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太阳村”
2017-01-31王建文
王建文
重访“太阳村”
王建文
太阳村是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的名村,是山西的骄傲。1958年11月,在“全国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代表会”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签发了授予太阳村的奖状。
从1952年开始,太阳村先后被评为省级“卫生先进村”和“文明卫生村”。1959年11月12日至21日,卫生部在稷山县召开全国农村卫生工作现场会。现场会之后的20多年内,太阳村陆续接待了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约22万人次的参观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陶铸、李德全等先后来太阳村视察卫生工作并亲笔题词。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和苏、德、英、美、日等10多个国家及亚太地区的卫生官员及国际友人先后到太阳村考察卫生工作,都给予高度评价。
1960年3月18日,毛泽东主席在 《中央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即题为“发扬卫生传统 争取更大光荣”的“三·一八”指示)中,充分肯定了太阳村卫生工作的经验,号召在全国推广学习。《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健康报》《山西日报》等多家报刊及电台都进行了专题报道。北京、山西、西安电影制片厂也分别于1959年、1970年、1974年三次拍摄纪录片在全国各地放映。
进入新世纪后,太阳村仍然发挥传统优势,卫生工作开展有声有色。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太阳乡顺势而为。“我绝不能让辉煌的历史在新形势下落伍”,太阳乡党委书记梁永林如是说,说得慷慨激昂、斩钉截铁。
太阳村不是很大,不消半天功夫即可绕村一周,我徘徊在街巷,久久不愿离去,沉浸在村子里的前世今生:那些发生在村子里的故事,以及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相比今天的从容,五六十年代的贫困、落后、忧虑以及改变之迫切是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艰难,我们的思维逻辑需要穿过历史并精心校正才能准确定位。对时光的叙述有时是艰难的,所有的过往无不被时间的范畴所局限。真实生活的演进往往是在不为人知的平静中进行的。用时过境迁的眼光看历史,常常会大相径庭,也会错过那份不为现代人理解的热情。
历史虽然不能复制,但足以借鉴。有人说,历史是一种螺旋向上的循环发展,如果是,那么总会有一个循环节点在历史发展的拐点上是那么的相似或者相接近,比如五六十年代的卫生运动和今天的爱国卫生运动。无论是自上而下的改造现状需要,还是出于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之上的生活质量追求,出发点不同,但同样感人至深;过程极其相似,但生存附件绝不雷同;目的地迥异,但同样为了到达健康。无论交谈的对象是太阳村民还是太阳乡党委书记梁永林,他们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执着、自豪以及自信都庄重得让人羡慕。从“发扬卫生传统 争取更大光荣”,到“我绝不能让辉煌的历史在新形势下落伍”,耳边还响起梁永林执着的声音,不禁肃然起敬。我相信,一个人若长久地关注某件事,是心无旁骛的。那种感觉,从起心动念,以至于魂牵梦绕,辗转反侧,惹得苦苦如相思。借鉴历史之精华,创造今日之盛事。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进程中,传承优良作风,弘扬太阳村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于是,我明白了,我眷恋和痴迷的与其说是一种存在模式,不如说是想探索这种精神力量。
油菜花茵茵跳跃着季节的律动,山野萌动着无限生气。徘徊在街巷,一次次用指尖、用目光轻轻地划过从前过往,生怕承受不起沉寂着的岁月风霜。整个村庄氤氲在春的气息里,远山清幽如黛,成片金黄的油菜花,热情洋溢地诠释着“太阳”这个火热的村庄。莺啼了几声,不经意间窗外的梧桐叶子有了颜色的变化,猝不及防地感触到了那绿、那力量!