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辐射之害有哪些“谣”
2017-02-01
关于手机辐射(图1)危害人体健康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一名美国妇女使用手机7个月后发现罹患脑瘤,且形状与位置和她使用的手机接近。她怀疑脑瘤是由手机辐射引起,并将手机制造商、运营商和零售商一并告上法庭,最后该案以“缺乏切实可靠的科学证据”被驳回。时至今日,关于手机辐射是否有害的问题,仍然需要科学辨别。
1.每天接触手机“有害”
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探索手机辐射是否致癌。研究纳入13个国家的万余名受试者,其中包括2765例脑胶质瘤、2425例脑膜瘤、1121例听神经瘤、109例腮腺恶性肿瘤和7658例正常对照者。最后的研究结论是:使用手机并未增加罹患上述肿瘤的风险。目前仍无科学研究证据证明,每天接触手机对人体有害。说手机“有害”,主要是源于对辐射的担心。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温度零摄氏度以上,都以电磁波和粒子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热量,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被称为辐射。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种,它们的本质都是电磁波,区别在于频率和波长不同。电离辐射频率高,波长短、能量大,能够从原子、分子或其他束缚状态中释放电子,使物质产生电离,从而在穿透人体组织的时候破坏DNA、杀伤细胞、造成机体损伤,同时存在致癌风险。常见的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非电离辐射波长长,频率和能量较低,不会导致物质原子或分子电离。生活中常见的产生非电离辐射的包括微波炉、无线WiFi、手机、雷达、电视、电脑等。非电离辐射不会杀伤细胞或破坏DNA,而是产生热效应,这和晒太阳导致体温升高是同样的原理。
2.打手机时辐射“骤增”
图1 手机辐射
打手机时人体受到的辐射,的确比不用手机时要强,但这种辐射仍然是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的频率是日常接触的非电离辐射的106倍至1010倍以上。因此,即使接打电话时手机辐射量有增大,但距电离辐射致伤还很遥远。举例来说,手机放身边不用时的辐射量,相当于用棉花条敲一下胳膊,肯定不会导致骨折;而接打电话时的辐射量,相当于棉花条敲几十下甚至几千下,也同样不会导致骨折。睡觉时将手机放在枕边,究竟有没有健康风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与此相关的研究结论。而且,出于伦理方面的考虑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准确的研究结论恐怕也难以获得。不过,非电离辐射量会随着辐射源与身体距离的增加而锐减。如果把手机放远一点,距离头部50 cm以上,那么辐射量就微乎其微了。
3.手机辐射是“致癌物”
世界卫生组织下设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包括手机辐射在内的“射频电磁波”划定为2B类致癌物。2B即射频电磁波与癌症的发生“可能存在因果关系但证据并不充分”。其实,同属2B类的致癌物还有我们熟悉的红肉(猪肉、牛肉、羊肉等),腌制、熏制后的肉类致癌级别则升至2A类。由此可见,打手机比撸串、吃烤肉的致癌风险小多了。事实上,即便是有明确致癌风险的电离辐射(Ⅰ类致癌物),在生活环境中也是无处不在的。待在家里不出门,也会时刻受到宇宙辐射及建筑材料的辐射。就连每喝一次水、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极微量的辐射剂量。“射频电磁波致癌”是世卫组织出于谨慎做出的推测,并不代表一种已知事实或结果。(来源: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