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英语专业听说教学研究
2017-02-01陈君丽徐曼
陈君丽,徐曼
(湖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黄石 435002)
1 时代背景
“互联网+”的概念首见于2012年易观国际CEO于扬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发言,之后李克强总理于2015年在第12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使其上升到了国家级战略的高度。从表述上来看,这里的“+”可以理解为互联网与各传统行业或传统技术的连接与融合,如“互联网+通信技术”催生的即时通信服务,“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全新的二维码支付方式和余额宝等理财产品,“互联网+消费”形成的电子商务等,此外“互联网+”的应用还在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形成了新生态,为传统行业的升级换代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 “互联网+”背景下英语专业教学研究现状
多家调查机构的研究数据表明随着网络技术条件的提升与普及,全球互联网移动用户尤其是智能手机及其他便携移动设备用户的数量不断攀升,其中以青少年使用时长为最。依托于技术革新和用户特点,全球范围内兴起了一股对在线教学、移动教学模式的探索热潮。近年来国内各地院校紧跟世界脚步,在将计算机网络应用于英语教学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引进、自制慕课及网络公开课,研制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开发手机APP应用授课学习平台,制作微课、翻转课堂,直播课程等无不体现“互联网+”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和讨论。国外有文献提出网络教学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近年来国内有部分研究指出完全基于网络的英语教学与传统模式教学相比具有更明显的优势,或认为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更好、学习积极性更高,但也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比较全在线(视频、平台、APP)与部分在线(加以部分教师面授)的教学模式得出结论为二者对学习者学习效果呈现出的效果差异并不大。不可否认的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技术助力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诚然今天的网络教学实践无论是从技术手段还是教学效果远未达到成熟,因此需要更多的探索。以下笔者将以英语听说课程为例分析网络助力下教学模式的设计。
3 以“互联网+”为技术助力的听说教学模式研究
英语专业听说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学生的目标语听力理解能力与口语产出能力满足高层次的语言应用要求。因此,该课程在语言输入方面需要学生学会获取、分析、推理、判断信息等技能,而在语言输出上又要求学生掌握归纳、总结、阐述观点的能力。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听、说两方面的教学要求做出了如下阐述(本文仅摘录专业四级、八级要求),见表1。
表1
基于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提高通识课比例,压缩专业课程课时的现实,对于普通地方高校英语专业来说在现有的听说课时内(通常为每周2~4节)实现以上教学要求并且还要在教学中进一步注重学习者人文素养的提高确实受限颇多,网络技术和资源的加入无疑为其提供了新的思路。根据笔者对某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就是否对听说课程进行全在线教学的摸底访谈结果,大部分学生在对听说水平的提高表示迫切需求的同时对视频课程、APP应用、平台教学的授课形式呈欢迎或接受态度,认为其形式灵活,且不受空间、时间等各类因素的影响,能够实现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但也有学生提出担心,认为全在线教学对于个人自律性及自学能力不强甚至是网络操作不够娴熟的学生来说挑战太大,难以坚持或参与度的随意性太强,从而导致教师在线组织课堂活动和监控学习方面效果有限。考虑到听说课程偏重“技能”的特点,结合访谈中学生提到的意见与需求,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的听说课程可参考以下混合型教学模式。
3.1 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移动化自主学习
基于各类学习APP的问世和社交软件的普及,教师可在课时受限的情况下经系统梳理按照教学进度安排将涉及较低层次认知水平的教学视频 (必学部分)、文本及相关练习发布至学习类APP中,将需操练的任务在APP内对应群组内或其他社群 (如QQ群或WeChat群)中进行布置并对各单元学习起止时间完成设置,同时提供大量补充有声或文字资料。学习者可根据个人实际合理地、自主地安排相关学习内容。该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利用了其碎片时间对需要大量操练的听说能力进行训练。此外手机应用市场上常见的学习类APP功能强大,资料查阅、笔记、书签、提问、对话、测试等都能够在同一平台上完成,所有数据保存在云端,便于教师通过后台关注每位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对其完成质量进行评分,并对其是否可以进行后续学习予以确认。
3.2 以教师指导、协调为重点的面授教学
如前文所述,全在线授课形式虽凸显了个性化学习,但同时其教学效果在学习者缺乏足够的自觉性和足够监管的前提下依然可能会受到影响。那么传统面授教学形式的必要性除了体现在涉及较高层次认知水平的语言教学和专业性较强的难点内容的教授上,还完全可以作为有效手段对学生前期自主学习或训练进行检查、展示。这种面对面的授课环境有助于教师检验学习者对指定学习内容的接受或掌握程度,也有利于学习者通过参加形式不一的课堂活动(如辩论、演讲、代表发言等)在较为真实的交际环境中体验或进行语言的输入、输出;另一方面,“互联网+”带来的网络资源给学习者提供海量选择的同时往往也使其选择困难,无从下手,为此教师需适时引导学习者,开展互动,进行答疑,给予启发甚至带领他们对学习成果进行反思,这从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由于学习者自律性不强导致的纯自主学习过于随意化的问题。
4 结语
“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随时随地学习已成为现代学习者的新特征,技术手段的加持已是传统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作为英语专业听说教学中的关键因素应在对大量的教学及学习资源进行科学配置的基础上结合学习者的实际需求设计出有效的混合型教学模式,并在实践探索中适时调整改进,以达到提高学习者听说水平的目的。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外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平和光.“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6(1):13-18.
[3]张邵杰.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行动与反思[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