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鸭育雏期的饲养管理要点
2017-02-02殷若新王少杰路厚典曲炳福
殷若新,王少杰,路厚典,曲炳福
(1.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023;2.乳山市崖子镇兽医站,威海 乳山 264516;3.临沂大学,山东 临沂 276005)
蛋鸭育雏期的饲养管理要点
殷若新1,王少杰2,路厚典3,曲炳福3
(1.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023;2.乳山市崖子镇兽医站,威海 乳山 264516;3.临沂大学,山东 临沂 276005)
蛋鸭的育雏期一般是从出壳到4周龄。发育良好、体重适中而且健康是蛋鸭优良繁殖性能和高生产潜力发挥的基本条件,而育雏期的饲养管理直接影响雏鸭的成活率、青年鸭的生长发育以及产蛋鸭的生产性能。因此,蛋鸭育雏期的饲养管理在整个饲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蛋雏鸭的生理特点
1.1 生理发育不完全,适应能力差 雏鸭体温调节能力差,刚从蛋壳中孵化出来,体温低,绒毛属于针形胎毛不保温,皮下脂肪薄,体温调节能力弱。再加上禽类的呼吸系统结构比较特殊,气囊在胸腔、腹腔都有分布,吸入的冷空气对体内温度变化也有较大影响,因此,难以适应外界环境温度的急剧变化。出壳雏鸭体温随环境温度的下降而降低,不能保持其正常体温,处于“变温动物”状态。当外界温度低于 25℃时,会冷得发抖,挤压成堆,互靠体温取暖,俗称“烧堆”,易引起感冒或底层雏鸭受压窒息死亡,故对雏鸭保温十分重要。15~20日龄,雏鸭体内温度调节机制发育完全后,体温才处于恒定状态。
刚出壳的雏鸭娇嫩,刚经历了从蛋壳内的生活向自然环境中生活的转变,适应能力较差,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发育不健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差,一旦环境条件不适宜,雏鸭很难进行完善的自身调节,会造成生长受阻或者健康受到影响,甚至发病死亡。雏鸭对环境的适应有一个过程,一般在半个月以后,适应能力才会逐步提高。
刚出壳的雏鸭,消化器官容积小,机能尚未健全,其消化器官尚未经过饲料的刺激和锻炼,消化机能尚未发育完全,消化能力弱。雏鸭消化道总长约54cm,只有成鸭的40%左右。据测定,绍鸭的消化道的总长度只有48cm,中山麻鸭、东莞麻鸭的初生雏鸭的消化道总长平均也只有59.3cm,肠的直径没有1根稻草粗,嗉囊和肌胃容积很小,每次采食和贮存的饲料量有限,雏鸭为了满足自身快速增重的需要,必须从饲料中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因此要求饲料养分浓度大、营养全面、易于消化。雏鸭对饥渴比较敏感,因此需勤给料和饮水,任何时候都不可少水,夏天更应注意。另外,由于饲料通过肠道快,因此排粪率高,粪量大,易产生有害气体,使育雏舍湿度过高,从而引起雏鸭流鼻涕和眼泪,造成眼部疾患,时间过久会引起肺部充血、水肿和其他病的发病率增高。因此,必须注意鸭舍的通风换气、干燥和空气清新。
刚出壳的雏鸭免疫器官发育不完善,抗病机能尚未完善,抵抗力差,抗病力弱,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缺乏免疫能力,很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感染疾病,需加强饲养管理,应特别注意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刚出壳的雏鸭群体性强,胆小,自卫能力差,易受外界因素(噪音、颜色、陌生人等)的影响而精神紧张,兴奋不安、惊叫、奔窜,食欲下降,增重下降,严重时由于鸭群骚动和混乱可造成鸭群相互践踏而压死压伤,因此一定要注意鸭舍及周围环境的安静。
1.2 生长速度快,代谢机能旺盛,敏感性强 雏鸭生长速度快,饲养至4周时,其体重为初生重的10倍以上,体重的快速增长,需要提供丰富而全面的营养物质。雏鸭阶段尤其是骨骼的生长更快,需要丰富而营养全面的物质,才能满足雏鸭生长发育的需要。
雏鸭敏感性强,对饲料各种营养成分的缺乏或有毒物质的过量,都会很快反应出病理症状,尤其对维生素D、钙、磷的缺乏敏感。
2 育雏前的准备
雏鸭阶段主要在育雏舍内饲养,所以在育雏之前应该对育雏舍、育雏设备等进行清洗和检修,目的是尽可能将环境中的微生物减少到最少,以保证舍内环境的适宜和稳定,有效防止其他动物进入。
3 雏鸭的选择与运输
雏鸭品质的好坏是育雏期饲养管理成败的关键。应从种源可靠的无病种鸭场引进种蛋或雏鸭。健康的雏鸭活泼好动,眼大有神,反应灵敏,叫声洪亮,腹圆脐平,胫蹼油润,大小均匀,羽毛整洁而富有光泽,手握富有弹性,挣扎有力。凡是头歪、眼瞎、脚拐、喙部畸形、腹部大和脐部收缩不好的雏鸭都应该剔除。
雏鸭的运输要求迅速、安全、及时,运输过程中要防冷、防热、防挤、防压。雏鸭要尽快送到养殖场,以减少对雏鸭的影响。
4 育雏期的饲养管理要点
4.1 适宜的环境条件 适宜的环境条件是雏鸭正常发育的基本保证,也是影响育雏效果的重要条件。
