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杂交1代新品种濮椒6号的选育
2017-02-02顾桂兰张雪平靳艳革岳振平
顾桂兰 张雪平 靳艳革 岳振平
(河南省濮阳市农业科学院,濮阳457000)
辣椒杂交1代新品种濮椒6号的选育
顾桂兰 张雪平 靳艳革 岳振平
(河南省濮阳市农业科学院,濮阳457000)
濮椒6号是濮阳市农科院以0712自交系为母本、自交系A-96为父本杂交育成的辣椒1代杂种。该品种中早熟,连续坐果性好,辣味适中,商品性好,每hm2产量47.21t。高抗疫病、青枯病,一般适宜河南、山东、江苏等生态环境相近的区域早春保护地栽培。
辣椒;濮椒6号;1代杂种;选育
辣椒(Capsicum annuumL .)为茄科辣椒属植物,属于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1]。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辣椒生产国与消费国,辣椒在我国蔬菜产业中为第一大产业,我国辣椒年播种面积在150万~200万hm2,占全国蔬菜总播种面积的8%~10%,居蔬菜首位[2-3]。随着辣椒市场的不断发展,选育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辣椒新品种已成为辣椒产业发展的关键。濮椒6号是濮阳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早熟杂交1代新品种,该品种优质、高产、抗病性强,适宜早春保护地栽培,2016年5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鉴定,鉴定编号为国品鉴菜2016026。
1 选育过程
1.1亲本选育 母本0712是2007年河南地方品种经5代单株自交定向选育而成,该自交系遗传性状稳定,植株生长势强,抗病性、抗逆性强,中早熟,连续坐果能力强,果实绿色,味辣。父本A-96是2006年引进欧洲的大果长灯笼型甜椒,经6代定向自交纯合选育而成的自交系,果实长灯笼型,青果绿色,生长势强,开展度中等,坐果性好,配合力好,抗病毒病、炭疽病。
1.2品种选育 A-96自交系为父本进行杂交而成的一代杂种。2010年配制杂交组合32个,2011-2012年进行配合力测定和组合比较试验,其中组合0712×A-96(编号1506)表现突出,具有生长势强、早熟,果面光滑有亮泽,商品性好,丰产、抗病等优点,推荐参加全国辣椒区域试验。2013-2014年参加全国保护地辣椒新品种区域试验,2015年参加全国保护地辣椒新品种生产试验。201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鉴定,定名为濮椒6号。
2 品种特征特性
2.1农艺性状 濮椒6号始花节位10.3节,中早熟品种,长势中等,株高59.8cm,株幅65.1cm,果实长牛角形,青果绿色,果实长19.0cm,果实横径5.1cm,果肉厚0.36cm,果实心室数2.9,平均单果重98.2g,果面光滑有光泽,皮薄肉质脆嫩,商品性好。田间表现耐低温、耐弱光,连续坐果力强,综合抗病性强,高抗炭疽病、疫病、青枯病、病毒病。早春保护地栽培每667m2产量约3500kg,适合在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适宜地区保护地种植。
2.2抗病性 经全国保护地生产试验的田间抗病性调查可以看出,濮椒6号高抗病毒病、炭疽病、青枯病、疫病,其病情指数分别为4.7、1.7、0.3、3.9,其中青枯病的抗性明显高于对照。
2.3品质 青熟期果实绿色,老熟期果实为深红色,果实长牛角形,辣味中等,品质好。2015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杨凌)品质测定:濮椒6号商品成熟期维生素 C 含量96.94mg/100g鲜重,可溶性总糖含量1.82%,粗蛋白含量0.78%。
3 产量表现
3.1品种比较试验 2011-2012年在濮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品种比较试验。试验设计为随机区组,3次重复,小区面积18m2,以辣椒301为对照。2011年每667m2的前期产量和总产量分别为1436.7kg、4625.2kg,分别较对照301增产7.6%、8.7%;2012年前期产量和总产量分别为1521.3kg、4568.5kg,分别较对照增产8.9%、12.6%。
