化行为层面的规制 人文生态不仅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例如传统建筑,在形式上具体物质形态,同时也是传统风水学和传统礼制等抽象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开展乡村旅游接待,经常需要用到传统空间或传统建筑。例如,从村寨整体而言,从保护人文生态的角度来讲,既要在整体上加强对村落基本布局的管理,不能因为部分村民开展旅游接待而随意改建或扩建,也要在具体建筑的保护方面制定细致的行为规范。传统的村规民约,在现代应该有它发扬光大的广阔空间,要么在内容上继承,要么在形式上传承。对乡村旅游接待户的具体经营行为,也应站在整体文化保护的视角加以规范。我国的乡村,自古以来就不缺乏相互帮扶的精神与理念,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当下,也应该借助各类合作社组织促进它的传承与弘扬。在人文领域规范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行为的同时,各类乡村旅游目的地也应加强对外来游客的行为规制。一旦有外来游客,形塑当地文化的主体就扩展为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的合体。旅游资源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稀缺性方面,在现代化冲击下,谁能最大程度保存与价值的传统文化,谁就具备最大程度的资源稀缺性。旅游接待无形中会给当地传统文化带来异化的负面影响,这一切又是因为外来游客在当地的旅游活动造成的。所以,深化对外来游客的行为管制,是降低乡村旅游发展对当地人文生态负面影响的必要措施。

贵阳市乌当区软科学研究项目“乌当区生态乡村建设研究—基于国家、市场和社会协同治理视角”[乌科软字(2014)68号];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南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模式变迁影响研究”(14CGL025)。

周杰(1978-),男,副教授,主要从事乡村旅游研究;吴亚平(1969-),男,教授,主要从事乡村旅游研究;盖媛瑾(1982-),女,副教授,主要从事乡村旅游研究。

猜你喜欢

旅游者旅游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旅游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