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院前急救护理程序在严重多发创伤救护中的应用
2017-02-02龚秀芹
龚秀芹
扬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扬州市急救中心),江苏扬州 225007
多发伤是指同一解剖部位或脏器发生两处或两处以上的严重损伤,且至少有一处损伤是危及生命的[1],如火器伤引起的肝破裂、脾破裂或小肠多处破裂与穿孔。其临床特征是各部位的创伤具有不同的危险性,感染、休克发生率高,常伴有严重低氧血症,易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高[2]。
院前急救是稳定伤情、挽救生命的关键,积极合理的护理配合可以更好地整合护理、急救资源,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现就该市急救中心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院前急救的120例严重多发创伤患者的救护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1—12月采用常规院前急救创伤救治原则救护的多发伤患者60例为对照组,随机选取2016年1—12月采用无缝隙院前急救护理程序救护的多发伤患者6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男41例,女19例,年龄15~64岁,平均年龄(43.26±2.17)岁,其中车祸伤38例,砸伤11例,摔伤8例,刀刺伤3例;观察组男39例,女 21 例,年龄 11~63 岁,平均年龄(40.83±2.06)岁,其中车祸伤36例,砸伤9例,摔伤7例,刀刺伤4例。创伤部位累及全身如颅脑、胸腹、四肢等,两组患者年龄、创伤原因、创伤程度及创伤部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救护,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无缝隙急救护理程序进行院前救护。
1.2.1 创伤救治原则 根据“先救命后治伤”的创伤救治基本原则快速进行现场伤员处置,控制损伤的进一步加重。按照简易快速、初步判断伤情的方法:循环、呼吸、运动、语言4项生理变化加解剖部位,对伤员实施准确、高效的救护措施。对于危重伤员必须立即现场抢救、维持基本生命体征再作后续处理,按轻重缓急顺序,及时组织后送。
1.2.2 启动无缝隙院前急救护理程序 ①救护启动。被国际上列为抢救危重患者的“生存链”中的第一步,即早期呼救,启动救援系统。有效的呼救系统,对危重患者获得及时的救护至关重要。呼救网络系统的“通讯调度指挥中心”对急救电话立即作出反应。按照制订的应急预案,根据患者所处的位置和病情,指令就近的急救站、急救中心或急救网络医院去救护患者,并通过GPS定位系统跟踪车辆,了解车辆行进情况,以最大程度地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加快救援速度,确保危重伤员得到及时的救护。
②伤情评估分类。采用统一创伤评估标准CRAMS评分法,对伤情评估、分类。根据伤情的轻重缓急,分别在危重、重伤、轻伤、死亡伤员左胸的衣服上或显眼的位置挂上红、黄、绿、黑色病情分类卡作为标识,以便对伤员采取进一步的救护措施或后续治疗辨认,确保危重伤员得到优先救治。
③伤员的现场救护与转送。按照“先排险后施救,先重伤后轻伤,先施救后运送,急救与呼救并重,转送与监护急救相结合,紧密衔接、前后一致”的院前急救原则[3]现场急救危、重伤员,这样可使伤员在生命体征尽可能稳定的情况下被转送到医院进行确定性治疗。转送时应遵从“就近、救急、救治能力和患者意愿”原则合理分流患者,转运过程中应把握生命体征,准确、及时评估、记录伤员病情和急救措施,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在转送前或转送途中要向有关急救网络医院急诊科报告伤情、初步诊断及治疗情况,确保伤员到达医院就能得到进一步的治疗。
图1 2016年1—12月扬州市急救中心严重多发创伤患者观察组急救护理流程
④建立绿色通道。该市急救中心拥有急救用车92辆(市区32辆,镇区60辆),车上安装了对讲系统、GPS及车载PC,与该市、镇区33家急救网络医院(其中市区10家、镇区23家)急诊科联网形成城乡一体化急救网络体系,并与市区三级医院急诊科实行微机联网、统一急救管理,建立了较完善的院前、院内医疗急救服务体系,畅通了创伤危重患者急救绿色通道,保证了抢救工作的快捷运转。
⑤制定急救流程。为保证院前急救工作快速而有序地进行,现制定出详细的严重多发创伤患者急救护理操作流程图,见图1、图2。
图1、图2的不同点:急救程序,观察组采用无缝隙院前急救护理程序,现场立即抢救,同时通过微信提前发送信息至急诊科准备启动院内急救护理程序,迅速转运,边转运边完成术前准备,到达医院后直接将将诊断明确的伤者送入相应科室(如手术室、急诊科、ICU等),见图1;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程序,现场立即抢救,迅速转送至急诊科,启动院内急救护理程序,手术患者完成术前准备后送入手术室手术,见图2。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现场急救时间、现场急救后转运到医院时间、院内救治时间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急救成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等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2 2015年1— 12月扬州市急救中心严重多发创伤患者对照组急救护理流程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院前、院内急救时间比较
观察组现场急救时间、现场急救后转运到医院时间、院内救治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院前、院内急救时间比较[(±s),min]
表1 两组患者院前、院内急救时间比较[(±s),min]
组别 现场急救时间 现场急救后转运到医院时间 院内救治时间观察组(n=60)对照组(n=60)t值P值6.72±2.56 12.25±2.93 10.92<0.001 9.13±3.21 13.62±3.75 6.99<0.001 80.45±16.55 87.64±18.80 2.20<0.05
2.2 两组患者急救效果比较
观察组急救成功率(78.33%)高于对照组(48.33%),致残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急救效果比较[n(%)]
