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河南省蔬菜产业提质增效转型

2017-02-01原连庄原让花原静云王晓玲

蔬菜 2017年10期
关键词:河南省蔬菜生产

杜 亮,原连庄,原让花,原静云,吴 涛,肖 艳,王晓玲

(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河南省蔬菜产业在全国占据领先地位,但是也面临着供求不平衡、产业化程度低等诸多基础性的矛盾和问题。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因此,要推进河南省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明确河南省蔬菜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矫正要素配置扭曲问题、提高供给结构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促进全省蔬菜产业向提质增效方向转型[1]。

1 河南省蔬菜产业现状

1.1 种植面积和产量增长迅速

近年来,河南省蔬菜产业发展迅速,据资料统计显示,2000—2016年河南省蔬菜种植面积由118.92万hm2发展到177.25万hm2,增长了49.05%,2016年蔬菜种植面积占全国种植总面积的8.09%,居全国第1位,产量由3 981.8万t增长到7 807.61万t,增长了96.08%,2016年蔬菜产量占全国蔬菜总产量的9.71%,位居全国第2位[2]。设施蔬菜生产面积也逐年增加,较好地缓解了冬春蔬菜淡季的供应紧缺问题[3]。

1.2 种植品种多样化和生产区域化、规模化

目前,河南省的蔬菜生产结构得到不断优化,摆脱了品种种植单一的局面,蔬菜保护地面积不断增加,蔬菜市场淡旺季差别明显缩小,国内蔬菜品种齐全,国外品种逐渐增加,精细菜、大路菜以及保健菜搭配协调,常规品种与反季节品种互补,基本上实现了蔬菜市场的平衡供应[4]。蔬菜生产为了实现规模效益,全省各市(区)县按照区域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发展要求,努力发展规模经营,如中牟、杞县、内黄、滑县、清丰、临颍、扶沟、西平、汝南等县(市),均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的蔬菜生产模式[5]。同时,在形成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全省各地还形成了一批专业化的蔬菜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如中牟的大蒜基地、淅川的小辣椒基地、内黄的夏番茄基地、获嘉的大白菜基地、新野的秋甘蓝和冬白菜基地、开封的胡萝卜基地、扶沟的温棚蔬菜基地等等。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不仅提高了蔬菜中心产区的生产效益,同时还增强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1.3 无公害蔬菜生产及科技含量增长迅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对蔬菜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河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种植规模发展迅猛。河南省政府明确提出把菜篮子的食品安全作为突破口,制定并发布了《无公害蔬菜管理办法》《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和管理办法,全省蔬菜重点产销县都已设立无公害蔬菜管理办公室,中牟、扶沟、新野、临颖等县也早已成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2000年濮阳市无公害蔬菜基地生产面积仅133 hm2,漯河市为100 hm2;2002年新乡市为1.33万hm2[6];2016年夏邑县仅无公害大白菜基地生产面积就达到了1 400 hm2,新野县无公害蔬菜基地生产面积超过了2万hm2,周口市无公害蔬菜基地生产面积超过了11万hm2。全省在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同时,蔬菜产业科技水平含量也有了显著提升。工厂化育苗、幼苗嫁接、肥水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无土栽培等新技术的应用,优质抗病新品种、EM生物制剂、温室反光幕、温室自动化管理等新材料设备的引进和使用,极大地提升了河南省蔬菜生产的科技水平,促进了产量增长、品质提升、产业发展,提高了蔬菜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1.4 市场逐渐完善,蔬菜生产面向全国

在发展蔬菜基地化、规模化种植的同时,蔬菜运输、销售等市场体系也日趋完善。郑州陈砦、毛庄蔬菜批发市场,中牟万邦蔬菜批发市场,南阳新野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安阳豫北蔬菜批发市场等数10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被列为省级定点市场[7],其中大部市场还被农业部纳入全国蔬菜当天报价信息网,及时反映蔬菜供求价格信息。目前,各省辖市均建有1~2个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全省各地在充分发挥物流行业运输优势的同时,还在积极探索配送中心、连锁超市、直供直销等新型流通方式,多渠道、少环节、多功能、高效率的流通网络正逐步形成。在面向省内蔬菜消费市场的同时,河南省蔬菜生产还面向全国进行生产销售。河南省地处中原地区,露地生产时令蔬菜,日光温室生产反季节蔬菜,有着南菜北运、北菜南销的便利交通运输条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蔬菜消费市场。

2 河南省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的蔬菜产业,面临着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3量齐增的矛盾,存在着对自然条件过度依赖,价格落差较大,差异化生产不足,标准化生产技术低,盲目施用化肥农药,品牌意识不强,加工、储藏、运输能力不足等问题。突出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2.1 蔬菜产业布局尚欠合理

