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的关键技术
2017-02-01甘肃省迭部县动物疫控中心
■文/甘肃省迭部县动物疫控中心 冷 木
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的关键技术
■文/甘肃省迭部县动物疫控中心 冷 木
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哺乳仔猪的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关注。良好的养殖技术是扩大生产、提高猪群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在猪群中,哺乳仔猪是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但由于哺乳仔猪受自身生理条件、环境因素和疾病的影响,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死亡,进而影响养猪业的经济效益。文章主要分析了哺乳仔猪死亡的原因,同时提出了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的技术,以供参考。
哺乳仔猪;饲养管理;疫病防治
哺乳仔猪是指从出生到断奶阶段的仔猪,该阶段的猪生长发育快,但生理不成熟,从而对养殖管理的要求更高,若饲养管理不当,则极易造成仔猪死亡。所以采取全方位、综合性防治措施,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哺乳仔猪的成活率。
1 引起哺乳仔猪死亡的因素
1.1 疾病因素
目前导致哺乳仔猪死亡的疾病有仔猪自身因素引起以及由母猪传染引起两种途径。腹泻很容易引起仔猪死亡,死亡率高达26.1%,特别是仔猪黄白痢、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等为甚。由于仔猪胃肠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引发生理性腹泻,在寒冷时节容易感染传染性胃肠炎。而由母猪传染给仔猪的疾病则包括细小病毒、伪狂犬、蓝耳病、布氏杆菌等[1]。
1.2 饲养管理因素
仔猪哺乳期长短因品种的不同而不一,通常为21~35d。哺乳仔猪死亡率为20%左右,一般情况下,出生后1d的死亡率为15%、出生后2d的死亡率为13%、出生3~6d的死亡率为12%、出生7~34d的死亡率为14%[2]。而引发仔猪死亡的管理因素主要有冻死、挤压死、饿死或者被母猪咬死等。冻死主要是由于出生仔猪自身生理机能尚未发育完全,背毛稀少、皮下脂肪少,使其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因而在寒冷季节容易被冻死。挤压死,主要是由于母猪母性较差,或者环境较差,使得母猪脾气暴躁,因而在仔猪哺乳时容易被母猪挤压致死。饿死主要是由于母猪产后奶水不足或者无奶水,哺乳仔猪会因奶量摄入不足而被饿死。此外,如果猪舍空气质量差、拥挤、母猪产前严重营养不良、产后口渴烦躁时,会出现母猪咬死仔猪的情况。
2 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的关键技术
2.1 做好疫病防治工作
疫病一直是影响养猪业经济效益的主要问题,尤其是我国猪病呈现出种类多而杂的特点。我国猪病大体上可分为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以及营养代谢病等。危害哺乳仔猪生命安全的病毒病包括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猪瘟、猪口蹄疫、猪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猪流感、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等,细菌病包括猪嗜血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猪支原体肺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附红细胞体病、大肠杆菌病等,其中尤以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最为突出[3]。所以强化疫病防治工作对于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而言尤为重要。有条件的养猪场可坚持自繁自养,以此避免将病猪带入养猪场。如果需要引进种猪,则应将种猪隔离饲喂3周后在赶入猪舍,以防止外界致病菌扩散传染给哺乳仔猪。在哺乳仔猪满足疫苗注射条件后积极购买三联疫活苗并注射至仔猪体内,从而实现预防感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的目的。对于哺乳仔猪而言,大肠杆菌所致的黄白痢、病毒性腹泻最为常见,所以在日常疫病防治工作中首先必须做好消毒工作,然后进行药物治疗,具体方案如下: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阿托品30mL+庆大霉素50mL混匀后予以静脉输注[4]。
2.2 做好产前产后母猪管理工作
母猪管理是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的基础。在妊娠期,母猪对于营养的需求较高,因而在该时期应特别注重饲料营养的均衡。一般情况下配种后1~7d控制饲喂量为3.6kg左右。在母猪怀孕8d以后可适度增加饲喂量,并合理搭配饮食以保证母猪能够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此外,在母猪产后7d内饲喂量应逐渐增加但切忌太快,之后增加饲喂量并保持在3次以上,餐数越多,摄食量越大。如果饲喂4次,可于 5:00、10:00、17:00 及 22:00 开始。但要注意饲喂过程中应避免水和饲料同时饲喂。
2.3 做好仔猪饲养管理工作
仔猪出生后体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弱小的仔猪在吃乳过程中往往无法竞争过其他强壮的仔猪,所以此时养殖人员应予以人工干预,以提高弱小仔猪摄乳量,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此外,仔猪断奶同样很重要,断奶时机一般在21~28日龄,不可盲目追求过早断奶,以防止仔猪出现营养不良情形。在夏秋季节时仔猪断奶时机可稍提前,而在冬春季节则可适当延长。仔猪出生3d后应及时注射铁剂以补充机体内贮铁量。在后期的饲喂中可于饲料内添加补血铁剂以及微量元素,保证仔猪营养均衡。补料应以优质的开口诱食料为宜,诱食开始时机为出生后的5~7d,并严格遵循“少量多次,逐次增加,保持新鲜”的原则。此外,补水同样是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的重要方法,所以在仔猪开食时应注意仔猪的补水工作,定时更换食槽内的水液,避免仔猪摄入污水。
2.4 做好猪舍及活动场所的环境控制
做好环境控制,提供健全的设施是规模化养猪的先决条件,尤其是不同地区温度、气候、湿度等条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所以强化环境管理有助于控制疫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做好猪舍的消毒工作,由于母猪配种一般在每年的5月份和11月份,产仔时间则为9月份和次年3月份,以避免炎热的夏季以及寒冷的冬季。同时应准备好各种设施,包括护仔栏、护仔间、仔猪保温箱等,并安装温度、湿度调节装置,以使猪舍内的温度和湿度处于理想水平。哺乳仔猪出生后被毛稀少、皮下脂肪少,使得其对于低温环境更为敏感,所以应视仔猪日龄而动态调整猪舍内的温度。通常情况下哺乳仔猪最适宜温度为:28~32℃(1~7 日龄 )、25~28℃ (8~30日龄)、23~25℃ (31~60 日龄 )。
3 结语
引发哺乳仔猪死亡的原因较多,因此要提高仔猪的成活率,需要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加强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加强免疫注射,提高其免疫力,并给母猪和仔猪提供良好的生长及活动环境等,只有做好每一项工作,才能保证仔猪有更高的成活率,进而进一步提高养猪业的经济效益。■
[1] 殷宗俊,张伟力.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的饲养管理措施[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5,22(6):68~69.
[2] 向邦全,刘足.提高外购仔猪成活率的关键技术措施[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10(2):80~81.
[3] 王华帅.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的几点措施[J].猪业科学,2008,25(4):92~93.
[4] 吕文颖.哺乳仔猪管理及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技术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16,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