3 无缝隙院前急救护理程序的运转机制
3.1 确保院前急救应急预案网络的顺畅运行
院前急救的应急预案网络在急救过程中承担着急救信息的接收和传递、指挥调度及与上级领导、救灾急救指挥中心、急救现场、急救车、医院急诊科的联络、协调沟通作用[4]。如何使它们能够高效协调运转,提高救援效率和救护质量,是严重多发创伤救治成功的关键。该资料中重大灾难事故,我市急救中心主管领导都会亲临现场,严密的组织指挥及协调,果断、迅速准确决策,共19次现场指挥医疗救护,其中3次火灾、5次大型交通事故,这种靠前指挥,减少了中间环节,加快了抢救进程,使医疗救援及时、有序、迅速、高效地进行。
3.2 开通院前院内无缝链接急救通道
严重多发创伤患者病情重,进展快,死亡率高[5]。如果最早到达事故现场的院前急救人员,及时启动急救预案网络,提前通知相关网络医院急诊科做好启动院内急救护理程序的准备,确保创伤患者的整个救治过程处于“无缝隙链接”状态,使每位伤员得到及时评估、迅速、专业地抢救,将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发挥重要作用。从表1、表2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现场急救时间、现场急救后转运到医院时间、院内救治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的救治成功(78.33%)高于对照组(48.33%),致残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院前急救与网络内医院急诊科的无缝链接急救通道对严重多发创伤的救治十分重要。
3.3 组建高素质的院前急救护理团队
对于急危重伤员的急救“时间就是生命”,而无缝隙院前急救护理程序的运行,正是使伤员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救治的保证。在院前急救的全过程中,护理人员是急救工作的纽带和骨干,对患者的生死存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求在院前急救战线上工作的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业务知识、反应敏捷、身心健康,还要医德高尚。为了打造一支“抢得快,救得好”的院前急救护理团队,提高严重多发创伤伤员的救护水平,急救中心注重加强院前急救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与模拟急救演练,有效提高了院前急救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和应急反应能力;建立与三级医院急诊科、ICU护理人员的轮岗、轮训制度,达到院前院内急救护理技术上的无缝隙链接,对挽救严重多发创伤伤员的生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4 加强现场呼救及自救互救的培训
院前救护的“生存链”是以第一反应者、急救调度、急救服务人员、急救医生和护士作为团队,共同为抢救生命进行的有序工作。该项工作普及实施得越早越广泛,急危重患者获救的成功率越高。为了保证行之有效,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及时、正确、充分地实施。从事故现场的救援来看,有很大一部分市民急救知识贫乏,不知如何现场呼救及互救自救,往往延误了抢救的最佳时机。该市急救中心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之余,承担起向社会普及以“自救互救”为基础的院前急救知识、技能的社会任务,着重培训“第一反应者”,每月在学校、机关及社区组织院前急救知识讲座及急救技能培训,使广大市民能够掌握最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能够在院前急救专业人员到达现场之前,对伤员进行及时、正确救治,为抢救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6]。
4 无缝隙院前急救护理程序的维护与完善
4.1 维护良好的系统通讯网络
制定通讯器材维修保养制度,平时应加强检验并派专人维护,始终保持急救通讯指挥系统的畅通运行。
4.2 保持车辆完好、装备齐全
作为抢救患者“流动急诊室”的现代救护车,始终保持完好的运转状态,科学合理地配备药品器械及有关救助设备。每天检查抢救药械的完好率,使之处于备用状态,每3个月由仪器主管部门对大型抢救器械进行检验、保养或更新。
4.3 定期总结经验教训
每3个月对前一阶段的抢救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对无缝隙院前急救护理程序实施中监控的急救过程和质量进行分析,查找影响程序有效运行的因素,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5 结论
严重多发创伤伤员的救治成功是急救整体水平的体现。无缝隙院前急救护理程序通过院前急救应急预案网络的顺畅运行、开通院前院内无缝链接急救通道、组建高素质的院前急救护理团队和创伤评估等措施,为挽救严重多发创伤患者的生命赢得了救治的黄金时间,对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1]赵资坚,蔡史健,张荣臻,等.严重骨盆骨折伴多发伤院前院内一体化损伤控制救治模式的建立及临床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30(6):561-565.
[2]丁玉琴.严重多发伤的急救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10):1215-1216.
[3]周秀华,张静.急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7.
[4]马红梅,李霜.院前急救的 6个环节[J].临床合理用药,2012,5(12B):168-169.
[5]Park JO,Do Shin S, Song KJ, et al.Epidemiology of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Assessed mass casualty incidents according to causes[J].J Korean Med Sci,2016,31(3):449-456.
[6]岳俊伟,张婵,穆强,等.突发公共事件批量伤员院前急救的规范化组织与管理[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5,10(3):545-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