全省各地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但在栽培茬口、栽培品种结构、栽培方式及蔬菜成熟期等方面较雷同,尚不能够充分发挥适地、适季和品种资源的优势。2014年冬瓜每千克几分钱都卖不出去,2015年0.35~0.40元/kg,2016年又是每千克几分钱,许多都还烂在了地里;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3年大蒜批发价约10元/kg、冬季茼蒿等叶菜价高难求等。其都是由于种植结构不合理造成蔬菜大面积滞销,地区性、季节性蔬菜种类过剩或供应不足,以至于菜贱伤农或市场供应缺失等现象频繁发生。

2.2 盲目追求产量效益,忽视食品安全问题

温室大棚等现代化生产设施极大提高了蔬菜产量,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化学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蔬菜的高产、稳产。但在现实生产中,菜农往往为了盲目追求产量与经济效益,忽视了蔬菜生产的安全问题,在生产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过量施用化肥导致蔬菜产品受到污染,误用、滥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导致蔬菜生长异常等现象仍然存在,甚至还有汞超标的“毒白菜”“毒韭菜”事件,漂白过的“毒口蘑”事件等新闻报道。

2.3 市场信息滞后及市场流通不畅导致蔬菜价格忽高忽低

现阶段,河南省蔬菜市场环境、市场发育程度、市场流通秩序及信息服务等完善程度尚较低,批发零售市场基础设施仍显落后,与国内外大市场衔接紧密程度较差,市场对生产的引导作用难以充分发挥。菜农由于缺乏供求信息的引导,对蔬菜产销趋势预测把握较差,信息滞后,渠道不畅,导致盲目扩大生产,不仅影响了菜农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造成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资源的浪费。中国的蔬菜价格,季节性波动特征较明显,蔬菜的生产价、批发价和零售价相差较大。蔬菜价格受天气、物流运输行业等因素影响较明显。

2.4 蔬菜生产产业化程度低

目前,河南省全年蔬菜加工量仅占蔬菜总产量的2%左右,大部分蔬菜生产基地没有建造贮藏加工车间或贮藏加工设备未正常使用。蔬菜生产、贮藏、加工、销售一体化水平较低,产前、产中、产后衔接不够紧密,省内龙头加工企业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近年来,虽然也建设了一批蔬菜生产基地且初具规模,但各基地相对较分散,生产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始终未能形成“拳头”产品和集约化生产,从而直接影响到了全省蔬菜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蔬菜加工产品较单一,加工技术和产品缺乏突破和创新,蔬菜出售多为“原”字号产品,产品包装及营销手段仍处于低级阶段,新鲜蔬菜目前尚无商品标准,无包装或包装简易,延伸增值能力低,生产效益不高。

3 建议与对策

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源头来改变,改变传统生产意识,注重蔬菜产品质量与效益,将蔬菜生产强调以数量为主,逐步转向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效益,更加注重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形势。山东寿光蔬菜能够在世界蔬菜市场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占据一席之地,主要是因为当地注重优化蔬菜产业结构,合理布局产品层级结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模式,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3.1 推进新老蔬菜基地改革,突出结构创新

各蔬菜基地应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区域布局”的原则,根据各自的不同目标市场进行针对性的区域生产,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蔬菜“区域生产、周年供应、订单服务”的产业模式。

3.2 提高蔬菜产品质量,确保食品安全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仅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客观需要,还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举措,同时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蔬菜生产要严格按照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切实做到“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加快转变农业发展的方式,大力推进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切实实现生产源头可控制。逐步完善全省蔬菜标准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步伐,做到全程监管、依法严管,实现蔬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可追溯性。

3.3 蔬菜产品满足不同档次需求,明确市场定位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是打造现代农业必不可少的手段,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和生态健康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全省各地对高附加值蔬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各个蔬菜生产基地应充分发挥品牌及区域特色,突出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模式,稳步发展无公害、绿色及有机蔬菜产品,强力打造优质蔬菜品牌。同时,还要注意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和档次,在满足常规需求的同时发展名特优新蔬菜产品,满足市场不同档次的需求,同时注重蔬菜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生产,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还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3.4 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优势,促进产销无缝对接

不断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深化打造“互联网+”服务模式,鼓励发展物流、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充分发挥新型农民经营主体功能,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以及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着力提高农产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能力,全面建立新型、高效的农产品流通网络。积极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直接向城区超市、社区菜市场和便利店配送蔬菜;有关部门可简化程序,扶持其在城市建立蔬菜品牌直销连锁店。有效推动跨区域产业链形成,为传统的蔬菜生产经营注入新的时代要素,全面构建新型蔬菜产业经营体系。

[1]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2016(2):104-115.

[2]王志勇.河南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345-346.

[3]李海,牛屹立,荆艳彩.河南省蔬菜产业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中国园艺文摘,2009,25(1):6.

[4]马杰,刘秋香,王婧.河南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市场研究,2003(8):4-5.

[5]张百俊,卫秀英,杨和连,等.河南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698-5699.

[6]李贞霞,林紫玉,焦涛.河南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563-2564.

[7]陈彦峰,苏鹤,李淑珍.河南省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建议[J].河南农业,2008(7):15-16.

猜你喜欢

河南省蔬菜生产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奇怪的蔬菜
用旧的生产新的!
蔬菜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