3.2区域试验 2013-2014年参加全国保护地辣椒区域试验,在新疆、辽宁、江苏、重庆、安徽、山东、湖北7点进行,随机区组,小区面积6.0~18m2,3个重复,以江蔬1号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2013年每667m2平均前期产量1565.9kg,比对照江蔬1号增产8.9%,平均总产量3781.2kg,比对照江蔬1号增产13.5%;2014年平均前期产量1138.2kg,比对照江蔬1号增产8.1%,平均总产量3116.6kg,比对照江蔬1号增产13.2%;2年平均前期产量和总产量比对照分别增产8.6%、13.4%。
3.3生产试验 2015年参加全国保护地辣椒生产试验,在新疆、辽宁、江苏、重庆、安徽、山东、湖北7点进行,小区面积20.7~30.5m2,随机排列,不设重复,以江蔬1号为对照。生产试验结果表明,7点试验中,濮椒6号前期产量表现为5增2减,每667m2平均前期产量为1455.5kg,比对照江蔬1号增产8.4%,参试品种中列第1位。7点试验中,濮椒6号总产量均高于对照,平均总产量3147.2kg,比对照江蔬1号增产19.3%,增产效果显著,居第1位。
4 栽培技术
4.1培育壮苗 黄淮海地区保护地栽培一般12月下旬至1月上旬播种育苗,采用穴盘育苗,播前种子用10%磷酸三钠溶液或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5~30min,然后置于恒温30℃左右催芽,待80%的种子露白后即可播种。播种时每穴播1粒,播后覆盖蛭石,盖上薄膜和小拱膜。出苗前白天温度控制在28~30℃,夜间18~20℃。出苗后白天25~28℃,夜间15~18℃。幼苗生长期间根据墒情及时浇水。定植前1周加大通风,进行降温炼苗。
4.2田间管理 黄淮海地区一般3月中下旬定植,采用大小行栽培,大行距70cm,小行距50cm,株距40~45cm。田间管理应重施基肥,及时追肥,加强温、光、肥、水调控,促早发棵、早封行。春季生长前期注意保温防冻,生长后期注意通风降温[4]。定植前一般要求每667m2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6000kg、三元素硫酸钾复合肥60kg。定植后浇1次缓苗水,并进行中耕除草,促进植株发棵。当门椒坐果后,结合浇水及时追肥,确保植株开花坐果。生长期间及时进行整枝打杈,前期轻整枝,后期根据植株长势去除主干和侧枝,以提高各期的产量。
4.3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一般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辣椒主要害虫为蚜虫、白粉虱等。防治蚜虫可用黄色板诱杀成虫,或用吡虫啉水分散颗粒、啶虫脒乳油喷药防治。白粉虱用吡虫啉水分散颗粒、噻虫嗪水分散颗粒喷雾防治。辣椒主要病害为病毒病、灰霉病、疫病等。病毒病可用病毒A可湿性粉剂、硫酸锌交替喷雾防治;灰霉病可用多霉灵、灰霉克、扑海因等喷雾防治;疫病可用杀毒矾、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敌克松等药剂喷雾防治。
4.4采收 辣椒达到商品果时应及时采收。门椒及时早采收,青椒在果实充分膨大、果色光泽度佳时采收。采收时注意防止折断枝条,以免影响植株生长和产量。
[1] 周清华,张海斌,杨连勇,等.我国辣椒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中国种业,2011(1):9-11
[2] 王立浩,张正海,曹亚从,等.“十二五”我国辣椒遗传育种研究进展及其展望[J].中国蔬菜,2016(1):1-7
[3] 王立浩,刘伟,张宝玺.我国辣椒种业科技发展现状、挑战及其思考[J].辣椒杂志,2016(3):1-6
[4] 王述彬,刘金兵,潘宝贵,等.辣椒新品种‘苏椒16号’[J].园艺学报,2011,38(6):1209-1210
2017-02-14)
濮阳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5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