4.1.1 温度 雏鸭自身调节能力差,而且个体小,绒毛稀,对外界环境温度反应比较灵敏,必须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温度过高过低均会造成雏鸭体温的升高或降低,对雏鸭的生长不利。温度计每天放在舍内相当于鸭背的水平高度测量,并做好记录。
温度适宜而均衡,是育雏期控温的原则。绝对不允许温度突然上升、下降和长期过高,特别是幼雏阶段。温度过高,影响雏鸭正常代谢,食欲减退,发育缓慢,身体易病,常导致感冒、呼吸道疾病发生;温度过低,影响雏鸭对腹内卵黄物质的消化吸收,如果受到低温的骤然侵袭,则因畏冷而集群,影响采食与运动,或挤压受伤,并易受惊而导致疾病发生,严重的可造成死亡。
4.1.2 湿度 雏鸭出壳后,通过运输或直接转入干燥的育雏舍内,雏鸭体内的水分会大量丧失,失水严重会影响蛋黄吸收,进而影响健康和生长。育雏初期育雏舍内需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随着雏鸭日龄的增加,体重增长,呼吸量加大,排泄量增大,此时应尽量降低育雏舍的相对湿度。
4.1.3 通风 由于雏鸭体温高,新陈代谢旺盛,呼吸次数多,呼出的二氧化碳多;粪便和垫料由于温湿度适宜,也会分解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通风措施,以保证舍内空气新鲜。但同时应注意防止穿堂风、贼风的侵入。通风的同时不能降低育雏舍温度。
4.1.4 饲养密度 雏鸭的饲养密度与生长发育有关,密度过大,影响生长发育,导致个体大小参差不齐;密度过小,生长较好,但圈舍利用不经济。饲养密度受品种、饲养方式和环境条件等的影响较大,具体情况可根据不同季节、雏鸭的日龄和环境条件等灵活掌握。
4.1.5 光照 刚出壳的雏鸭宜采用较强的连续光照,以便使其尽快熟悉环境,迅速学会饮水和采食。育雏期每天23h光照和1h黑暗,使鸭群适应黑暗的环境,以免停电时引起应激。
4.2 科学的饲喂技术
4.2.1 饮水 初生雏鸭第一次饮水称为 “开水”,开水的掌握对于及时补充雏鸭体内水分、增强活力、促进胎粪排出十分重要。注意一定要先饮水后开食,否则容易引起死亡。一般在出壳后8~12h左右“开水”。每天应清洗饮水器,更换新鲜的饮水,保证饮水的充足和清洁,为预防疾病,饮水中可适当加入维生素和抗菌素,有助于增强雏鸭的抵抗力。
4.2.2 开食 第一次给雏鸭喂食称为“开食”。“开水”后即可开食。“开食”最好用颗粒饲料,颗粒料营养丰富,易采食,浪费少。具体饲喂量和次数应根据雏鸭的消化吸收情况,随时适当调整。每只鸭应有充足的槽位,以保证充分进食。
4.3 严格的管理制度
4.3.1 掌握合适的温度 雏鸭适宜的环境温度要求前面已经讲述,整个育雏期要严格按照要求为雏鸭提供适宜的温度,而且要保证温度的稳定,随日龄的增加逐渐降低,降温要做到适宜平稳,切忌大幅度降温或忽高忽低,否则容易引起疾病。3周后的雏鸭对寒冷已有一定的抵御能力,如果气温在15℃以上,就可以不再人工加温。雏鸭的温度管理,关键在第一周,必须昼夜值班。在育雏期间夜间容易出现温度控制失当的时候,需要加倍关注。
4.3.2 及时分群 雏鸭入舍前要将育雏舍分成若干个小圈,雏鸭进入鸭舍后要按大小、强弱分群饲养。育雏期内,常因温度不合适,鸭群互相堆挤,越挤堆越大,被挤在中间或被压在下面的雏鸭会因窒息而死,或湿毛,引起疾病。有时温度合适时,在采食后休息或光线较暗时,雏鸭也有堆挤的现象,饲养人员要随时观察,发现堆挤,及时分开。
随日龄的增加,要及时分群,降低饲养密度。每次调群时要将生长较小、弱的个体单独挑出,分群饲喂,很大的个体也要挑出,以保证整个群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4.3.3 适时的脱温 在保温的同时,应逐步降低温度使雏鸭逐渐适应在自然温度下生活。适时脱温可增强雏鸭的体质。
4.3.4 做好环境卫生 雏鸭抵抗力差,容易感染疾病,因此要给雏鸭提供一个清洁卫生的环境条件。随日龄的增加,雏鸭排泄物不断增多,鸭舍极易潮湿,这种环境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繁殖,必须及时打扫,勤换垫料,保持舍内干燥。育雏舍周围的环境也要定期清扫。食槽、饮水器每天清洗、消毒。定期消毒鸭舍和周围环境。根据种鸭的免疫程序,结合当地的疫情情况接种疫苗。免疫前后应在饮水中加入抗应激的电解多维和抗菌药。
雏鸭缺乏自卫能力,老鼠、鼬等都会造成伤害,因此育雏舍要密闭良好,任何缝隙和孔洞都要提前堵塞严实,防止猫、狗等动物接近鸭群。
4.3.5 建立稳定的管理程序 蛋鸭具有群体生活的习性,合群性强,各种行为要在雏鸭阶段培养。经过调教,使鸭群的饮水、吃食等活动做到定时定点定地,形成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建立一套管理程序,以后不要轻易改变。如果要改变,也要逐步进行。如果频繁的改变饲料和生活秩序,不仅影响鸭的生长,也会造成疾病,降低育成率。
S834.4
C
1673-1085(2017)03-0042-03
2017-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